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丁香医生
每天看专业医生写的健康科普,还能随时免费查疾病、查药品、查医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东疾控  ·  血脂高了,怎么吃? ·  3 天前  
营养师顾中一  ·  意大利面算一种好主食吗? ·  6 天前  
丁香医生  ·  得了甲流,会有什么表现? ·  6 天前  
丁香生活研究所  ·  冬天挑到「报恩」榴莲,居然更简单?!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丁香医生

花大钱买来的保健品,只是骗子不给自己爸妈吃的垃圾

丁香医生  · 公众号  · 养生  · 2017-11-18 12:02

正文

目前我国的保健品市场,简直不能更乱!


按照我国的相关规定,保健品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能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的食品,不能治疗疾病。


然而,有曾从事保健品销售的人自曝:


商家会故意模糊食品药品界限。


从来没有保健,只有赚钱。


技术、质量都在其次,主要靠营销。


对,营销。


所以,那么多人着了迷一样地要买保健品,真不是一句「人傻钱多」能解释的。


在巨大暴利的引诱下,保健品的营销套路不断「积极进化」着,令人防不胜防。


营销套路之一

真吓唬加假关怀


上了年纪,更容易被慢性病缠身,也越发意识到健康的可贵。


身子不好,自己难受,还会拖累儿女,我自己也想多活几年呢!


这种再正常不过的情绪,被鸡贼的销售人员盯上了。


「专家」在讲座上「讲课」

推销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保健品


现在身子硬朗着呢?保不齐将来呢。


你这个情况很危险了!巧了,这款产品对这病效果特好。


不用去医院受罪了,家人也不受累,这钱你觉得该不该花。


心动了吗?


那这产品,真这么好吗?


下一个套路接着就来了。


营销套路之二

有效与否不重要

「专家名人」做担保


先请来下面这样的专家煞有介事地讲两句。


一人分饰多角的「专家」刘洪滨

数月前被网友曝出


胆子大的甚至敢这么说:


「糖尿病人用了我们的产品,两个半月血糖就能百分百恢复正常,不用再吃药。」


真有这东西,你们的研发人员早该拿诺贝尔奖了!


买保健品,本来是为求个身体健康平安。如果因为保健品耽误了正规治疗,让身体受到更多的损害,「专家」你来负责吗?


一番忽悠,列出一大堆科学术语以显专业,把一些科学研究断章取义,或是用一些经不起推敲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产品有多好。


浸泡在保健品中,「病变」的猪脑很快恢复了新鲜的颜色,这就「证明」保健品能治脑病。其实,猪脑用碘伏处理过,浸泡在有维生素 C 的水中就会褪色。


最后再放出一个大招!



这是「主席总理都吃过的保健品」「中南海特供」!


不是人人都具备足够的健康医疗知识,真要成心想忽悠你,骗子商家们有的是招。


利用的就是个「信息不对称」,还不由着他们胡说?


营销套路之三

让「受益者」现身说法


相信你一定看过这样的电视广告。


镜头里,某位老人中风(或心梗或风湿或某种慢性病),苦不堪言。但自从按疗程服用了 ×× 药丸,他站起来了,不疼了、不晕了、走路变顺了、上楼不喘了、美好生活又回来了!


这种套路是不是特眼熟?


「他没吃公鸡蛋之前走道儿总摔。吃完公鸡蛋之后,大伙儿再看,能走了。」


病(演)友(员)的现身说法,让你觉得这东西好,赶紧掏钱,目的就达到了。


可事实上,这些东西 99.99% 都没用。


好,就算心理安慰也是「效果」。


保健品很大程度上的确是一种「能让我觉得心安」的依赖——我至少为了我的健康,做了些事情。


可这入口的东西,起码得保证安全吧?然而让人气愤的是:



这种「×× 保健品因为重金属超标、非法添加药物等成分之类的原因被查处」的新闻,屡屡见于报端。


这些保健品他们从不让家人吃,却卖给了你父母!


营销套路之四

带着「亲情」趁虚而入


热情的销售时常嘘寒问暖,很多老人有了「被关心被惦念」的感觉,在这种「亲情」的粉饰下,戒备心就放下了。


再出于感动或者碍于情面,多少会愿意买一点你的产品。


为了钱,跪着喊爸妈的事儿也不是做不出来。


嘴上叫的甜,可私下里他们会怎么说?



听听看,「就算你卖一泡狗屎,他也会情愿去买」。所以下次如果遇到个大规模乱认父母的熊孩子,是不是得留个心眼儿?


营销套路之五

你占小便宜,我赚大利润


常规的,赠送米面油鸡蛋,请人来听讲(洗)(脑)


或者安排免费体检。当然,体检完以后,脑、心、肝、肾、骨、血管、神经、肠胃,准保至少有一处是「发现大问题」了。


再或者带你旅游。车接车送,吃住全包,还能参观加工厂。


目的就是想把人集中到一个离家远又封闭的地方,方便「集中攻坚,一个个说服你下单」。


再制造点儿「饥饿营销」「优惠大促」的假象。


错过这村儿就没这店儿了啊,还不快买点儿?


毕竟:



就在今年 315 晚会上,记者算了一笔账。



一盒几十元的不知有无效果的保健品,可以翻 60 倍的价格,卖到上千元!


有这些利润,那点鸡蛋面粉车马费又算得了什么。


排列组合使用上面这些招式,商家们赚个盆满钵满,被「套路」的人呢?


家庭条件好的,可能安慰自己是花钱买教训。


对那些勤俭了大半辈子、辛辛苦苦攒下积蓄的老人,骗走了钱就是要了命啊。



希望相关部门目前救火式执法,变为源头预防。


不能每次 315 晚会才出一记重拳,没过两天就又「杂草丛生」起来。


应该采取更强力、有效的手段,别放过这些针对中老年人疯狂敛财的人。


做坏事的成本变大,他们才不会愈加猖狂。


如果恰好有食药、工商等部门的公务员们看到这篇文章,希望你们多多努力,谁都有父母不是吗?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希望做子女的多陪陪父母,多和他们沟通。


反思一下,为什么有时候,父母宁愿相信卖保健品的,也不愿听你的话?


父母老了,他们的认知、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如年轻人,所以更容易掉进保健品营销的「坑」。


可细究一下,他们买保健品的出发点之一,就是不想因为自己的病痛拖累孩子呀。这一点没什么好指责的。


孩子也当然想要长辈们健康开心,但劝诫的话语间如果只体现了「我才正确」的优越感,会让他们觉得挫败、羞辱,这样一来,假模假式的关心就会更显「温情」。


离得近的,多回去吃顿饭。「常回家看看」,不是只在歌里唱一唱。


离得远的,短信微信电话视频都是联系的好方式。


让父母觉得不孤单有依靠,他们是会参考你的建议的,有亲儿子亲闺女的关心,干嘛还要在营销人员那里找心灵寄托?


最后,希望那些卖保健品的扪心自问一下。


被捧上天的药,你们会让自己的父母家人吃吗?


腆着脸把这些垃圾推销给其他老人的时候,你们的良心真的不会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