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当前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在提振经济、促进就业以及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文章指出,民营企业具有广泛的社会贡献和纳税额增长的趋势,同时也面临盈利能力不足的问题。《民企经济促进法草案》出台是为了提升民企地位,促进其健康发展。文章还提到民企对科技研发的创新投入和对产业链的锻炼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且对于缓解就业难等问题有重要作用。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经济形势与民营企业的重要性
当前经济形势中,民营企业在经济回暖、刺激内需、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一半以上的税收和国内生产总值等。
关键观点2: 民企的发展现状和挑战
虽然民企发展迅速,但整体盈利能力不高,存在就业人数下降的趋势。大部分求职者更倾向于国企或体制内的工作,导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关键观点3: 《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的亮点与意义
该草案旨在保障公平竞争、支持民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和加强权益保护等,意味着国家将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提升民企的地位和竞争力。
关键观点4: 民企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与挑战
民企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对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成果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为了真正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是必要的。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补贴政策来支持民企的科技创新。
关键观点5: 民企在产业链建设中的作用
民企在产业链锻炼成长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技术创新和研发突破,成功开辟了新的市场领域。例如新能源板块和半导体领域的发展,展现了民企的潜力和实力。
正文
这几天,用大起大落来形容广大股民的心情,怕是再合适不过。
人们的过度反应,反映出对当下经济形势的忧虑,经济回暖信号貌似还没有真正出现。
要提振经济,刺激内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当务之急是充裕老百姓的“钱袋子”。
9月下旬以来,降息、降准、降存量房贷利率,多个大杀器集中释放,接着又拿出8000亿投进股市。
这些只是前菜,接下来是重中之重,是把民营经济给扶起来。
一直以来,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10月12日,全国工商联发布《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这里面透露的一些最新细节对民营经济目前的发展状况有了更丰富的诠释。
比如,无论是纳税额还是就业指标,民企的社会贡献都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妥妥的中流砥柱了。
报告显示,2023年民营企业500强纳税总额达1.29万亿元,增长3.11%,纳税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244家,超过50亿元的有63家。
民企500强吸纳就业总人数1065.75万,户均2.13万人,就业人数超5万人的企业有48家。
整体来看,民企吸纳就业高达八成,光民企500强就提供了1000多万个就业岗位,就业人数超5万人的企业有48家,当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行业的企业就业人数最多,超过120万人。
这背后的一个重要的背景在于,互联网行业整体正在从2年前的低谷慢慢走出,政策的松绑、大厂们集体降本增效、转型调整,给行业重新注入了活力,也带来的更多的就业岗位释放,互联网也成为民企吸纳就业最大的一个细分领域。
对咱老百姓来说,最重要当然是就业问题,这涉及到大家的饭碗问题,必须得重视。
不过有点无奈的是,当前民企的整体盈利能力并不高,根据《民企500强报告》,2023年民企500强平均销售净利率只有4.04%。
按照其它相关数据来看,近十年间,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盈利率也是跑不赢GDP增速的,盈利能力变差直接导致失业率的高居不下。
由于很多企业在亏本经营,到最后不是歇业,就是搞降本增效,不然别说保存实力,很容易鼓捣到最后,全副身家就只剩下一瓶起拍价为4.2元的汽水。
大家都想进体制内,进国企,但财政饭的体量就那么多,人人都想吃到是不可能的,这一耽搁,最后就业形势就更加艰难了。
按统计局公布的信息来看,7到9月份,16至24岁劳动力失业率最高去到18.8%,相比全国城镇5%左右的调查失业率,有点过高。
只是真实失业情况到底怎样,反正按照大多数人的真实体感,这两年的失业寒潮,显然要比数据冷酷多了。
哪怕都这样了,大部分求职者都会先涌向国企,或考公考编。这就是就业市场的潜规则,民企永远处于就业市场的最底层,承受最多,得到却最少,还要遭受冷眼。
10月1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这是中国第一部专门为民营经济打造的基础性法律。
亮点主要有几个:保障公平竞争、支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和加强权益保护等等,意味着国家在搞活民营经济这块是动真格了。
老实说,《草案》来得非常及时,虽然还在意见征求阶段,可看得出来,国家落实决心是十分坚决的,要给民营企业松绑了,最起码地位要提升到与国字号平等的位置。
如今中国之所以摆脱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根本原因是实现了产业升级,这里民企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目前我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球唯一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全世界为之震撼,特别是西方大国圈。
明明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它们先是推出巴统制裁,后来又有升级版的《瓦森纳协定》和核供应集团、桑格委员会等组织,对中国实行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技术封锁。
但中国工业到底是怎么冒头的?从巴统结束到瓦森纳协定的建立,中间是有近两年的空窗期没错,总不至于仅凭这段时间,就可以实现零的突破吧?
