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人与人之间差异的,不只是努力和勤奋,还有判断和选择。
要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
本文作者景红,亚洲知名猎头公司仲望咨询总经理,在人力资源行业拥有15年以上的资深经验,LinkedIn专栏作家。
朋友E在工作20年后再次加入找工作的行列。
E在1996年毕业于X邮通信专业,当时算是炙手可热的专业,毕业到华为工作。
后来觉得华为实在太辛苦,不喜欢华为那种IT民工工厂的生活质量,英文也拿得起来,找工作炙手可热,几乎家家给offer, 顺利到朗讯。
20年前外企绝对是风光无限,培训多,视野广,提升快,基层程序员也能薪水十万起步,出差五星酒店,一身光鲜,让人艳羡不已。
中间,E虽然经历贝尔,阿尔卡特,朗讯一路并、裁、分合的,薪水也慢慢从小涨到不涨了。
现在实际收入甚至从几年前的30万往下掉,出差待遇也从五星级香格里拉到经济型的如家汉庭了。
五六年前,E已经觉得外企江河日下,但是这么多年下来文化适应,同事和谐,薪资还算过得去。
也曾有一段时间跳槽到过中国移动,感觉国企氛围太重,文化太不适应了,又回到朗讯。
有时候外企人进国企待遇是一回事,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才也是痛苦的。
E说非常不适应国企那种非常土的文化,6个月都熬不到,又转回去,老同事老同学帮忙在圈里找个位置还是很轻松的。
反正这种大公司,人脉也熟,虽然裁来裁去,老关系总有很多,还是有位置的。
在跳槽没有更好的地方,不跳槽似乎没什么前途之间纠结了几年,一晃就到了42岁,这次据说又要裁员了,而且应该会直接裁到他的部门。
就这样,E再次被推到市场上。这次再想通过人脉跳,处处亮红灯。
行业不算太景气,一个圈里的朋友普遍面临类似的状况,从甲公司到乙公司,基本在平流层上流动,甚而下降。
从外企到民企已经不再新鲜而成常态,状况似乎都差不多,机会也不见得多吸引人。
E这才着急起来,虽然太太收入不错,有房有车,生活无忧,但孩子还小,最关键自己毕竟才42岁,一直没有想到会找不到工作,一找工作才发现基本没有竞争力。
本来还想进外企的,看看周围形势,外企纷纷减员。
朋友不死心问我,民营的总可以进吧!能不能回华为?
对不起,华为这样基本是不要40岁以上的经理以下级别的了。
他看得上的公司都是不仅不要这样的经理,更不要这样的一般技术人员,而且不是降职降薪没要求就能解决的。
E简直不愿相信,自己这样受过良好教育,素质良好,工作也算勤勤恳恳,一直在大外企做到经理,虽然不算站到顶尖,技术管理上自认也不算差吧,要求平级跳槽居然没人要。
E实在不甘心的问我,这是我入错了行还是进错了外企的原因呢,难道我现在只能做个滴滴司机或淘宝卖家了吗?
这种情况并不鲜见。
很多人容易归结为外企在中国的衰落,再加上E所在的通信行业这十年来日子好过的外企更不多。
可民企就很好吗?
即使是曾领风骚的大型民企,甚而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公司,破产倒闭也不再是新闻,其中中层的生活也绝不比外企人好过。
只不过外企的落差更大些罢了。
那垄断型企业呢,就一定稳定无忧了?
朋友D,XX电力学院本科后在清华读了电力方面研究生,毕业后去了电力公司。
电力系统相对封闭,D的同学朋友几乎全部是这个系统上下游的各类单位,有学历有人脉。
刚毕业时曾经有段时间也想折腾着到公司来做,也试过跳到上市公司南瑞,几个月后觉得乙方公司做生意辛苦,找关系还是回到电力系统。
现在混到中上层了,猛然发现几年一过,即使是电力系统这样为人所诟(艳)病(羡)的单位待遇也大不如前,而自己的同学有在公司里一直努力的现在已经成为一方权威,成果不断。
以前瞧不上同学做乙方做生意难,现在看着同学在国际论坛上发言,感觉比同学差了好多。
D找我喝茶时,无奈的说,我现在也不敢想折腾了,到外面去谁还要我,电力系统出去,还能干吗,除了还算有个不那么令人满意的饭碗,还有什么,这个饭碗还能捧多久?
