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达叔天演论
让我们一起慢慢变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卢克文工作室  ·  德国大选,特朗普三人组的干预成功了吗 ·  昨天  
财联社  ·  美官员:美乌矿产协议预计于本周签署 ·  2 天前  
财联社  ·  美官员:美乌矿产协议预计于本周签署 ·  2 天前  
贵州药监  ·  “稳”了,中国“磁吸力”将更强 ·  2 天前  
贵州药监  ·  “稳”了,中国“磁吸力”将更强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美国施压,用“星链”威胁乌克兰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达叔天演论

有的人死了,但他永远活着。。

达叔天演论  · 公众号  ·  · 2024-08-22 22:27

正文

这是达叔的第1467篇原创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 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昨晚文章,写在小号里:

最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干倒95%的地产商。。

探讨1993年的重大泡沫,闯那么大的祸,丝毫没影响5年后,把地产这个工具,全国范围内推广。

以自身为饵,请天下人入局。

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对,随便看看。

Part1 起点

侥幸

医疗说,我根据你这个内容,翻了一下史料,发现中国的头部地产商,几乎都是在1984年成立的。

万科、招商地产、保利地产、广州城建、浙江广厦、华发股份、天鸿集团、宋都集团,等等,都是如此。

起因,1984年1月,我们公司有个爷爷,乘坐列车,去公司南方的片区,转了一圈。

他去干啥的?

深圳,罗湖,刚建成了一个22层的大厦,他过去参观一下。

算是给下面干活、搞创新的一线区域销售站台,让其他脑子没转过来的高管,配合一下,别难为他。

当时,有个叫王石的小伙子,骑着自行车路过,看到这个场景,在后来的回忆里感慨:

我好像感到干大事情的时候到了。

达叔说,看到了么?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骑自行的年轻人,还有开小轿车的年轻人,他们很多人内心深处,也想干一番大事。

却发现,刚起步,就被二向箔干翻了。

全都躺着了。

即使是像王同学一样,家里有后台,有资源、有资本,血气方刚、有方向的家伙,也普遍被长辈摁住。

别动。

等一段时间再说。

如果你看的再仔细一点,你会发现,这个爷爷在公司重大转型的关键时刻,说过很心酸的话。

1978年10月,这个爷爷在北京,去看新建的几十栋住宅楼,他关注的点,是什么?

他问,这房子,能买么?

没人敢回答。

他只好自言自语,要是房子算商品,能买卖的话,我这几年还有一点积蓄,想买套房子给小方。

我的其他孩子,不需要额外照顾。

只有这个小方,是因为我致残的,我需要照顾他。

那一年秋天,他就去新加坡出差了。

听了新加坡人介绍房屋建设和销售计划,登上了高楼,参观了洗漱间,对着能有热水的浴室,赞不绝口。

这是一个年轻时,在海外留过学的人,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见过世面,知道什么样才是员工的好生活。

不愿意闭门造车。

一个想让公司员工过上好日子,愿意让员工赚钱的老板,无论过了多久,都会被公司里的人记得。

也会被隔壁公司的人记得,即使是竞争对手,也会肃然起敬。

问题是,硕大无比的公司,就一定会诞生这样的人物么?

未必。

绝大部分员工,生活在公司高速发展的时期,享受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改善,却不知侥幸。

甚至,还对真正的伟人,骂骂咧咧的,这就过分了。

再过一千年,看公司当下,就像我们看待汉朝一样,未来的人道德水平更高,对人的要求也更高。

会念他的好,未必会念其他领导和高管的好。

有的人死了,但他永远都活着,差不多就是用来描写他的,问题是,这种自发的怀念,一定也会感召其他高管。

这是人性的光辉,能对其他人形成一些约束。

毕竟没有他的力挽狂澜,目前这些公司高管,一个都没戏,都在喂牛种地,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

