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本圈讨论度最高的,除了QS沦落为“水榜”之外,就是被誉为
“科创天花板”的ISEF
造假事件了,如果说前者是集体吃瓜,后者则是心惊胆战。
相信很多家长已经听过这个新闻了。2024年ISEF竞赛期间,17岁的印度裔学生Krish Pai拿下了最高奖,并且获得5万美金的奖金。
此后不久
ISEF
官方收到一份公开信,其内容与证据链直指2024年夺得最高奖的项目——
高校发现塑料降解微生物课题存在抄袭与伪造!
△Pai直接拿了欧洲大学尤利西斯实验室的图,并用镜像翻转图片当作自己的实验成果,很明显存在欺诈行为。
最终,
协会向
Krish Pai提交了调查结果和其他问题,
Pai也选择撤回他的项目和奖项。
虽然
此次
事件被官方及时打假,但在各大社交媒体的讨论度仍然极高:
有家长表示愤怒:
“ISEF是公认的含金量极高,儿子为此筹备了很久,现在居然出现这种丑闻!这是对其他认真准备同学的极大不公平!”
△往届部分ISEF获奖者美本录取情况
也有家长心有余悸
“最害怕是这次造假事件并非个例,会不会我们国内的项目里也有造假作弊的呢?”
但更多家长则是表示:
理工科孩子爬藤已经够难了,
未来ISEF还是否值得参加?除了ISEF之外,还有哪些竞赛科创项目适合我们孩子?
而在陪女儿拿下丘成桐金奖后,
复旦
牛爸詹益辉
(以下简称詹爸)
却表示:
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创思维,也是培养
“
从解决问题过渡到提出问题”
的牛娃思维,更是未来战胜AI的核心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要最终女儿能斩获科创大奖,
不是刷题,不是去一窝蜂地挑战什么AI、前沿科学,
他们只是能在最普通的场景里贡献出超额的思考,并且能把问题想得足够深、足够远
——这才是真正有后劲儿的牛娃。
本文詹爸不仅将和我们分享理工牛娃从小学到高中的鸡娃路径,讨论超前学的是否必要性,还和我们独家整理了科创牛娃的学习资源,超级干货欢迎收藏转发。
詹益辉:
2001级复旦-港大IMBA的牛爸。
女儿詹林高中入读上海交大附中,本科入学卡内基梅隆大学(CMU)电子计算机工程专业。
高二时,詹林代表上海交大附中获得了丘成桐中学科学奖生物方向金奖,2019年入围「Google Science Fair谷歌科学挑战赛」全球决赛,也是谷歌赛十几届历史上,唯一进入全球决赛的大陆学生,最终闯入工程类全球4强。
在和詹爸聊天的这2小时里,他不但不灌鸡汤,还猛甩干货,把采访硬生生变成了一场观点鲜明的坦白局。在詹爸眼里,要让娃对科创感兴趣并能有所建树,爸妈需要认清几个现实: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很重要,但能正确引导孩子提问的家长,实在太少了!
孩子能力到了当然可以超前学,但爸妈要帮互助孩子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爸妈要把知识变得有趣「好吃」,再「喂」给孩子,否则大概率让娃逆反
总之,聊完两小时,除了收获许多科创牛娃培养工具之外(文末会提供),我最大感受是:
想要培养出真正的科创牛娃又不废妈?不存在的!
当孩子提不出好问题时,你要推一把
两年前,家有「行走的提问机」常常被当成某种调侃见诸于各种教育公号。如今,
在AI“大举进犯”的背景下,能用
刁钻问题「背刺」爸妈的孩子,瞬间成了宝。牛娃的核心能力,也从解决问题过渡到提出问题,毕竟,论按部就班把事情做完——AI的实力绝对碾压人类。
所以,得好问题者得天下——似乎成了未来教育里的金科玉律。
哈佛教育学院的教授
Catherine Snow
曾经做个一个形象的类比——孩子所生发的所有问题,几乎都能与人类现有的学科分类一一对应,打个比方,当孩子--
问起恐龙、骨骼和化石的问题,属于考古学
问起火山、岩石、山脉的问题,属于地质学
问起丛林、海滩、地图的问题,属于自然科学
那些关于钱、交换、数量的问题,属于经济学
而关于超级英雄、竞争的问题,则属于社会学
但如何培养一个会提问,同时能把手头问题抽丝剥茧、深入关键内核的真牛娃呢?
