二、全球大周期趋势启动,全年最后一次上车机会!——电力设备新能源首席 苏晨
兴业电新团队在近两个月内反复强调6月中旬的时间窗口,行情如期而至,我们判断短期有积分制政策的刺激,但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全球产业周期的启动,行情具有很强的趋势性,坚定看多!
政策角度:
从国家导向来看,我国坚定走新能源道路是毋庸置疑的,最高领导层对新能源的重视程度在超市场预期。
今天工信部下发《双积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预期折腾了一圈,又一次回归到2018年执行,2018年至2020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8%、10%、12%。我们在之前的点评中就提出,积分制度执行无论是在18年还是19年,对产业的影响不大,此次执行时间仍未最后确定,我们认为积分比例不变的前提下,新能源乘用车必然会从18年开始放量拐点向上。
我们对双积分政策进行过细致拆算(可参考之前的点评),即使按照相对乐观的估算,在2020年我国乘用车企业的平均油耗可以达到5.1L/百公里,且350公里续航里程的新能源乘用车可以达到1/3以上,也需要至少110万辆的新能源乘用车产能。而根据《办法》中的测算,2018-2020年,燃料消耗量积分充分转让后需要抵偿的燃料消耗量负积分约为84万、147万、242万。当2018-2020年比例要求设定为8%、10%、12%时,按照新能源汽车正积分基本平衡燃料消耗量负积分的原则,行业在2016-2020年累计生产新能源乘用车约为558万辆,2020年当年生产新能源乘用车约为200万辆,与我们的假设结论非常接近。
产业角度:
对于产业发展我们分为国内和国外两条主线,时间轴分为年度、季度、月度三层维度分析,结论:6月是产业拐点,6-7月全球趋势拐点向上,且不可逆!
国内情况:
长期(年度周期):长期趋势毫无疑问,2017年是周期低点
长期看好电动汽车版块基本是市场的共识,并无太大争议,除了节能环保、驾驶体验感优势之外,与智能驾驶相结合也将促进汽车电动化的推广(可以持续关注我们后续的研究成果)。
以年度来看,2017年可以认为是过去三年、未来三年产业最难过的一年。过去三年,产业经历了补贴推出(2014年)、初始爆发、骗补抢装(2015年)、彻查骗补(2016年),从电池到材料再到上游资源,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供不应求,产业景气度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产业链公司也是以加速扩产为主要目的。
2017年补贴大幅度退坡,中游产业链产能急剧扩张,供需格局发生本质逆转,产业进入量起价降、车型结构恶化的情况中。2018年,补贴大概率不退坡,油耗积分推出,将倒逼传统燃油车企龙头以及合资品牌车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这样将促使A级车型加速推广,而不是由A00车型主导,车型结构也将发生显著改善。
中期(季度周期):一二季度出现困难,二季度底为国内周期拐点
从2016年开始,16年Q1-Q2是骗补核查的起初时期,产业界风声鹤唳,但到了6月大家预期政策将出,车企出货出现了小放量,整体在补电池和抢装的前提下,大巴、乘用保持了不错的销量,物流车受到政策影响,始终没有放量;2016年Q3,政策迟迟未出严重低于预期,车企也进入不敢大规模生产销售的尴尬境地,因此,16年三季度出现了产销数据的洼地;2016年Q4,在政策落地预期逐步明朗情况下,11-12月份车企进行了抢装,全年50万辆,虽然低于预期,但也算交出了比较不错的答卷。
2017年Q1在政策作出大幅调整(包括补贴退坡、车型目录重新制定等)的情况下,车企也做了重大地调整,一季度除了A00级乘用车略有放量之外,其他车型都处于几乎没有放量的状态,与此同时,车企也在和电池等核心零配件厂商进行新一轮的价格谈判,产业承压明显。Q2给资本市场的预期压力很大,由于4-6月份产业链并没有出现大干快上的高景气度,导致部分投资者有很强的冲动下调全年电动汽车预期,根据我们产业链调研,我们认为二季度情况处于乘用车持续加速、大巴物流仍未大规模放量的状态。
我们认为上半年客车没有放量的最重要原因有三个:
(1)大多数的地方采购资金尚未到位;
(2)地方补贴政策陆续推出,部分地区尚未到位;
(3)车企经历了一轮车型的调整以及补贴退坡,对于新品放量仍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三个因素我们认为下半年都将出现明显好转。
根据我们调研的供应链排产情况以及下游车企反馈,7月起客车的量会出现明显的拐点,乘用车、物流车也将向上加速,下半年乘用车的车型更加丰富,三季度将迎来同比、环比同时快速增长的情况,我们预计增速均将达到40%-50%以上。
四季度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因素,如年度展望预期,2018年的景气度远高于2017年,我们认为接下来可预见的5-6个季度,景气度将持续向上提升。
短期(月度周期):7月迎来拐点,下游数据将提振信心
正如之前的季度展望,我们认为17年Q3电动汽车产销量将出现向上拐点,6-7月份参考历史情况以及产业链排单量,我们认为数据有望达到6-7万辆以上,后续逐月数据将向上加速。
海外情况:
今年一季度以来,欧洲、美国的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30%以上,日本更是增长50%以上,海外新能源汽车周期向上的趋势已经确立。我们认为,海外新能源汽车的高增长主要有以下几条原因:
1、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市场培育后,插电式混合动力在欧洲市场已经具备相当的竞争力,进入加速成长期,今年欧洲的排放政策进一步收紧后,结合主流车企的插电混车型数量快速增加,欧洲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快速提升;
2、特斯拉Model 3量产的逐步临近,刺激欧洲车企加速纯电动车的投放节奏,为避免特斯拉进一步占领欧洲本土市场,奔驰、宝马、标志、雷诺等传统车企均密集发布新的纯电动车型,车型覆盖面广,进一步提振消费者信心,提升新能源汽车销量;
