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作者熊培云谈论了对人生的看法,并分享了其创作的新诗草案和诗歌电影短片的感想。文章讨论了经验主义、人生选择的重要性以及人性的懒惰对人生的影响。同时,作者还谈到了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的倾向,并呼吁人们拥抱人生中的不确定性,不要过分依赖经验主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人生选择与经验主义的影响
作者认为大多数人在二三十岁就过上了重复的生活,直线式的人生看似简单,却可能限制了人生的可能性。他呼吁人们不要过分依赖经验主义,而是应该拥抱人生的不确定性。
关键观点2: 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的倾向
作者引用了心理学家弗洛姆的观点,指出人既有追求自由的倾向,也有逃避自由的倾向。逃避自由可以被认为是宗教与极权主义的起源之一。
关键观点3: 人生的曲线之美
作者喜欢那些表面上漫无目的却又可试验性的事物,他强调人生的曲线之美,并认为人生的选择不断滋养我们的人生,赋予我们更多可能性。
关键观点4: 人生的孤独与选择的重要性
作者感叹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他认为独自远行与合群而居只是孤独的两种形式。同时强调人生的选择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并解释了人世间悲欢离合的原因。
正文
昨夜原本想更新下一本诗集中的几首诗。因为其中的一首《论一根曲线的死亡
》,想多说几句,便索性停了下来。
诗的草稿是这样的:
论一根曲线的死亡
想起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意思是大多数人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就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余生,都只是重复,不断机械地模仿前半生。
这里谈到的一条直线式的人生,表面上看也可能被理解为“活得简单”,或者在走经验主义的捷径。
并不想完全否定经验主义,毕竟我们都不得不生活在经验之中。但我也看到人性中偷懒的成分在左右无数人的一生。莫说是一条直线,更有甚者完全活成了一个点,终日困于一隅,不给自己任何旁逸斜出的机会,人生完全没有其他可能性。
尽管我知道有些判断是艰难的,还是忍不住去问:一颗树与一根电线杆子,孰美?人若不选择,就像藤蔓不能扭曲,就像高树没有枝条。
本质上说直线式的人生同样呼应了弗洛姆所谓的逃避自由。在这位杰出的心理学家看来人既有追求自由的倾向,也有逃避自由的倾向,因为选择是一件麻烦的事情。而这一逃避自由的倾向可以被理解为宗教与极权主义的起源之一。是啊,很多人这样告诫自己——与其因为选择而纠结悔恨,患得患失,不如将一切交给神或领袖。
其效果可能是一条直线对所有曲线的没收。
为一件事情执着一生是美好的,正如我早已习惯于思考与写作,而我同样看到并渴望曲线之美。我喜欢那些表面上漫无目的却又可试验性的事物,所以会试着以不同的方式去写作。任何形式与文本的重复会让我心生厌倦,这也是我不断停下来的理由。
从前在诗里提到,河流之所以弯曲,在于哺育更多生灵。我们走过无数的弯路,客观上也包括了无数的选择,正是这些选择在不断滋养我们的人生,赋予我们人生更多的可能性。想想那些无法逾越的逆境,也只是为人生增添一些选择而已。
悲观一点说,没有谁和谁会走在相同的道路上,更不会有曲线上的完全重合。这解释了人世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悲欢离合。我时常感叹自己是孤独的,但接触的人越多,越觉得每个人都孤独无比。
独自远行与合群而居,本质上说只是孤独的两种形式。如果愿意倾听,你会发现一个人脸上笑得多灿烂,内心就有多哀伤。
熊 培 云 首 部 诗 歌 电 影 短 片 欣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