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在
《最简介词攻略:
像个科学家一样学介词》
,我们讲了学懂介词的理念原则,这一篇来看
具体操作
,比如:
从什么阅读材料学介词合适?怎样整理语言笔记?如何管理这些表达?又怎样记忆更有效?
1.
从原著学介词。
由理解规律到掌握用法,还需要大量阅读,还要大量复现,大量输入,去验证你总结的规律,用 yc 的形容,这是去「他乡遇故知」。而介词又个个高频,多遇到几遍,你就再也不会忘记了。
什么材料合适?
既然是学介词,材料里的介词得要精彩。从这点看,首选是故事,最好是有大量动作描写的故事。
因为,介词难,难在抽象,难在无处挂钩,无处想象。而故事中有动作,有人物互动,就给了抽象介词具体场景,读者也就更能看懂、记住介词用法。
给你推荐三个阶段的阅读材料。
➢ 阶段一:
如果你还没有阅读原著的习惯,或词汇量小,生词还会严重干扰阅读,你可以先从容易读又有趣的书读起,这样不至于因为读不下去而错过好材料。
首先推荐你读 Goosebumps 系列的
Ghost Beach
,青少年惊悚读物,用词简单,句式简单,动作描写多,场景生动,情节也不错。
其中很多介词表达值得学习,比如小男孩去追妹妹:
I hurried ( ). A sharp wind swept ( ). I searched the rows of old graves ( ) my sister. She had disappeared ( ) the thick fog.
照例,论述简明起见,文中 on/in 等词暂统称为介词。这段都填得出来是什么介词吗?试试看。
…
对照一下:
I hurried
on
. A sharp wind swept
in
. I searched the rows of old graves
for
my sister. She had disappeared
into
the thick fog.
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比如:
I followed her
off
the beach and
into
the small forest.
可以看到,形容同平面移动离开某地,用 off。那下次看到「车迅速驶离」,就不用写 the car sped up and left,可借助介词直接说:the car sped off。
同样,into 表示进入某个空间,像进入 forest,就是空间发生了变换,进到树林这个空间体中。那下次看到「他跟着我走进了教室」,就可不写 he followed me and entered the classroom,而是搭配介词:he followed me into the classroom。
Goosebumps 系列,语言基本都是这个风格,如果你喜欢,也可以多找几本来看,书单可以看这里:https://www.goodreads.com/series/41246-goosebumps 。
➢ 阶段二:
如果 Goosebumps 对你来说已经比较简单,那可以材料进阶,换为
Harry Potter
系列。故事、语言都耐读,介词也精彩。第一本最简单,来看一句:
Wiping his streaming eyes on his jacket sleeve, Hagrid swung himself
onto
the motorcycle and kicked the engine
into
life; with a roar it rose
into
the air and
off into
the night.
这句实在精彩!
swung himself onto the motorcycle 可知,变换平面用 onto,那「走上台去」就清楚了:walked onto the platform;
into 由空间变换引申为状态变换,像原文这里引擎从停息到启动,就是 into 表示变化,那「他陷入麻烦」,自然就是 he got into trouble;「陷入财政危机」呢?一样,the plunge into financial crisis;
最精彩的,当属「摩托升空开走,逐渐远去,消失在夜色里」这一系列场景的描写,off into the night,几个词彷佛就画出了摩托升空远的一条线,而近处有灯光,远处是黑夜,车渐远渐暗,直到慢慢看不见。几个介词就串联起来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
➢ 阶段三:
如果
Harry Potter
这类偏童话的书不是你喜欢的,也可以试试谍战类的,比如
Gabriel Allon
系列,讲的便是一名传奇间谍的人生故事。
作者 Daniel Silva,文笔干净、克制,有时甚至是锋利,你彷佛能听到字里行间有刀刃划破气流的声响。系列第一本是
The Kill Artist
,看其中一段写恐怖分子 Tariq:
Then he opened the door and
stepped inside
, Makarov(枪) drawn. As he closed the door
a light came on
in the living room, illuminating a slender young
man with
long hair
seated on a rustic couch
. Tariq nearly shot him before he saw that the other man's gun was
lying on a table in front of
him
and his hands were raised
in a gesture of surrender
.
