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龙: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无数次尝试过时间管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
今天这篇文章想告诉你,其实随性的生活,也是很高效的。
今天给大家拆的书是蒂姆·哈福德《混乱》,这本书还没有中文版,我是在得到听万维刚老师解读的,有几个点非常有感触和收获,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就是,想要有创造力就不能太循规蹈矩,有时候甚至需要主动去制造混乱,从而激发创造力。
核心观点有5个:
1、主动增加不确定性,带来灵感,运气
2、增加团队的多样性,能够激发更大的创造力
3、给员工充分自由权,混乱的办公室能够产生创意
4、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本质在主动制造混乱
5、现代社会需要追求混乱,才能带来自由独立的人生
这些观点,都听起来有点陌生是不是?别着急,下面我会给你一一详解。关于特朗普的争议太多,我就不说了第4点了。:)
▌1、主动增加不确定性,带来灵感,运气
人人都在讲专注、持久力、意志力,要刻意练习,刻意学习,仿佛这是通往成功的唯一之路。
实际上不全是,保持专注、用意志力逼迫自己、刻意练习,这些习惯和品质都很好,但更适合于学习、执行任务的时候。
做创造性工作的人,经常会面临无处可去的局面,文章写到一般不知道怎么往下写了,科学家搞科研遇到难题没有方向了,这些时候光靠意志力、专注是没有用的。
相反,这个时候恰恰需要的是不专注,是发散思维,给工作或生活带来一些不确定性。很多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实际上是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的,思维特别的发散,而分心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带来新的想法。
归根结底,创新就是创造一些以前没有过的东西,是一些意外的风景。但如果你按照之前的步伐,循规蹈矩,顺着走过同样一条走过几百遍的道路走下去,又怎么可能看到新的风景呢。
只有不经意间驶入了某个乡间小路,才会看到原本意外的风景。
换句话说,创新源于不确定性。想要拥有创造力,就需要学会主动放弃一些安全感,拥抱一些不确定性。
书里面提供了一个方法叫多项目工作法, 就是同时做几件事,这个做不下去了,没有灵感就做另外一件。等一段时间,回头看看说不定就有思路了。
采铜在他的书《精进》中,提到过一个方法,叫目标悬置法。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追一个目标的时候,如果追不动了,就可以先放一放,这个"放"不是放弃,只是悬置。停下来放松放松,做做别的事,这个过程可能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就又可以重新开始。
▌2、增加团队的多样性,能够激发更大的创造力
这个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个点。它有一个非常反直觉的点就是,团队凝聚力有时会损害团队的工作能力。
我们有两种类型的团队,一种是特别讲团结,做什么事情都和和气气。这种比较适合那些目标、工作都比较明确的工作,大家都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
另外一种类型,就是不讲团结,讲多样性。这种团队适合没有固定套路,需要集思广益,有创造性的工作。
工作中涉及智力活动,需要做出决策和判断的,就应该给团队加入一点多样性,招揽各种性格、文化、背景的人,这样能提高团队能力。
但同时,多样性的提高,会降低成员之间相处的舒适度,因为大家之前差异都比较大。如果你为了追求同事之间相处的舒适度,那就得降低多样性才行。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多样性上去了,大家相处就会不舒服,但是团队工作能力会上升;多样性下去了,大家相处的会更舒服,但是能力会下降。
但这并不是一个两难选择,很多顶级公司里,团队成员都是非常多样性的,也是相处的很融洽。当然这个前提就是,成员之间要对这点很清楚才行。
这个问题,我觉得之前一个学员的回答特别好。