3、欧洲的瑞典、瑞士、英国等国家由于免税政策及基础设施政策进一步加强,销量增速较高,导致整个欧洲的增速较高;
4、日本主要受益于丰田燃料电池车Mirai的超预期销售,截止4月底订单总数已经超过1万辆,单月订单超过2000辆,使得日本整体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幅上升;
5、美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贡献主要来自特斯拉,而销量的增长主要来自Model X,可以预见的是在7月份Model 3量产开始后,美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再上一个台阶。
中期看,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趋势向上对国内市场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1、引导国内乘用车市场向高端、高质量的方向发展,Model 3的到来,很可能结束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以A00销售为主的现状,国内车企会加速发展高端车型,对龙头零部件厂商产生巨大拉动;
2、海外新能源汽车生产的进一步扩张,对于已经与海外厂商建立稳定的供应关系,同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有所扩大的零部件环节,可能产生较大的销量拉动,如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智能驾驶、高端电机及磁材等。
短期看,海外市场对国内市场的信心提振作用明显,最近的事件是7月份特斯拉Model 3量产。目前来看,市场对特斯拉的如期量产,及其今年的产量普遍持相对悲观的预期。但是根据我们的多方验证来看,特斯拉Model 3按计划投产的可能性很高,叠加国内7月份可能出现的数据转好,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信心可能出现修复。
投资建议:
这一波趋势性行情中,我们认为是全产业链的投资机会,降价环节和非降价环节预期已经很充分,后续车的产销趋势是决定行情高度和时间的关键指标。从中长期来看,我们认为值得投资的领域分为三部分:
(1)整车以及核心零配件(不包括电池):我国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打造出自主品牌,弯道超车,造出能够与世界级车企相媲美的电动汽车,未来整车制造和核心零配件领域一定能够催生优秀的成长股,当前来看很多环节选股和传统燃油车有一定的重复。
(2)动力电池:电动汽车最核心的部分毫无疑问是包括动力电池在内的三电系统,目前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我国均能够自主生产,而且生产工艺并不比国际落后太多距离。中国是现在,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电动汽车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动力电池的市场空间将足以催生数个世界级的大市值公司。当前时点,大家过分担忧价格下滑带来动力电池行业的承压,但经历今年的洗牌,动力电池行业竞争格局将更加稳定,产业进入龙头主导,龙头的动力电池厂和龙头车企形成两大阵营,共同主导电动汽车这个产业的发展。
(3)上游资源:电动汽车的动力驱动构成元素与燃油车发生了颠覆性变化,按照当前全球汽车电动化的发展趋势,上游资源也将出现颠覆性的供需改善,中长期需求的稳健增长将长期利好锂、钴、铝等资源品。
当前市场并非牛市氛围,投资者在审视行业投资机会往往更加挑剔,短期来看,我们仍倾向于选择受益弹性最大、供需情况最好、拥有一定安全边际的环节。
(1)上游锂资源:全球电动汽车大发展直接导致锂资源需求的激增,受制于资源分布以及采掘加工的高壁垒,锂资源供给将出现较长时间的短缺,尤其是高品位材料的供给受限。我们认为上游的锂矿环节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持续上行的品种,当前估值20-30倍,和产业链公司相比仍处于合理估值区间,并未出现泡沫化,在需求长期提振的情况下,锂金属的周期波动会减弱,更加具备成长属性。
(2)高端供应链:短期来看,可以认为是Tesla供应链,或者说Tesla供应链在长期来看具有很强的高端供应链延伸客户的能力。类似于苹果产业链,在全球一线车厂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供应链的快速成长,一线车企的供应体系相对比较稳定,进入壁垒很高,一定会催生一批优秀的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供应商。
推荐个股:
(1)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全球供应体系:
目前国产企业已经确定进入Model 3产业链环节包括:汽车空调零部件(三花智控)、继电器(宏发股份)、电解液添加剂(长园集团)、铝合金底盘结构件(拓普集团)、永磁电机稀土材料(中科三环)、车身模具(天汽模)等。
若Model 3实现国产,特斯拉产业链被国产替代的可能性较高的环节包括:湿法隔膜(强推绝对龙头:创新股份)、触摸屏及显示屏(长信科技)、汽车玻璃(福耀玻璃)、电池结构件(科达利)等。
(2)电池环节:
中长期来看,经历17年行政约束和市场竞争,动力电池行业会进行相对比较彻底地“出清”,有批量销售能力、能够持续造出好车的车企不会去采购三四线以外的电池,这个和行政约束(对电池企业资质、生产能力、技术指标的高标准要求)以及产品安全性、稳定性的要求密切相关。2017年结束后,电池行业集中度将明显提升,强者恒强,我们认为现阶段研发投入大、客户拓展能力强、产能能够快速跟上的厂商将拥有一席之地,行业龙头CATL尚未上市,汽车最核心零配件的供应链也不会出现一家垄断的局面,国轩高科有望站稳二线龙头,同时,我们也看好客户拓展进攻性强、产品研发过硬的新秀亿纬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