历史充满了偶然。

吃喝拉撒、养老教育都不愁,都是公司养着,必须得有点高尚理想,把公司业绩做好,让公司员工都过上好日子,赚到更多钱。

否则,会尴尬的。

要尽快把公司的管理层轮替理顺,更换人员得有个原则,不能每次更换,都掀桌子。

对整个公司不利,对自己也不利。

Part2 宽容

对失败者保持宽容

医疗说,你在星球的学术书单里,分享过一本书,其中把很多公司的结构,进行了比较。

其中一个章节,就是拆解,交接的过程中,成功者要保持宽容,失败者要保有耐心。

公司的高管之间,虽然有观念不同,利益不同,但要在规则内进行解决,不能失控。

赢了的人,要把失败的人,纳入自己的组织体系内,不能赶尽杀绝,否则貌似是赢了,实际也是输了。

输在生物、组织的多样性,意见表达,相互制衡上,出现了偏颇。

貌似组织的效率提高了,却忘记了车开的越快、车技越好,首先得确保,自己没开错方向。

除了有方向反馈,还得有刹车片。

达叔说,我见过一些公司,就是从原来的多样性、各种提意见的人都很活跃,变成陆续离开。

最后,翻车的。

有一个大学,某个班级组织了一个投票:

某个同学的全额奖学金,是不是要交出一半请全班吃饭?

然后,高票通过,绝大部分人都很开心。

这事对么?

是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欺负,是对大多数人利益的误用,真正懂事的班长、领导,都不会这么干。

除非,他是脑子不好使,或者故意的。

这样的群体,就配不上它最好的成员。

任何一个通过自己努力,能拿全额奖学金的同学,都在找机会,赶紧离开这个班级。

无论这个班级,以多么高大上的名义,都只能迷惑那些这辈子都拿不到奖学金、愚蠢且贪婪的家伙。

医疗说,我看到一个实验,是养鸡场的。

他的设想是,把最能下蛋的母鸡,全都挑选出来,培养他们的下一代,会得到更能下蛋的母鸡么?

不能。

为啥?

因为能下蛋的母鸡,普遍脾气都不好。

关在一起,压根就没时间下蛋,全都在忙着内斗,下蛋能力就迅速下降了。

你上次讲,在一些省份里的体制产业链越发达,把该地区的人才精英,越产生虹吸。

结果,这批人精混在一起,没有忙着下蛋,天天在忙着内斗,风气就坏掉了。

不去搞增量,天天在争夺内部的那点存量,刀刀见血。

而体制产业链不发达的省份,大部分精英,都在忙着做生意赚钱,生态就相对健康些。

在体育赛场里,一些全明星阵容的队伍,成绩未必是最好的,也是容易内斗,不好管理。

现在的问题是,体制产业链到底是在扩张,还是在弱化?

这是个问题。

那个体制产业链不断被弱化的时代,刚好是发展速度最快、人才精英主动从体制内出走的时代。

都出来自己下蛋,而不是躲在里面,等着吃别人下的蛋。

更不是自己吃不到蛋,就把别人的窝给砸了,杀鸡取卵。

骂骂咧咧,挑三拣四,你这个蛋是精神鸦片,他那个蛋是毒害青少年,还有那个蛋吃了导致都长高。

都长高,就是所有人都高,就是分不出高矮,就是内卷。

都给砸了。

小时候,在农村,我家就有个养鸡场,隔壁邻居一放鞭炮,我家的鸡,就会下出很多奇形怪状的蛋。

菊花一紧,吓坏了,把正在下的蛋,都给憋回去了。

下蛋的鸡,今天下蛋给你吃,明天做肉汤给你喝,你还拿鞭炮吓唬它们,就不对了。

都默默的不下蛋了。


Part3 下蛋

散养和圈养

达叔说,小时候我也在农村,村里也有人养鸡。

有的散养,有的圈养。

散养的鸡,下蛋的效率并不高,每天自己瞎晃悠,在院子里找虫子吃,偶尔能吃点撒过去的粮食。

圈养的鸡,是吃饲料的。

有硕大无比的一排排铁的鸡笼子,为了怕它们打架,一个小隔间养一只,头能伸到笼子外面。

放一个水壶,一排长长的槽,往里撒鸡饲料。

每天就能下一个蛋。

前者的鸡,就像是农村里的农民,自由散漫,在土地里刨食吃,吃的不太饱,也赚不了多少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