她刚毕业,去求职一家新媒体公司,面试官问她希望的团队文化是什么样的。她的回答是:那种上班的时候痛痛快快的撕逼,然后下班又一起去撸串的。
▌3、给员工充分自由权,混乱的办公室能够产生创意
很多电影里,硅谷那些科技公司看上去都是非常混乱的,到处都是涂鸦,玩具,办公室隔壁就是健身房,再隔壁是电玩室,再过去就是冥想和桑拿。
后来很多国内的创业空间,科技公司也在模仿,一定要弄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进来,员工有各种福利,还可以免费带狗。另外,最好还要有一面海盗旗。
这样确实也挺好的,但并不是本质。但 Google 并不是因为福利、免费带狗而成为 Google 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给员工充分的自主权。
Google 有允许工程师们充分折腾的好传统。有一次,一个工程师给后勤打电话,说他不喜欢办公室的一面墙,能不能派人来拆掉。第二天后勤过去的时候,发现工程师自己已经给拆了。
第二天,工程师说还是原来那个墙比较好,能不能再修上,后勤没说什么,直接给他修上了。
当然你可以说 Google 有钱,折腾的起。但 Google 成员充分的自主权,是自车库时期就有的传统,那个时候拉里·佩奇还什么都没有呢。
员工对办公环境有自主权,想怎么装饰、变动,就怎么装饰、变动,这样才有创造性。而不是设计和风格全是老板定的,还不能改,这样办公环境看上去再有创造力,也不会有创新。
▌5、现代社会需要追求混乱,才能带来自由独立的人
我们都觉得随性会损害工作效率,实际上这是一种普遍的误解,研究发现循规蹈矩的生活效率更低。
就比如每天费尽心思把文档分类整理纯属浪费时间。因为花很多时间分类,保留了一大堆将来却根本不会用的文档。
文档多了,最好的办法就是随手堆在桌子上,用什么拿什么,用完再放在一堆的最上面。这个办法能自动保证最常用的文件在最上面。
电脑上也是,善用搜索功能找文件的人,比通过文件分类来找文件的人,快了不只5倍。
正如我上周讲拖延症那篇文章一样,现在社会都有一种对时间管理、秩序、机械式工作的崇拜,人都要像拧发条一样精准才好,好像这样才高效、有产出。
整洁、循规蹈矩的背后是机械化,而混乱的背后,则是自由独立,让人更像是人。
我的好朋友强亚东,他是互联网起名第一人,每天都有非常多的创意和想法。有一次他工作里的一个细节就让我印象很深刻。
办公室每天都会请保洁阿姨过来打扫卫生,有一次保洁阿姨把他的桌面打扫的非常干净整洁。我看到他特地过去对阿姨说:以后我的桌面不用打扫的这么整齐,乱一点挺好的。
我就说怪不得他一天那么有创造力,那么多鬼想法。可能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只是觉得太整洁了不习惯而已。但是他整个的一套工作方式、生活习惯,在不自觉里就主动拥抱了混乱,拥抱了不确定性。从而带来了创造力。
PS:当然不要把拥抱混乱,随性等同于放纵、没有节制。那样就过而不及了,你必须找到一个拿捏合理的尺度。
上文讲了混乱的种种好处,我都非常同意,说到我心坎里去了。不过,下面我想给你举个反例,看你会不会有所启发。
毕竟菲兹杰拉德说过:”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时仍能保持行动能力。”
前几年Coursera非常流行,在上面可以听国外大学的课程,而且都有中文字幕。我听过一节讲创造力的课程,第一集里面讲了一个关于创造力的例子,让我印象非常的深刻。
具体数据我记不清了,大概意思明白就行: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就是把一群人放在一片陌生的空地上,让他们自由探索,看他们能探索多远的范围。
第一组试验中,这个空地周围看上去是无边无际的,人们探索的范围基本在半径200米以内,再远的地方就没有人去了。
第二次,科学家在空地周围1000米的地方围上一堵高墙,想看看这次人们能探索多远。
结果这次发现人们不仅统统翻越了1000米的高墙,而且又向外探索了好几千米。
这个案例非常的有意思,人性就是这样。
当你不给人们任何约束,让他们自由行动,人们可能懒得100米都不想探索。但当你在周围非常非常远的地方,砌上一堵高墙时,人们心里一定会说:他妈的,老子一定要看看墙后面是什么。
有一句话叫,戴着镣铐跳舞。想要做艺术家,做创造性工作,就必须要戴上一副镣铐,这样你才能跳出最好的舞蹈。
有束缚,才能打破束缚。
结合《混乱》这本书的观点来看,其实创新本质上是人的自主性和规则之间的斗争。哪一方太强太弱都不行。这本书,就是站在人的自主性这一边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