我现在就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了,感觉自己这辈子已经快结束了,也想跳出体制,跳出圈子,但生活压力那么大,更没有什么勇气。
近二十多年是真正“知识工作者”在中国普及的时代,中国逐渐建立起职场白领的观念,当中的优秀者独领风骚,真正开启了中国的中产阶级时代,在以前乃至现在仍然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这一代人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随着现在这一批现代中产也有40,50了,很多以前职场的白领发现4050下岗这种上一代的命运居然也到了自己身边,甚至到了自己身上。
十年前我刚入猎头这行,一个经理级别的职位二十万到五十万年薪不上不下。
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有大量的委托在这个范围,可见,近十年很多行业薪水增长有限。
客观地讲,现在经济不是太景气,中国地产业造成的产业空心化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即使在大背景相同的情况下,职场上的差异也是巨大的。
更深层的原因是科技在这十年间的突飞猛进,新一代学习速度和组织扁平化造成的工作空心化(即中等级别工作的数量减少)的均势越来越快。
以前的工作上的安全是公司稳定,不会被裁,现在的工作安全感是一直有人给你工作或者你能自己创造工作。
很多人向往公务员,国企的稳定的工作。
但实际上,在现代职场,应该清醒地看到所谓稳定的工作已经是相对的了,安全的职业会越来越少,不见银行、电力,甚而公务员,都面临不可言的变动风险。
如果还死抱着公司稳定,每个月领薪水到退休的想法,那就如同还在新石器时代一样。
现在的稳定和安全是,一直保持有被人雇佣甚至自己创造工作的能力。
常规来说:
30岁做不到一个行业的专家或者小团队的Leader,就已经在起步上失了先机;
40岁不能领导一个业务群或分公司;
50岁成不了专业领域的专家或管理上的决策高层基本这辈子也就在这个平流层上流动了,选择会越来越少。
即使创业做了老板也一样,压力比员工大多了,因为评判你的不是上司,是最残酷的市场。“5000元CEO”大有人在。
失败的大于成功的,即使创业成功,有些老板同样到了一个阶段,再也没法在管理上提升,公司无法顺利经营下去,也是被退休的现象。
创业失败被迫再入职场绝不鲜见,真正优秀的可以一直干下去不退休的几乎是凤毛麟角的。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年龄经验的玻璃天花板极易打破,经验已经不再是难得的财富。
中国人才的成长速度普遍快于全球平均,LinkedIn也有统计, 85后中国职场人升到总裁,用时仅为70后的一半。
即使在一个组织里一路升入决策层也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如果自己不能不断进取,公司也不断进步,市场自然会淘汰你,或者淘汰你的公司。
如果没有一直警觉,保持市场强大的竞争力,职场上做任何工,在哪儿都一样。做任何工作都有危机感的。
如果不能在一个层级在合适的时点突围而出,也是如老鼠赛跑一样,跑不出这个怪圈。
英国金融时报曾提出,三段式职业生涯(教育、工作、退休)已过时,现代的职业观念应该是“健康、人脉和教育列为优先”。
难道朋友这样的中年人前途注定就是暗淡的吗?
在现代人健康提高的前提下,四十岁以后的职场之路还有至少二十年,后面的20年虽然困难,但更有经验、心智更成熟,更不挑剔。
现代高科技也让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和必要, 现代职场应对最佳战略是具有无限的适应能力和无限的灵活性。
在这个设备永远在变化而且新的平台似乎层出不穷的时代,为未来做好准备的唯一方法是“把变化视为唯一的不变”。
我们都要清醒认识到决定人与人之间差异的不只是努力和勤奋,还有判断和选择,要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
那么现代职场如何能找到安全感呢?
1.选对行业很重要,随时保持行业的敏感性
这是个大变革的时代,年薪百万,年薪40-50万,年薪10万可能并不因为能力,而是因为身在不同行业,不同公司。
随时保持行业的敏感性,让你不至于对本行业的变化而束手无策。比如以前的纸媒的衰落,多少知名媒体人被迫转行,但又有很多草根多了机会,迎来了自媒体的春天。
据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y Forum)预测,仅因为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在2020年前至少会有五百万的工作会消失,但又会有几百万的新工作出现。
2.要努力成为不可替代的人,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一种方式是提升业务水平,在横向上发展自己,做精做专,在一方面成为专家,以猎头行业为例,同在我的公司 ,有年收入超过百万的,也有收入不到十万的,差异是专业性的体现,甚而打破了年龄资历。
还有一种方式在横向上发展自己的,多技能,例如作为一个猎头,能说会写,做得了本职工作外,还开得了直播,写得了书,成为“斜杠”人,自然也拓宽了自己的选择。
3.职场上保持竞争力的人共同点都是愿景清晰
“以终为始”,关注努力的方向,“做对的事”,注意新的重要技能可能会是什么,并通过不断学习获取这些技能。
4.成功者都是行动派,对事物保持好奇
“对的做事”。在一个平台上始终保持学习心态,不断保持灵活适应性。
只想不做的人很难在职场上领先。
5、社交媒体时代要时刻注意打照自己个人品牌,经营自己的人脉
作为一个多年猎头, 我发现很多在传统的“教育,就业,退休”环境下成长的职业人,尤其是技术型人才,人脉都在一个圈子里,是非常不利的。
“弱联系”在现代人职业成长路上的重要性需要大大强化。不断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圈子不是兴趣而是必需。
总之,在职场中只是普普通通,勤勤恳恳,做好本职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在所谓的尽职尽责是努力追求卓越,为你的雇主创造最大的价值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让工作的船不沉才行。
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把自己活成U盘,即用即插,可以依托但不依附于哪个公司哪个组织,拓展到不开公司却做自己的老板,每份工作都把自己当老板。
每个想要成功的人都是不满足于现在不错(be good),而是着眼将来,更好(be better)才是唯一的出路。
同时,现代科技有冲击也有机遇,这个时代是对个人价值最大认可的时代,又来了一个非常宝贵可以打破固有阶层的时代。
屌丝逆袭,草根翻身,并不是传奇和电视剧,而是切实存在可行的,这是个真正有才华最不能被磨没的时代。
“领英洞察”是LinkedIn领英推出的高品质线上专栏,已汇集来自科技、媒体、人力资源、金融、学术、咨询等多个领域的职场领袖人物和行业资深专家数百人。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获取更多信息。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订阅每日必读的职场干货。
©2016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