大多数教育鸡汤或许会这样告诉你:让孩子自由发问,爸妈就能坐等好奇心开花结果。而在詹爸看来,这样的观点未免天真了:因为:
大多数孩子提不出好问题。
在詹爸看来,有效学习的初始链路是「从好奇过渡到提问」,但这个过程可能并不顺畅,这其中有两大阻碍:
孩子觉得好奇纯粹是因为感官上的需求要被满足,并没有留给「提问」足够的空间
爸妈常常忽视好玩的场景中,可以深度挖掘的「爆点」,也无法引导孩子去提问
所以,在詹爸眼里,无数个可以被搭建起来的提问场景,就因为孩子乱玩一气,爸妈又看不出门道,被硬生生浪费了。
就拿孩子「下雨天爱踩水」做例子:大多数家长会觉得:踩水是孩子的天性嘛,有些开明的家长,让孩子穿好雨衣雨鞋去踩个痛快,但很少有爸妈会抓住机会,在踩水场景里,埋一颗科创种子:
“我相信,正常孩子都不会问‘为啥用脚踩水,水就会溅出来?’,大多数家长也不会引导孩子去问,因为这个场景看上去太普通了,但你要是问了呢?你可以鼓励ta踩重一点,看看水花是大还是小,你让ta尝试用不同的力量去踩水,观察水花大小和施力之间的关系,另外,水花跟水塘的深浅有关系吗?……
问题可以无休止地问下去,你就让娃在水塘里试,这不就是最基本的实验和观察吗?”
当然,这还不够,詹爸觉得,爸妈们完全可以更贪心一点。
比如,让孩子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不识字也没关系,小孩都是最会创造符号的发明家,那就用画的:把水花大小、踩塌力量、水塘深浅这些数据,每一组都画出来,然后爸妈带着孩子去比较,去总结……
原来一个小水塘,就是力学、函数、因变量、自变量这些概念的萌发之源,在高手眼里,果真是万物都能当教材。
这还没完,詹爸摸出手机,打开一段跳水奥运冠军全红婵的抖音视频——「天才少女的水花消失术」,立马来了个深度进阶引导式发问:
全红婵靠什么来让水花消失?
跳水和踩水塘之间有什么关系?
运动员入水的姿势要如何才能保证压好水花?为什么?
你完全可以等孩子做完水塘数据后,再把这些问题抛给ta,跟ta一起寻找答案。照这个模式一直研究下去,说不定就是一篇能发在《Nature》上的小论文。
所以在詹爸的育儿经里,好问题确实能包治百病,但爸妈绝对别期待四五岁的孩子踩个水塘自己就能问出这些问题,
在幼小阶段,更应该提出有趣问题的,其实是家长。
只有他们能把孩子眼里神秘又趣味的世间万象,提炼成有的放矢的一个个问题,孩子心里的那颗科创种子,才有可能破土而出。
爸妈辛辛苦苦帮孩子“挤”出了好问题,娃的兴趣也上来了,如何寻找答案呢?
阅读一定是不二之选。
但在詹爸看来,这一步也是危机重重,因为时下有太多提供伪答案的书籍,会让孩子才燃起的兴趣之火,无薪可烧:
夏天的一场雷阵雨,孩子总会问:为啥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你扔给他一本《xx个为什么》,他一查,哦!因为光速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音速快,所以这就是答案。
在我看来这很糟糕,因为,它只不过是用另一些陌生的概念去回答一个陌生的问题,这只会让孩子觉得科学既无聊又深奥。
这样的回答方式,就是詹爸眼里的「伪答案」,而要做到去伪存真,这本书或许还要加上这些内容:
什么是速度
真空和非真空的区别
如果在真空环境中,雷声和闪电还能赛跑吗?
为什么下雨的时候会有打雷和闪电现象?
……
所以,爸妈们划重点了:在给娃答疑解惑的过程里,
好的答案应该是体系化的、并且常常带有跨学科的特征。
因为在詹爸看来,世间万象本来都是在一整套完美机制下运行的,自然「本体」并不存在分类的意志,
学科分类是人为捣鼓出来的,
带孩子探索世界,其实是将分类的过程「逆化」,是在走「回头路」。千万别让分类限制孩子的思维,有太多孩子把数理化生都「关」在它们各自的领地里,而
那些真正会用跨学科思维去勾连所有知识点的孩子,才算是摸到了科创这条路的门道。
超前学可以有,超前赛没必要
科创牛娃都「超前学上瘾」?
拿下丘奖的学霸,知识储备一定甩同龄孩子几条马路?
这是很多普娃家长看完詹林简历之后的疑问,这又带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要走科创竞赛的路,超前学是标配吗?
在詹爸看来,很多家长对超前学的认知有点本末倒置了:
许多家长觉得搏杀科创竞赛得奖的孩子,是靠知识储备征服评委的。这就错了,要知道像丘奖和ISEF这样的顶级竞赛,坐在评委席上的都是学术大佬,试问你一个高中生,有啥惊人的储备能叫评委折服?
