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6 月 21 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指南解读会在辽宁省沈阳市新世界博览馆成功举办。会上对《中国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管理指南》、《非 ST 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24》等多个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最新指南进行了深入解读。
大会现场图片
其中,针对
慢性冠状动脉综
合征
(CCS)的《中国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 β 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提出了重要推荐,本文将对其进行解读。
CCS 患者应用 β 受体阻滞剂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CCS 是冠状动脉疾病的一种综合临床表现,涵盖了一系列由于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引起的症状和体征,如心绞痛等
[1]
。
指南强调,CCS 患者药物治疗的目标在于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改善远期预后。其中改善远期预后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抗凝、降脂药物;
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目前主要有 β 受体阻滞剂
、硝酸酯类药物和钙通道阻滞剂 3 类药物,需要与改善远期预后的药物联合使用
[1]
。
其中,β 受体阻滞剂为指南 I A 类推荐,初始选择 β 受体阻滞剂可耐受的患者应逐步增加至维持剂量。具体相关应用如表 1 所示
[1]
。
表 1 CCS 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药物的指南推荐
[1]
高选择性 β
1
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为 CCS 带来显著获益
β 受体阻滞剂可通过抑制心脏 β 肾上腺素能受体,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通过延长舒张期增加缺血心肌灌注,从而
减少心绞痛发作,进而提高运动耐量
[1]
。
根据对受体的选择性,可将 β 受体阻滞剂分为 3 类
[2]
:
选择性 β
1
受体阻滞剂
,国内主要代表药物有比索洛尔、美托洛尔和阿替洛尔。
同时作用于 β 和 α
1
受体的阻滞剂
,主要药物有卡维地洛、阿罗洛尔和拉贝洛尔。
非选择性 β 受体阻滞剂
,代表药物有普萘洛尔等。
高 β
1
选择性:
研究显示,比索洛尔对 β
1
受体的亲和力比 β
2
受体高 19.6 倍,可以更好的实现血压心率双重控制,提供更好的心脏保护,有着更好的安全性
[3]
。
肝肾双通道「均衡」清除:
比索洛尔 50% 经肝脏代谢,代谢为无活性产物;50% 经肾脏代谢,以原形排出。轻度-中度的肝脏或肾脏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比索洛尔时通常无需调整剂量
[4]
。
不受基因多态性影响:
β 受体阻滞剂应用广泛,但疗效及反应各异,基因多态性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比索洛尔几乎不受基因多态性影响,个体间血药浓度无显著差异,稳定血药浓度保证其疗效和安全
[5]
。
相关临床研究也显示,比索洛尔可为 CCS 患者带来显著获益
[6-8]
:
TIBBS 研究
提示,
比索洛尔可显著降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总负担、缺血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
[6,7]
。
该研究纳入 330 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处方 β 受体阻滞剂治疗,持续 8 周,随访 1.8 年。结果显示:
比索洛尔治疗后较基线相比,
患者心肌缺血总负担显著降低 69.6%
(58.9 vs 193.7 min × mm/48 h);
比索洛尔治疗后较基线相比,
患者缺血发作次数
(3.2 vs 8.1 次/48 小时)
及持续时间
(31.9 vs 99.3 分/48 小时)
显著降低。
图 1 TIBBS 研究:比索洛尔治疗前后患者缺血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情况
[6]
欧洲真实世界研究
提示,
比索洛尔可长期显著降低心绞痛患者死亡率和各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8]
。
该研究使用英国临床实践研究数据链(CPRD)的数据,对首次诊断为心绞痛后 6 个月内新处方了比索洛尔(n = 987)、其它 β 受体阻滞剂(n = 1,348)或非 β 受体阻滞剂类药物(n = 5,272)作为单药治疗的成人患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死亡风险
方面,比索洛尔组患者的死亡风险较其他 β 受体阻滞剂降低 55%,较使用非 β 受体阻滞剂降低 50%,并且在所有时间点,比索洛尔组患者的死亡率最低。
心绞痛风险
方面,比索洛尔较其他 β 受体阻滞剂和非 β 受体阻滞剂分别下降 42% 和 23%。
心肌梗死风险
方面,比索洛尔与 β 受体阻滞剂以外的药物相比,14 年内风险下降 76%;与其他 β 受体阻滞剂相比,5 年内的风险下降 55%。
图 2 比索洛尔、其他 β 受体阻滞剂、非 β 受体阻滞剂类药物的生存曲线(上)和死亡风险(下)
[8]
CCS 合并高血压推荐 β 受体阻滞剂 + CCB SPC,比索洛尔氨氯地平带来显著获益
CCS 患者可能合并高血压,并且与心率、交感神经兴奋等密切相关。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心率增快,是高血压和心血管事件的重要诱因
[2]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血压升高可损伤动脉内皮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