事实是,过去曾被处处为难,围追堵截的惨痛经历,才让我国憋出了一条强大产业链,而且爆发期更多集中在改革开放以后,这也是新中国民营经济正式崛起的阶段。
当时中国制造业,走得是薄利多销的路线,虽然利润大头被外资薅走,但至少能养活上下游,而且从原料供应、配套厂商,到最后的组装环节,所有工业链条都能雨露均沾。
在产业链得到充分锻炼后,就可以一步步培育自己的国产品牌。过程很漫长,挺煎熬的,可果实丰硕且美满。
比如新能源板块,在燃油机基本盘被西方牢牢占据以后,中国企业另辟蹊径,在国家支持下开辟新能源板块。
虽然在技术上欧美和日本占了先发优势,可最终却让中国队后发先至,抢占了全球新能源车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其中民企的佼佼者,有比亚迪、宁德时代等。
在半导体领域,华为由美国亲自下达封杀令,在短短3年里前后被制裁4次,最后从零到一,还实现一的突破,至今成功研发并推出了多款7nm制程芯片。
在AI领域,国内是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巨头企业在技术研发、应用场景和市场推广等方面都取得过显著成果。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报告,在过去十年,中国生成式AI专利申请量居全球第一,其中就有像腾讯一类被低估的存在,数量超过2000件,其AI大模型还在国际权威比赛上斩获了两项冠军。
另外截至2023年12月,腾讯的全球专利申请总数超过7.5万件,授权专利数量也超过了3.7万件,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云技术、大出行等前沿领域。
上面提到的各大民企都有一个共通点,在研发上的投入力度是非常大的。
长久以来,对研发和营销哪个更重要,其实无论是国际学术界还是民间,一直处于无穷尽的争端之中。
对我国而言,不存在哪个更重要,反正没得选,直到21世纪初,国内都还陷入定体问的沉思,后来还是实践出真知,证明了科技的确是第一生产力。
尤其在各项技术都受到国外全方位封锁的前提下,要实现突破性发展,唯有靠自己,就像曾经取得的两弹一星成就一样。
效仿可口可乐,走营销重于研发的路线无疑是一个方向。
可问题在于,能让纯营销策略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前提是,要么你手上有着无可匹敌的产品或技术,要么本身就是国际级别的庞然大物,能轻易在某方面形成产业垄断。
但当时中国各企业,既没有绝对压倒性技术优势,也不能在某方面领域形成垄断效应,那一味玩营销包装只能吃到一时红利,还是外资们吃剩下的。
那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了,只有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全国工商联也公布了民企研发投入的排行,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
在研发投入榜单上,华为、腾讯、阿里巴巴、比亚迪等名列前十,互联网公司占据了十强的半壁江山。华为和腾讯近年一直保持民企科技研发及创新的领跑角色。
像腾讯在23年的研发投入达到了640.78亿元,约占全年营收10.5%,6年以来累计研发投入超过3000亿元。
报告指出,中国民企贡献了一半以上的研发投入、研发人员,以及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同时入围民企研发总投入达1.39万亿。
为了鼓励民企们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国家方面给出一系列优惠补贴政策,比如最新发布的《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里,就提到要支持民企科技创新。
比如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工程、牵头承担重大技术攻关任务等。
拿军事建设来说,为了提高军工的生产、研发效率,其实很早以来,国家就已适当把其下沉到各大民企,最经典的是成立军民融合企业。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如此一来,大到航空母舰、坦克战机,小到各类武器装备上的螺丝钉,都可以在民企上迅速找到供应链。
这就是从2012年辽宁舰正式交付开始,中国即使始终保持低强度国防投入,但大小军舰、空地武器的建造速度依然越来越快的重要原因,主打性价比,关键别的国家还学不来。
民企方面,就要看各家大局观了,是否舍得把相当一部分利润,拿出来投入搞科研创新。
这不是扔钱进大海,因为伴随高强度研发,带来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好比芯片之于华为;锂电池、电车之于比亚迪;混元AI大模型之于腾讯一样,投入和收益是呈正向相关的。
往长远一点看,只要实现各民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能从根本上稳住就业和税收。
也只有真的落到实处,推行促进民企发展的优惠政策,才可以改变市场竞争不平等的现状,并扭转国进民退、外强民弱的格局。
扶民企一把,是当前有效缓解就业难、经济面溃退的最佳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