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健身先健脑
用科学武装身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过年亲戚不聊结婚聊AI,DeepSeek为啥 ... ·  19 小时前  
科学网  ·  甘肃省5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获批建设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健身先健脑

力量训练的加重策略(上)

健身先健脑  · 公众号  · 科学  · 2018-04-11 00:04

正文

健身先健脑

用科学武装身体丨最前沿中文自媒体

版权声明


本公众号内容非特殊声明,全部原创,为保证公正独立,谢绝任何形式的商业合作。有偿转载、约稿,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作者:


个人微信:647811

公众号:workout_lab

邮箱:[email protected]

Ruki 姐的话:本篇翻译的文章来自于 Zourdos 博士。他是力量训练领域非常有知名度的一位研究者,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了 RPE,以及周期化训练(主要是 DUP)。


在进入正文之前,有两点声明:


1. 本文的翻译(全文、未删节)已获得原作者授权,并且提交相关内容作为翻译质量监控。申请原创是防止转载时被删改,或者附加广告作其他用途。如果你希望转载本文,请直接与我联系。


2. 本文开通了打赏通道,所得打赏金额将 100% 返还原作者。


本文较长(大约 5200 字),分为了上下两篇,希望大家耐心阅读 :)

Michael C. Zourdos

Ph.D, CSCS

理学博士,S&C 训练专家, 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副教授,主攻 S&C 和肌肉生理学。他于 2012 年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获得运动生理学博士学位, 并于 2011 年和 2012 年执教本校的力量举校队。Mike 也是 USAPL 的力量举运动员,他最好的无装备深蹲成绩为 230 公斤(体重 76 公斤)。Mike 累计培训超过一百名运动员,其中包括了一名 USAPL 的全国冠军。

1

本文要点

1. 训练中的加重策略有多种方式,每一种都有其优缺点;

2. 简单线性加重的方式,没有考虑到个人对于训练适应的程度;

3. 自动调节的方式可以使得训练模板非常个人化,但是可能由于「异常」的训练表现失败;

4. 最终而言,当训练进行到一定阶段后,你不可能每周都加重;但是,如果你坚持下去,一定能看到长期的进步;

2

背景介绍

几乎每天,你都能看到新的文章、视频、公众号,评价某个训练计划——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大部分讨论都针对于计划的总体结构,却很少有人讨论「周与周之间如何加重」这个话题。你可能知道如何大致设计一个训练模板,比如「在比赛、冲极限之前一周,要减少训练的容量和强度」,但是具体加多少、减多少重量,却一无所知。

在周与周之间,最重要的变量应该是重量变化了。当然,「不断加重才能一直进步」的原则大家都知道,但是这到底要怎么做?计划加重,有哪些策略?每周加重,到底要加多少?新手和老手的加重策略,会不一样吗?……

和大部分的健身问题一样,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因人而异」。本文,将详细讨论最常用的三种加重策略:

1. 简单线性加重 (Arbitrary Progression);

2. 自动适应加重 (Autoregulatory Progressive Resistance Exercise);

3. 感觉尽力程度加重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Progression);

Starting Strength 就是一个典型的线性计划。

3

简单线性加重


线性加重是最简单粗暴的加重策略——每周增加固定的重量。最常见的做法,是每周增加 2.5 kg 或者 5 kg。下表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加重计划模板,在这个中周期(mesocycle)里,深蹲所用的重量在第二周增加了 5 kg,而在之后的两周里,加重变慢,每周只增加了 2.5 kg——很显然,你的进步会随着时间变慢。

简单线性加重范例(点击查看大图)。


缺陷 :这个模板的缺点显而易见——很多人也许并没有能力快速、稳定的每周增加固定的重量(比如偶尔的训练状态不佳)。这会导致达不到训练计划的次数,或者为了达到训练次数而力竭,增加大量不必要的疲劳。回忆一下:上一次你经常力竭、达不到计划规定的次数,还能成功完成计划并取得进步,是什么时候?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完不成计划,说明是时候减少强度或者容量,重新开始计划了。

