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铁六局
行稳致远 继续前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铁六局

六局品牌丨北京公司:铁路站场施工的“王牌军”

中铁六局  · 公众号  ·  · 2024-06-04 19:47

正文


开 栏 语

实力造就品牌,品牌赢得信任。 中铁六局始终践行“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的理念,优质地完成了各项施工任务,凭借着专业技术优势,已逐步在业内树立起铁路、公路、盾构、市政、房建、运营维管、海外“七大品牌”,“七大品牌”优势也成为了企业做强实力、做优质量、做大规模的有力支撑。中铁六局各工程公司不仅是支撑“七大品牌”优势的成员单位,各自也有独特专业优势和拳头产品,为了推动企业品牌优势逐步转化为企业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中铁六局公众号陆续展示工程公司市场认可度高、美誉度强、影响力大的品牌故事,去年我们推出融媒体作品17期,打造了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推得开”的企业专业品牌。我们将继续推出《六局品牌》,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强劲动能。


风雨兼程,在国家构建大交通的新格局中,中铁六局北京公司既是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也是“国之大者”的践行者。 在铁路正线及站场改造施工领域,北京公司拥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施工经验,参建了 全国首例双层高架车场北京丰台站、 北京站改扩建工程、冬奥会交通保障线京张高铁、北京朝阳站全国首例混凝土全封闭式声屏障、全国首个高铁站北京南站、秦皇岛站改工程……在新时代的号角声中, 北京公司 正以崭新姿态,展现铁路站场施工“王牌军”的硬核实力。

上篇  辉煌历史筑芳华


国内首个 开站台无柱雨棚先河


北京站始建于1959年,是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铁路客运车站。北京站 雨棚覆盖面积81887平方米,钢桁架雨棚每跨跨越2座站台,最大跨度达46米, 是中国铁路系统内第一个无站台柱雨棚车站,也是我国首个采用钢管桁架结构形式的雨棚工程,被铁道部誉为具有“标志性”“示范性”意义。


▲北京站无柱雨棚工程


面对史无前例的新型设计,北京公司致力于技术创新,解决了场地小、跨度大、施工环境复杂等重重困难,以横跨站场长170米的桁架为基础,通过以悬挑部分、中间下挂部分、中间上部3种形式的檩条连接波浪形钢板,最终达到了站台视觉通透的效果,工程建设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堪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继北京站之后,北京公司还承建了北京北站改造工程,其站台无柱雨棚采用双索预应力张弦桁架结构体系,东西横向宽度最大为121米,跨度最大为106.5米,如此大跨度的张弦桁架结构在铁路上的应用尚属首次,该工程获中国中铁优质工程奖。


高铁先驱 打造中国高铁第一站


2008年8月1日,北京公司参建的北京南站正式开通运营。作为集铁路、地铁、市郊铁路、公交、出租等市政交通设施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北京南站担负着京沪高铁、京津城际等高速铁路列车的始发终到任务,服务京津冀、通达沪宁杭、连接皖赣闽,见证了中国高铁发展历程中的诸多首次,被誉为“中国高铁第一站”。


▲北 京南站工程

北京南站改扩建工程中施工单位多,交叉作业面广,主体结构复杂多样,地上有主站房,地下有候车室、停车场、地铁等,同时还要与市政接口,给施工组织协调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北京公司积极调配技术、人力等资源,优化施工组织,先后克服了大规模铺轨、既有设施安全防护、汛期施工等诸多困难,按期完成线路过渡。该 工程荣获英国皇家建造师协会国际年奖。


顺应时代的发展,北京公司参与建设了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成为了中国高铁事业的先驱者和见证者,用实力助力中国高铁事业的腾飞。


实力罕见  “八步过渡”挑战最复杂站改


津秦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秦皇岛站改造工程涉及既有线及临近既有线施工、站场改造以及同时进行的多条秦皇岛市上跨、下穿城市主干道的铁路工程施工。 施工区域内铁路线密度是全国平均密度的60多倍,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实属罕见,被铁道部专家誉为“全路最复杂的站改工程”。


▲秦皇岛站改工程


为了不影响大秦线、京哈线、津山线、秦东线的正常运营,需要对站内8条正线进行“腾挪改移”,经过多方、多次的论证、优化,最终确定“八步过渡”施工方案。


“八步过渡”施工方案环环相扣、互为制约,每一步施工的完成都为下一步施工创造了条件,同时又制约着下一步施工的开展。北京公司组织技术攻关,编制施组设计,通过铁道部组织的全路多个铁路局参加的大型方案审查会多达25次,顺利解决了复杂条件下大型铁路枢纽过渡改造的施工难题;面对复杂的施工状况,北京公司凭借既有线施工的丰富经验,本着“区段划分、逐个击破”的原则,实现Ⅱ级以上要点施工1691次,历经5年艰苦奋战,确保了设计时速350公里的津秦高铁正式运营。