这段就不拓展分析了,读读看,感受一下空间变化,可体会出介词的妙处了?
2.
从剧本学介词。
从原著故事学介词,是因为故事有场景、用动作,能生动具体地展示介词。
那比书里文字故事还精彩还生动的材料,还有吗?
有——电影&电视剧。
这些材料,都不用你去脑补人物动作,已经全部拍出来给你看。而且,如果是现代剧,基本每一幕,都会包含大量你平时生活就会遇到的高频动作,且涉及介词众多。
实在没有比从这里学介词更生动的地方了。
唯一的麻烦在于:光看电影电视,里面有台词,有动作,但没有这些动作的文字描写。
怎么办?
这就是
剧本
发挥作用的地方。
拿
Desperate Housewives
来说,就挑第一集的开头一分钟来看:
- 把搅拌机从柜子里拿出来,怎么描写?
- 急忙忙去邻居家按门铃呢?
- 没有人应门,她又跑到房子一侧去看情况,透过玻璃,看到了死者倒在血泊里,这里的介词又如何说?
不妨来看剧本:
MRS. HUBER takes a blender labeled Property of MARY ALICE YOUNG
off a shelf
, and
hurries next door
to
ring the doorbell
. Hearing no answer, she
hurries to the side of the house
, where she
peers inside the window
and sees MARY ALICE's dead body
lying on the ground
, a pool of blood
next to her
. She screams. We see MRS. HUBER
hurry back to her own house
.
介词描写
对照影片动作,理解起来就生动多了。
…
其实,剧本里不止介词,还有很多实用表达。比如,视频末尾,MRS. HUBER 打完报警电话,站在厨房,悲伤难抑,这一幕就有好些表达可以学习,比如:
- 「挂电话」怎么说?
- 「嘴唇都在颤抖」呢?
- 「忍住不流眼泪」呢?
还是看剧本:
MRS. HUBER
hangs up the phone
. She stands in the kitchen,
lips trembling
,
fighting tears
.
这些,就不是光看电视能发现的——得看剧本。
不过,看到这,你可能会担心,这操作是不是会很复杂?还要自己出题挖空?
——不用,操作其实可以特别简单。
每天,挑 1-2 分钟视频选段,先看视频,注意都有哪些动作,看到时自己先思考一下: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描写呢?一遍过完,再看剧本,总结表达,就可以了。
来实践一下:
这段有哪些动作描写?你都用上了什么介词?
我把参考放在文末,你可以到时对照看看。
3.
从阅读、从剧本学介词,会积累大量表达,于是面临问题:
怎么把这些笔记本里的语言点,都变成自己的呢?
首先可以明确,最基本要求是——
能背。
为什么?
学习知识有两大目标:记得住(retention)、用得出(transfer);其中,retention 指学完后一段时间能回忆起所学内容,transfer 指在「记住」基础上,能将所学用于新情境 、解决新问题,此时才可算是有效学习(Mayer & Wittrock, 1996)。
这同 Henry Roediger 等认知科学家所定义的「学习」是一致的:
获取知识并能在需要时将其从记忆中提取出来,以应对新问题 (Brown, Roediger, & McDaniel, 2014) 。
这两个定义,可以帮我们明确一点:
光靠看培养「语感」,是不够的——因为连 retention 都没有,何谈 transfer?
所以,想要地道介词用法变成自己的用法,光看是不够的;能背,才是起点。
怎么背,更有效?
