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社科院组织学生写一写院内老专家治学方面的趣闻轶事,于是我也斗胆写一写与恩师顾先生的二三事。
一、“奇怪”的院训
我本科就读于顾先生创建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北外网院”)。当年的我高中刚毕业,纯粹因为喜欢英语而选择了北外网院,用“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形式扎下了英语专业学习的根基。那时我学习的主要教材就是顾先生主编的《当代大学英语》和《高级英语自学系列教程》。
彼时只知道死读书的我,常常对北外网院的院训心怀质疑。在我看来,英语专业院校的院训应该是关于如何学好语言的指导意见。然而,北外网院的院训却是由顾先生倡导的共分为十条的“全人教育”理念。
这十条理念中只字不提如何提高语言能力,而是诸如“有能力积极主动做事;有能力与人交往;有自信与毅力;有能力培养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有能力解决学习与其他事务之间的矛盾;有能力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控”等理念。可见比起掌握英语技能,顾先生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用具体的能力描述来引导学生先成人后成才。这样的理念在那个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年代,无疑是超前的。
十多年光阴转瞬即逝,反观“全人教育”院训,我不禁感叹顾先生的高瞻远瞩。先生的寥寥数语,重塑了我的学习观,也直接使得我留学英国后,对于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感到如鱼得水,最终论文也被评为优等。从那时起,力争做个“全人”也成为了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消失”的主旨发言人
英国留学归来后,我入职北外网院,有幸与顾先生成了同事。在组织某次研讨会会务的同时,我也有了机会近距离接触顾先生。
会议开幕当日,顾先生做主旨发言。发言完毕后,我想请示下午工作安排的一些细节,却发现他不在贵宾休息室,也没见他在会场,离奇地“消失”了!
找了许久,才发现顾先生在会场旁的一间教室里。他侧对着教室门,加上视线被白板遮挡,确实比较“隐蔽”。我走近后才发现,他正在用笔记本电脑打字,神情十分专注,好一会儿才发现我在附近。
谈完工作后,我好奇地问顾先生在做什么?他把电脑屏幕转向我,热情地介绍说他是在用ELAN对某视频语料进行切分标注。因为这项工作十分耗时,且必须由专业的人员来做,所以他要自己带头做,还希望能培养出更多懂这项技术的专业人员,一同建设具备一定规模的多模态语料库。
介绍完毕后,顾先生再不多言,继续伏案工作。
在后续的多个工作场合,我都发现顾先生争分夺秒地做研究工作,严以律己、言传身教,令人肃然起敬。
三、“你们都在录我的讲座,我也要录你们”
在实际工作中,我亲身体验了顾先生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同时也从他的老同事口中得知了一些他的往事,让我对这位领导和前辈学者一直倡导的“做中得学”(Learning by Doing)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试举两个例子。
20世纪90年代,在北外网院尚处于筹建阶段时,顾先生为了彻底搞懂如何用网络进行英语教学,自掏腰包购置了多部台式电脑(彼时的台式电脑价格非常昂贵),在家里组建了局域网。这么做为的是深度感知网络教学的优劣,足证顾先生对网络教育事业的高度热忱。
顾先生对当下亲历的研究绝不止于理论层面,而是有足量的实证数据支持。例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外出讲学都要带一台高清摄像机,不过不是录制自己授课,而是录制当堂听讲的学员。讲座伊始,顾先生的一句:“你们都在录我的讲座,我也要录你们。”往往既活跃了气氛,又激发了不少与会者对语言亲历的研究兴趣。通过这种方式采录的视频语料体量是巨大的,后续的切分标注也极其耗时,但顾先生坚持身体力行,探索多模态语料库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
四、表里如一、始终如一的“学术灯塔守卫者”
记得刚刚开始跟随顾先生读博时,有一天,我起得很早,抵达社科院大楼时不过清晨5点20分。但我仰头望去,整座大楼已有三分之一的办公室亮起了灯。这些灯自下而上呈锥形排列,远看时像极了一座灯塔!
我心里犯嘀咕,不知顾先生的办公室是不是也亮着灯?难道比我到得还要早吗?
上到六楼,果不其然,顾先生的办公室门虚掩着,里面透出明亮的灯光。轻轻推开门,不大的办公室内学习气氛浓厚,顾先生和其他两位研究员都已经工作多时了!我内心颇受震撼——在社科院这座“学术灯塔”中,有一流的学者们在“守卫”学术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