无非就是15岁用大学数学解题,高中生做本科生的物理实验,但这些对评委来讲毫无意义,这样的孩子并不是他们要找的金子,拼「提前量」完全无效,最多证明你比较聪明,学习能力很强,但这肯定不是丘奖评委们要的。
顶级竞赛评委的眼光无疑是挑剔的,他们更看重一个孩子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一个高中生是不是能用高中、甚至初中的知识去解决世界性难题?这才是打动评委的那个Trigger。
詹爸马上给出了两个例子:
我碰到过一个孩子,突发奇想去研究,为什么种子发芽总是向上生长,是向光性吗?那如果我在土壤下方放一只灯泡呢?它会不会向下生长?
《Nature》上还发过这样一个项目:发明者根据茶壶效应,设计了一个坐便器,能够实现尿液与其他排泄物的有效分离,这样就可以高效利用尿液作为肥料去育养小麦,它还有数据,利用这样的新型坐便器,每年可以多收集多少尿液,小麦产量能提高多少,能解决多少地区的粮食问题。
这两个例子,一个让竞赛评委对孩子刮目相看,一个被顶级学术杂志收录,爸妈们是不是能悟出,真正的科创牛娃到底在做什么?
不是炫技,不是刷题,不是去一窝蜂地挑战什么AI、前沿科学,
他们只是能在最普通的场景里贡献出超额的思考,并且能把问题想得足够深、足够远
——这才是真正有后劲儿的牛娃。
而詹爸的女儿詹林,其实也是这类孩子的典型。她拿丘奖的项目是关于烧伤面积测量的,听上去非常高大上,但项目的缘起却特别日常:
詹林喜欢的女团成员被烧伤了,她开始阅读有关烧伤的文献,了解医疗机构如何测算烧伤面积。当她发现测算过程中使用的扫描设备与微软x-box游戏机附带的扫描设备类同时,作为x-box重度使用者的詹林,直觉上认为,这个扫描设备的精度不足以支撑烧伤面积测算。
于是问题就产生了——如何有效地测量烧伤面积,现有的理论和设备管用吗?
有了方向和目标,接下去的每一步,都能踩在点上。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爸妈跟我一样都会慨叹:中国有多少孩子在追女团玩游戏,但能拿丘奖的有几个?
△詹林与丘院士的合影
在教育的目的、形式、标准都在不停变换的世代,原来顶级牛娃的评价标尺上,依然站着那个问出「苹果为何向下掉」的叫牛顿的孩子。
所以,再回到要不要提前学的问题上,詹爸的答案非常明确:
提前学可以是结果,但不能是目的。
怎么理解?
孩子一定是先提出问题,然后掌握工具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不能颠倒,知识结构与储备的更新,讲究的是水到渠成,而不应该本末倒置。前者让孩子越学越猛,后一种则会浇灭孩子的热情。
所以,詹爸常常在复旦校友的育儿群里,变着法儿地给孩子们抛问题,学古诗,从甲骨文开始,古人为啥这样写某个字?还佐以电影动画多管齐下;玩儿生物,他让二年级的孩子用三棱镜分解光,赤橙黄绿青蓝紫,到底那种颜色的光会影响植物生长?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孩子们得去了解光合作用,见识到光谱,而所有这些,可能是他们到初中才会接触的内容,但孩子们学得不亦乐乎。
这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超前学。
△詹爸与“复二代”家长群里的爸妈和孩子们交流
所以,几岁学啥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事情,兴趣有了,过程对了,只要孩子愿意,世间百科,点点滴滴、千万种知识,哪一样不能现玩现学呢?
关键只是家长们得知道:何时进?何时退?又何时守?
聊到这里,关于「制造科创牛娃」的道与术都浮出水面,与其说这是一次方法论的更新,不如说这是一场家长理念与知识储备的博弈,这样看来,
丘奖万里挑一,挑的其实还是——家庭。
鸡出真理工牛娃,家庭需要“文化资本”
说实话,跟詹爸聊育儿有一种别样的爽感 ,因为他储备的案例实在太多了,数理化文史哲,手机随便一搜,就是一簇火,足以撑起一堂趣味盎然的科普课。
但聊完未免也有些失落,原来要鸡出「真·科创牛娃」,爸妈必须要做好“挥霍”大量时间的准备,毕竟学霸家长只是凤毛麟角,为什么「北大妈复旦爸」会成为一种符号,背后颇Sharp的一个事实是——孩子的天花板,很可能在出生前已经架好了。
由此我想到法国社会学大师布迪厄的家庭文化资本理论:他把家庭文化资本分成三类:
类似于艺术品、餐饮、服饰、书籍等各种需要用经济资本以取得, 且可累积的“物”;
布迪厄认为:家庭文化资本的传承是隐秘且连续的,孩子们总是在不经意间,完全承袭了这些资本,甚至比承袭有形遗产更简单。
詹爸与詹林之间的相互成就,未尝不是文化资本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