首先,要选定记忆策略。
积累语言是件长期都要做的事,那一开始要避开
效率不高
的办法:对着笔记重复阅读。
因为,近几十年对学习、记忆的研究,都表明一点:
重复阅读(rereading)是低效记忆手段 ,回想测试(recalling)才是最有效的记忆策略(Tulving, 1967; Roediger III & Karpicke, 2006; Karpicke & Roedigeriii, 2007; Karpicke & Bauernschmidt, 2011) 。
其中,回想测试指的是给自己出题测试,比如,看到问题时先不看答案,自己回想一遍答案,再来对照;又如,看完一章节的书,合上书回想一下,刚刚书里都讲了什么。
回想一遍,再读一遍、再背一遍,记忆效果要好得多。
回想测试有双重优势:
1)每次回想都是一次测试,能告诉你哪里记得不牢,为后续学习提供调整参照,学习更精准;
2)「回想」本身就是强力记忆手段,能大幅促进长期记忆,记得更牢固。
第二,想要记牢,需要间隔重复。
这一点,显而易见。大脑受遗忘曲线制约,必须不断重新复习知识,刷新记忆,才能抵消遗忘,记住知识并在需要时能把知识调取出来。
第三,背诵方案,要能有助持续学习。
积累语言是持久战,最有效的办法不是方法本身是否效率最高,而是方法能否帮你长长久久地每天都学。
如果一个办法高效,但却直接让你行动瘫痪,无法开始,那对你来说,这就是「伪高效方法」。
我所了解的最典型的伪高效方法,是用复述来练听力。
采用这个办法的同学,往往需要自己先找复述材料——文本难度要适中、音频语速不能太快或太慢;练习时,需要先分节听几十秒到几分钟不等的音频,再记住,再梳理逻辑,再根据记忆开口说出来。而且,对在校学生来说,还意味着要提前找好能开口朗读的自习室——这常常是件麻烦事。
结果如何?结果是——用这个办法的同学,听力后来真的大进的,寥寥无几。
为什么?
是复述练听力这个办法低效吗?不是,办法本身是毋庸置疑地高效,锻炼效果极好。
但实际呢?
实际是,十个同学中有八九个,一个月下来根本练不了几次听力,因为无法说服自己开始练复述——太难了,认知负荷大,合适的教室又难找,找着了打开材料一听,听懂本就很难,还要记住内容、开口说——太难。
种种加在一起,直接无法开始行动。
于是,高效的办法,反而成了听力成长的阻碍,成了伪高效。
…
积累语言表达,我们也要避免同样的陷阱。
你选定的方案,对你来说,一定要成本够小、方便行动;不用大动干戈就能开始用——尤其是自学时;不用你三番五次给自己加油,才能鼓足一口气开始学。
否则,每天在说服自己开始学,就要内耗不小,剩下的力气,能做的也就不多了。
基于这几点,我们给你提供
三套方案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定用哪套,参考标准不是哪套效率最高,而是哪套最能让你开始行动、持续行动、愿意行动。
4.
方案一:活页本
硬件要求:活页本 + 笔。
每天抽一张活页纸,在页眉处写好「日期+笔记数」,比如今天是第 20 张笔记了,那命名就是「191113-笔记20」。把你当天学习遇到的精彩表达,记到这张纸上。
第二天,需要复习。
复习方案:
1)如果某份笔记,复习完第一遍了,就用红笔划圈写个 ①;如果已经复习完第三遍了,就用红笔写个 ③;
2)每天开始复习时,先拿起本子,扫一圈,挑数字小的先读;
背后的考虑是:记牢知识需要重复,而重复遍数少的,更容易遗忘,先管这些。
这套办法,当然远谈不上是理想方案,但最起码,这是个「更理想的方案」——因为,据我之前在多个场合的询问结果看,大部分同学是干脆不复习笔记的,还有一部分则是随缘复习,每天挑到哪个是哪个。
「活页本+记遍数法」,比不复习要好,比随缘复习也更高效。我当年考研时,电子设备还没有现在这样方便,就是用的活页本笔记法,效果也不错。
方案二:硬纸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