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内外对其开展了热烈讨论,进行了许多深入研究。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究竟应该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内涵和意义?你对这些常见的“一带一路”认知错误了解吗?
“一带一路”复制古代路线,划定了65个沿线国家(错误)
外交部部长王毅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一个“会员俱乐部”,而是广泛参与的“朋友圈”。我们无意为“一带一路”划定明确的地理界限,因为“一带一路”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国际合作的倡议,可以而且应该向所有志同道合的国家开放。这个倡议不是一个“会员俱乐部”,而是广泛参与的“朋友圈”。
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各国利益已经进一步融合,互为合作发展的机遇。只要认同丝路精神,大家都是平等的合作伙伴,都可以以各自认为合适的方式来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从“一带一路”的发展当中分享机遇。
“一带一路”是中国“群发红包”,其他国家“抢红包”(错误)
“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援助、施舍行为,目的是“合作、共赢”。由中国政府倡导的“一带一路”构想若顺利实施,将为沿线国家带来利益,也会为中国自身带来利益。
不能只强调一带一路会给沿线国家带来利益,而对中国的利益避而不谈或少谈。在资金投入上,援助性质的项目和商业投资性质的项目有所不同,投资者是依照市场原则进行投资的。
“资源、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的唯一主题(错误)
的确,丝路沿线国家大都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储备,而中国也对能源有庞大的市场需求。
但是,一带一路有“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中提到:人文交流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
“走出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战略基础。正因如此,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误解,即“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走出去”。相应地,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出现了加速“走出去”的预期,一些企业形成了尽快“走出去”的愿望,个别地方甚至将“走出去”作为政绩来考虑。这是相当有风险的认识误区。
资本“走出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不能由此而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就是单向的资本“走出去”。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很大的技术梯度差,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仍必须高度重视“引进来”。
“一带一路” 就是跟着中国玩,中国说了算、制定规则(错误)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但建设‘一带一路’不是我们一家的事。‘一带一路’建设不应仅仅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而是要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
外交部部长王毅曾说过,“‘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欢迎各国、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和非政府组织都能参与到具体的合作中来”。而即将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就是要提出中长期合作举措,探讨共建“一带一路”的长效合作机制,构建更加紧密务实的伙伴关系网络。
“过剩产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同过去几十年中国制造在世界扮演的角色一样,在某些国家相对落后的产业,可能正是某些国家所急需的。有专家认为,“过剩产能”是无法转移的,能够转移的只是相应的技术。
如果这些技术有助于转移目标国的经济发展,那就说明这种转移是有益的,而非有害的。中国钢铁行业在过去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掌握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经验,这些才是中国的真正核心竞争力,也是“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所急需的,合作项目是按照有关国家的实际需求,将中国的优势资源与有关国家的优势互补互用,共同开发。
“一带一路”就是中国带一群发展中国家玩,排斥发达国家(错误)
不可否认的是,“一带一路”建设让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更多机会发展,使这些发展中国家有机会搭上经济全球化的列车,参与到世界经济分工中来,提高工业化水平。但并不是说发达国家不能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
恰恰相反,中国欢迎发达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发达国家正在寻求经济增长的新方向,比如以色列也希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尤其希望在高科技方面进行合作。澳大利亚希望发挥农业、环保、能源资源、医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优势,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是中国对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反击(错误)
这是一种冷战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们以共商、共建、共享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以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合作目标,得到沿线国家广泛认同。”
而“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对现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补充与完善。“一带一路”建设让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中来,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多边主义,维护多边体制权威性和有效性,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
“一带一路”就是中国将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到他国,是场生态灾难。(错误)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着力深化环保合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历史表明,大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做法,常会直接伤害国民感情,最终也给经济合作带来负面影响。如今的中国将生态文明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积攒了很多过去的经验教训。
中国在塔吉克斯坦的首个铁路项目——瓦亚铁路便经过该地区,铁路沿线地处高原,植被以草本为主,一旦破坏难以恢复。中铁集团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对沿路边坡进行绿化,防止水土流失,安装隧道排水导管,减少地面冲刷。中方建设过程中的绿色理念得到当地政府和员工的高度认可。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迄今为止,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中来,中国与近40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近30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许多国际组织态度积极,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
截至2016年底,中国企业已在“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为东道国创造了近11亿美元的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编辑:武司宇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2月20日解放日报 思想周刊观点、财经综合报道、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学者界面《“一带一路”海外传播应避免的几大误区》、国际商报/2015 年/7 月/16 日/第 A04 版 环球《“一带一路”的理解与误解》、中国网
微信编辑:刘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