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明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
《一辈传一辈》是一出非常接地气的戏。对人民大众来说,老人、孩子的事就是大事,主题上接天,下接地,看完十分令人感动。故事结构好,演员朴实、热情,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塑造人物的细节,使人物形象生动、感人。表演不能太实,要做到虚实结合才符合戏曲的特点。可以增加表演中载歌载舞的部分,建议在最后一场中围绕轮椅设计一些身段动作,群众不要上场太早。屈不得第二次上场可以考虑穿长衫,与他的妻子设计更长的对唱,目前唱词太短,切断了剧情的发展。此外,石源应是一个以身作则的行动者,不能将照顾叔叔的重担都交给海英。音乐方面,该剧的音乐动听,特别是场次切换时的伴唱,腔调优美,唱词富有诗意。相信经过不断打磨,该戏一定会成为广大老百姓喜爱的作品。
谢振强
这出戏立意好、主题好,不是简单说教,而是以情感人,具有生活真实的自然感,润物无声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音乐充分体现了地域特色,简洁、干净又精致,比较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地方小戏的音乐旋律大致相同,表演是否出彩,个性是否突出,很考验演员润腔的功力。演员嗓音条件好,人物情绪拿捏准确,表达干净。相较于年轻演员,老艺术家的唱腔更有韵味。伴奏是录音和现场打击乐的结合,纯粹的伴奏音乐可以放录音,但有唱腔时最好采用现场伴奏,录音节奏过于平淡,会限制演员的表现,有损现场艺术的质感。音乐配器丰富,但声音比重不协调,弦乐过重,铜管的声音过小,物理乐器的效果还不够自然。
赵承燕
《一辈传一辈》主题鲜明,写中国的故事,写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舞台上的故事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身边,讲出了真情,自然能打动观众。剧名起得很好,“传”字体现了我们对传统道德的珍视。剧团阵容整齐,演员唱腔和表演很到位。唱词好,演员表演真实,生动地把握、呈现了剧作的主题。伴奏有花鼓戏的韵味,如果演员能用地道的花鼓戏演唱,更显特色。有几段戏,演员情感出来了,音乐还没到,若伴奏不用录音带,演员的表现会更有张力。舞台的色彩需要统一,女儿长大后所穿的服装,不符合整出戏朴素的风格。总体而言,这部戏充分发挥了戏曲寓教于乐的作用,要经常在基层演出并推向全国。
万素
这部戏满足了我们的审美需求,湖南的方言,花鼓戏的腔调,载歌载舞的表演,都非常令人期待。舞美设计高明,点化主题,充满乡村地域风情,象征了人们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传统美德的现代转化,让我们反思,当今该如何处理亲情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导演、编剧很有功力,舞台调度和谐,开场祝寿的群戏,体现了年轻人对老人的尊敬。演员唱腔有韵味,石虎唱高声部,石源唱低声部,二人的互动和谐、动情。人物塑造有个性,石源是个很可爱的人,正义阳刚、善良孝顺,但二十年以后,石源的性格没有得到深层次的挖掘。石源妻子的形象很饱满,性格有变化,演员演出了年龄感。不足的是:戏剧冲突单一,前后二十年剧情没有推进,喜与悲的情绪转化不够极致。小演员很优秀,不怯场,在挽留爷爷时,扔作业本的情节设计不佳。
彭维
百善孝为先,《一辈传一辈》以“花鼓戏”这种活泼的艺术形式,以真情、真义娓娓地讲述了这样一个亘古至今的主题。这是一个寓教于乐的好作品,对宣传中华传统美德具有重要意义。方言运用到位,俚语中渗透着哲理,如水波潋滟的池塘,朴素中充满着闪光点。导演的风格很统一,服装、舞美、灯光很朴实,切合主题,接近生活。戏剧要符合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概念的普遍性,男主人公外在的戏剧冲突太少,内心的挣扎只有一个主题,始终找不到对象来与他对戏。石源有腿伤,他腿部程式化的动作表演是否不合理。人物要发展,性格要成长,剧中相同的唱段太多,人物性格没有往深处挖掘。添添小时候用普通话表演,长大后用方言,请协调统一。
孙红侠
从剧作的定位上看,这是一出农村题材的现代戏,反映基层百姓家庭生活,还涉及到老龄化、治病难、低保等民生问题,是一部反映现实的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表达了催人泪下的人间真情,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该戏的立意并不局限于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孝道”,而是更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信义。这种传统情感与价值的表达,永远不过时,因而具有当代意义。从艺术特点来看,该戏载歌载舞,既避免了一般现代戏“话剧加唱”的表演模式,也把花鼓戏重唱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开头和结尾的两场群戏,人多但不满,舞台调度很有特色。这个戏从结构上看,背后有一条主线,但更多是长藤结瓜式,场次与剧情推进不完全对应,场次多,唱段多,这也是小戏的特点。如果减少场次,删减唱段,可能会使核心场次更加突出,情节走向更加鲜明,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这是面向基层演出的、农村题材的小戏,这样也不失为一种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