快捷通道 市郊铁路让跨区通勤再提速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市郊铁路正以崭新的身份积极融入现代城市交通体系之中。北京公司承建的S2线北京北站,S5线黑山寺站、古北口站,S1线乔庄东站作为北京市郊铁路的先行者和实践者,缩短了郊区和市区的通勤时间,满足了郊区市民日常通勤出行需求,盘活既有铁路资源,实现铁路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双赢。


▲市郊铁路副中心线乔庄东站

市郊铁路车站建设工程类别跨度大、站内施工场地狭小、各专业工序衔接多、站内既有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在S1线乔庄东站建设中,北京公司按照“快进场、精组织、高标准”的总体思路, 实现了仅用45天就建成一座新车站的壮举。


S2线是北京市开通运营的第一条市郊铁路,也是国内首条利用既有铁路资源开通运营的市郊铁路。市郊S5线有效缓解了古北水镇、古北口长城旅游高峰期的交通压力,满足了怀柔区、密云区市民日常通勤出行需求。同时,北京 公司参建的多条市郊铁路相继亮相, 成为了 助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新名片”。

下篇 砥砺前行启新程


国内首例 打造全封闭“隔音隧道”


随着高铁与城市的交融发展,解决铁路噪声对周边人居环境的影响成为建设美好城市的必然需求。全封闭声屏障的隔声效果远高于普通声屏障,能够有效解决高层建筑受噪声干扰的问题,京沈客专朝阳枢纽工程全封闭式声屏障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先驱和典范。


京沈客专朝阳枢纽工程


该声屏障属于超长、超宽、超高的钢筋混凝土拱形薄壳结构,结构横向跨度40米——80米,高度为15米,断面形式多达36种,主体外部采用装配式隔声板进行封顶, 相当于在高铁上修建了一条“隔音隧道”,其规模及结构特点为全国首例。 除了结构难点,在施工组织上也面临工程工序繁杂、作业面受限、交叉干扰大、高空作业风险高等难题。1.85公里声屏障上部结构上跨东北环和铁科环营业线铁路,作业人员常常面临“地面跑火车、梁上绑钢筋”的情况。此外,还需要在声屏障内进行多步过渡改造,施工难度极高。


北京公司创新使用了线性工程铁路防护支架一体化体系,有效解决了中间柱群间结构施工难题,大幅度减少了营业线封锁施工要点次数;研发了斜向柱和混凝土薄壳浇筑台车等新工艺,实现了建筑结构在铁路工程的创新性应用。积极开展“双优化”工作,将全封闭声屏障由渐变式现浇薄壳结构设计方案,调整为分段等截面预制薄板形式的设计方案,大大降低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通过施工优化 增加 收入1.15亿元。


在高质量推进工程进度的同时,北京公司同步自主开发了周边4项涉铁工程,增加产值收入2.4亿元,实现利润4431万元。工程荣获住建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中国中铁杯”奖。


首屈一指 创新应用助力高铁站改


2020年4月1日,津兴城际铁路胜芳站拉开改扩建序幕,这是北京局范围内首次进行高铁站站改。相较普通铁路,高速线路改造执行标准高、安全风险大、有效作业时间短。特别是胜芳站为高填方路基,有效作业宽度不足8米,场地极其狭窄,线路上方和两侧接触网复杂交错,施工中既要保证机械作业的人员安全,又要保证铁路行车设备稳定,给施工带来了新的挑战。


▲津兴城际铁路胜芳站改工程


胜芳站改造的关键一步是将42号道岔横移插入津霸客专上、下行线,北京公司多次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攻坚,将自主研发的用于插铺道岔的16台“小机器人”——液压走行动力设备进行改造升级,实现了“一键控制、整体横移、同步就位”的效果,不仅缩短了要点时长,还节省了人力、机械投入,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新工艺应用在全国高速铁路站场改造中首屈一指,得到国铁集团的充分肯定。同时,在胜芳站挡土墙施工中,北京公司以优化设计为出发点,通过技术经济比选及专家论证后,采用泡沫轻质土代替AB组土进行填筑,节约关键工期约30天。


2023年6月29日,胜芳站改造主体工程顺利完成,标志着津兴铁路全线贯通,北京公司为加速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贡献了央企力量。


亚洲最大 续写超大型站场改造新篇章


北京丰台站是我国第一座采用高速、普速客运车场重叠布置的特大型客站,呈现“顶层跑高铁、地面跑普速、地下通地铁”的独特布局。工程需要在京广、京沪、丰沙线不中断的情况下,进行主站房、行包库、市政匝道、高架平台、涵洞、框架桥等地上地下相关结构物的施工,涉及了所有形式的营业线与邻近营业线施工,施工难度大,多专业交叉作业多,场地狭小,施工协调任务艰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