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同时期起步的明星社交类产品比如 Vine 就遇到了增长瓶颈,而同类型的私密社交 Path 或阅后即焚 IM 基本都死去了,为何 Snapchat 能一只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增长势头?以下内容是
2015 年 5 月我的答案整理。
根本原因和区别在于,Snapchat 满足的是人与人之间直接通讯沟通的需求。这是一个具备持续价值、高粘性、高频次、具有独占性的服务。
而且除了 Snapchat,国际市场上的 Whatsapp、FB Messager 和 LINE 的体量都非常大;中国
的 QQ 和微信就
更不用说了。这都说明:以满足人与人之间的通讯、沟通为基础使命的产品,拥有巨大的需求市场。Snapchat 在舞台最中央。
vine.co 官网
相比之下,Vine 的定位是短视频内容社区,即短视频版本的 Twitter。即便 Vine 能够以 UGC 化的视频内容抢占用户的更多时间,也未必能够反过来沉淀全面、稳定的社交关系链。同样是面临 Twitter 和 Facebook 两大巨头,Vine 为什么没有做起来,可以对标图片社区 Instagram 进行分析。
通讯工具天生掌握了用户全面、稳定的一度熟人社交关系入口。但这还不够,在社交关系之上,平台还需要为熟人关系提供持续生产内容(News Feed)、组织内容(如微信公众平台)、基于内容的良性互动(不是开心网的抢车位和偷菜)等机制,才能持续地粘住用户。2013 年,我观察到越来越多的
「普通用户」
抛弃微博,
转到朋友圈
记录他们的个人生活和想法,正是这个原因。
全世界都知道,Snapchat 以
「阅后即焚」的创新玩法起家,命中了青少年之间直抒胸臆、轻松简单的交流需求。在那个 Facebook 对移动互联网感知缓慢(一度认为 HTML5 才是未来)而且 app 巨难用的时代里,
Snapchat 允许熟人间即时交换当下的生活状态和瞬间,这种一对一的图片、视频聊天,不断刺激用户参与其中建立正向循环。
比 Snapchat 更早于 2010 年成立的私密社交应用 Path,以限制用户间的双向好友不能超过 50 人(后来调整为 150 人)、漂亮的设计为最大卖点,一度被认为是 Facebook 的有力挑战者。
在微信承担中国人移动社交重任之前的那 1 年多时间里,我在 Path 上与 100 多个好友分享了上千条 Moments,Path 主打的私密社交确实让人们更放心地分享,并且积极得到好友们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