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香港凤凰周刊
《凤凰周刊》凭借正直媒体人的良知与敏感,忠实记录转型阶段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民主和法制发展进程;以海外视角,详解大陆及两岸三地重要事件,在全球华人圈内广受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新闻  ·  8个人生之答,让人醍醐灌顶 ·  昨天  
新华社  ·  夜读|迷茫时,多去这3个地方 ·  2 天前  
南方周末  ·  “All in AI”,星纪魅族的光荣与梦想 ·  3 天前  
新华社  ·  贵州村響太上头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香港凤凰周刊

皇后大道上为何不住皇后?

香港凤凰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2-03 17:55

正文



“皇后大道西又皇后大道东,皇后大道东转皇后大道中,皇后大道东上为何无皇宫?” 


1997年香港风云,罗大佑的一首《皇后大道东》在港岛大街小巷传唱。皇后大道东,也渐渐成为象征二十世纪末香港社会重大变迁的城市景观。


听着三十年港乐,我们仿佛也走过了东方之珠的繁华与迷茫,还原着这座城市对于过去与当下的难以忘怀。在这些独具特色的港乐歌词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许多拗口难记却又别有一番风味的香港地名,它们背后又有怎样悠长的故事呢?


| 地名中的殖民记忆 |


鸦片战争西方殖民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锁已久的国门,曾经的“东方雄狮”自此进入了长达百年的屈辱半殖民历史。


鸦片战争的惨败令香港岛被迫割让给英国;二十年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次溃败,九龙半岛成为第二份“牺牲品”;十九世纪末,英帝国政府又以“租借”之名,将珠三角最南端的新界纳入管辖。百余年来香港风雨飘摇。


1997年,带着殖民记忆的香港终于回归。


| 皇后大道


“皇后大道东上为何无皇宫?皇后大道中人民如潮涌。”

——罗大佑《皇后大道东》


皇后大道位于香港岛北岸,全长约5公里,共分为皇后大道西、皇后大道中和皇后大道东三段。皇后大道一带是香港市中心,遍布密集的现代商业景观。


皇后大道始建于1841年,是香港开埠以来建设的第一条主要道路,其英文名是Queen's Road,原应译为“女皇大道”,但被误译为“皇后大道”,最后将错就错沿用至今。这里的Queen,指的就是港英统治初期的英国元首维多利亚女王。



1900年的皇后大道中街景


| 弥敦道


“街边太多人与车,繁华闹市人醉夜。”

——洪卓立《弥顿道》


位于香港九龙半岛的弥敦道,连接旺角与尖沙咀这两个主要商业区,是今日香港最著名、繁华的街道之一,集聚着丰富多元的当代港人文化。


弥敦道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之时开始兴建,道路原名罗便臣道。早期弥敦道的范围南至中间道,北至柯士甸道。1904年,港督弥敦爵士大力发展九龙半岛,扩建弥敦道,使其延长至窝打老道,全长达到3600米。1909年,为避免与香港岛的同名街道混淆,九龙罗便臣道正式更名为弥敦道,以纪念弥敦爵士。



弥敦道路牌


| 跑马地


“想照着沿路地理,过渡每世纪途经的跑马地。”

——C Allstar《我们的电车上》


跑马地位于香港岛湾仔区中南部,现在是香港一个地标性的高级住宅区,常年作为赛马赛事的举办地,吸引众多赛马爱好者在此聚集。


跑马地原先为沼泽,因附近黄泥涌峡的溪流流下的是黄色泥水,古时又称黄泥涌,后更名“跑马地”,是因为热爱赛马的英国人将此地开辟为赛马场。第一场赛马在1846年举行,此后每年都在此举办,直至今日。


赛马早已成为香港人最热衷的博彩活动,而跑马地也成为港英政府在香港岛留下的一处印记。

 
跑马地夜场赛马


| 千百年前港岛风貌 |


秦始皇平定百越,将当时还是半开发海岛的香港纳入中央政权管辖,自此,在长达两千年的中原王朝统治下,汉文化从中原南下,不断注入港岛。


岛民于所到之处,开始依据地理环境与人文活动特质命名。沿用至今的古地名令当代人得以一窥千百年前的港岛风貌。


| 赤柱


“回忆那天六岁,共你在赤柱做邻居。”

——陈慧琳《爱》


今日的赤柱是香港著名的欧式风情街区,而历史上的此地,则是港岛最南端的美丽小渔村。伴随着南太平洋港湾的潮水声,赤柱村民过着静谧而安宁的生活。


“赤柱”之名早在明代地方志《粤大记》中便出现记载。“赤柱”的由来,一说是从前小渔村里有一棵巨大的木棉树,每逢木棉花开的时候,远看便如一根赤红的木柱,故而附近的人都以“赤柱”为村名。而另外一种说法则没有这么美好,传闻因海盗猖狂,当地常遭抢劫,原住民称该地有“贼常住”,客家口音的“贼住”后来慢慢演变为“赤柱”,最终固定为地名。

 
赤柱湾


| 七姊妹


“分飞的人生,仿似隔开万里遥,唯望某日能像晚空朗缺后重圆。”

——电视剧《七姊妹》主题曲《半生缘》


历史上的七姊妹区位于香港岛东区西部,具体范围为今日电照街以东、英皇道及渣华道交界以西,最初为港岛的一条古老村落。由于该区逐步与北角区融合,“七姊妹区”的原称亦逐渐被遗忘,今日只剩下七姊妹道。


这个别具特色的地名背后,有一个悲伤的故事。


相传,昔日当地客家部落中,有七位少女自小情同姊妹、结义金兰,立下了“宁死不嫁”的誓言。可是三妹的父母却最终将她许配给同乡。出嫁前一晚,七位姊妹相聚痛泣,为遵守“宁死不嫁”的誓言,便集体投海自尽。翌日,海湾出现了七块礁石,形状如七位少女,当地居民称之为“七姊妹石”,村落亦被命名为“七姊妹村”。


2001年,七姊妹的传说被香港无线改编为电视剧《七姊妹》。

 
七姊妹道街景


| 尖沙咀


“内湖买的那一束红玫瑰,比尖沙咀那一束更美。”

——莫文蔚《双城故事》


尖沙咀位于香港九龙半岛的南端,隔着维多利亚港与香港岛相望。由于天然的港湾优势,尖沙咀自古以来便是华南海路的要冲。明朝万历年间的《粤大记》内所载的沿海图中,已有“尖沙咀”的记录。


单从名字便可以推测“尖沙咀”与地理环境特点有一定关系。早期的尖沙咀由于附近海水为官涌山所阻,陆地受冲蚀作用形成一个长而尖的沙滩,再加上海岸线崎岖不平,所以称为“尖沙咀”(“咀”即“嘴”义)。现代的尖沙咀地区是移山填海的成果,面积较远古时期增加不少。



1870年的尖沙咀湾


每个地名,都有一段独特历史,共同书写着香港故事。你有什么特别喜欢的地名吗?


新媒体编辑 / 郑媛(实习生)、新星

以上内容由《世界遗产地理》整理,

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文章版权归属原作者,谢绝商用。


| 精选文章 |

《埋藏祖先最初记忆的地方》

《别具一格的上帝之窗》



想阅读完整的文章,了解更多内容,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世界遗产地理》十一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