反过来说,同样的加重,对于有些人可能过于缓慢了,导致他们训练接收的压力过小(当然,比起前一种情况,这并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里的重点是,线性加重策略完全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有研究(Hubal, 2005)发现 [1],同样的训练计划,在 12 周的时间里,585 名被试者(男女均有),1 RM 提高的程度,有 0-250% 不等。当然,对于已经有训练经验的人,个体差异程度不会这么夸张,但这直接证明了,不同人对于力量训练的适应程度差别非常大。

另外,在刚开始训练时,很多新手对于多关节动作(深蹲、硬拉、卧推……)的技术有很多瑕疵,需要慢慢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快速加重更容易导致由于技术问题引起的伤病。

优点 :线性加重策略的最大优点是,对于新手和某些中级爱好者,可以带来极快的进步,有些人甚至可以在一个周期内,达到每周加重 5-10 kg 的速度。但是,仅仅因为你 可以 每周增加 10 kg,不代表你 应该 这么做。当一个新手加重太快速时,直接导致了总训练容量也快速增加,而在短周期里,相对温和的训练容量对于力量 [2,3],还有肌肥大 [3],比起激进的容量,更有优势。所以,在接触力量训练的初期,让新手直接适应高容量并没有什么意义。

从这一点来说,线性加重策略可以帮助避免「凭感觉来,随便加重」的问题:在第一周,使用的重量可能只达到 RPE 4-5 (自我感觉还能做 5-6 下)的程度。如果你之前完全没接触过力量训练,是个真正的新手,使用这种感觉非常「容易」的重量,也达到快速的进步。

总结 :线性加重策略并不是长久之策(没有人可以无穷无尽,每周加 2.5 kg),但是对于新手来说,是个很好的既能防止「偷懒不加重」,也能防止「加重太早太快」错误的策略。

4

自动适应加重(APRE)


自动适应加重的策略,意思是通过前一周的表现与自我感受,来决定下一周的加重。很多力量训练爱好者都熟悉「力竭组」(AMRAP)的概念:计划里有一定数量的组数和次数,而在最后一组,需要做到力竭。比如「5 x 4+」,意味着先做 4 组,每组 4 次,接着在第 5 组做到力竭。

而引入 APRE 的概念,你会根据之前「力竭组」所做的数量,来决定下一周的增重。在这个例子里,「最少次数」为 4 次,所以如果你在「力竭组」里做了 9-10 次,下一周可以增加 7.5 kg;7-8 次意味着增加 5 kg;5-6 次则增加 2.5 kg。这个加重策略,简单总结为下表——一句话言之,「力竭组」发挥越好,下一周加的越重。

APRE 模板(点击查看大图)。

优点 :这一次,我们先从优点开始。在前一段,我们已经谈到:对于力量的适应性是非常个人化的;所以,APRE 的优点非常明显:适应个体差别。


从教练的角度来讲,如果你没法保证每周都和你的客户沟通,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你可以直接提供一个 4 周的训练模板和类似上表的「加重策略」,让你的客户每周自行调整(比如校队的教练,没法在每周顾及每一位运动员)。事实上,Bryan Mann 博士的研究 [4] 早已表明,APRE 比起固定重量的线性加重策略,对于大学足球运动员(大型队伍)的力量训练,是更为高效的。

另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上表的「力竭组次数-加重策略」只是一个例子,并不能使用在所有人、所有动作上。想象一下:两名运动员,使用同样的训练计划,同样使用 APRE 的策略,运动员 A 的 1 RM 为 100 kg,运动员 B 的 1 RM 为 200 kg。他们都在「力竭组」做了 10 下,意味着下一周需要增加 7.5 kg 的重量。但是,两位运动员之间的「相对加重」有着很大的差别:A 增加了 7.5% 的重量,而 B 只增加了 3.75% 的重量。在这种情况下,A 可能会因为「加重过快、过多」而产生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