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汇集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的各种资讯,包括开设历史地理学的院校介绍、历史地理学名家、历史地理学图书推介、讲座信息、会议资讯、学术信息及历史地理学相关研究的文章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鱼羊史记  ·  李世民打工人的一天 ·  4 小时前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熊贤品 | 西周鄂国史二题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刊讯 | 《华南地理学报》2024年第2卷第3期目录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公众号  · 历史  · 2025-01-25 07:30

正文

《华南地理学报》2024年第3期为“重塑区域经济韧性研究:新视角、新方法与新叙事”专辑,共 9 篇文章,欢迎读者从文末下载阅读。



“重塑区域经济韧性研究:新视角、新方法与新叙事”

专辑序言

胡晓辉

从“演化韧性”到“链韧性”:

重构区域经济韧性分析框架

胡晓辉, 贺之骞, 廉军伟

摘要:

长期以来,区域经济韧性研究根植于欧洲演化经济地理范式,适用于解释冲击语境下区域经济内生适应过程、能力和机制。然而,演化范式缺乏多尺度关联视角,难以解释区域经济韧性的外生性问题。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经济面临重构,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正在重组,嵌入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区域难以独善其身,演化韧性的解释力短板凸显。文章结合供应链韧性、产业链韧性和价值链韧性文献,提出了一种“链韧性”视角,辨析了其与演化韧性视角在问题聚焦、研究尺度、影响因素和方法选取等方面的差异,提炼“链韧性”的视角优势,并构建了“链视角”下区域经济韧性研究的新框架。该框架强调:(1) 需分析冲击属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预设作用;(2) 针对特定冲击情境,可从结构和能动性因素、区域和外部因素两个维度来分析区域经济适应的能力、对象、目标与途径;(3) 把地方及其所嵌入的各种经济链条与网络作为分析区域韧性的核心对象和逻辑起点,侧重理解冲击前后地方经济在链条/网络中的位置性、机会性与能动性。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

区域经济韧性概念与测度再审视

李小静, 陈京

摘要:

区域经济韧性作为演化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已经积累大量理论和实证成果,但其概念内涵仍然模糊。许多学者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理解停留在其他学科背景,缺乏区域发展背景下的理解和概念之间关系的辨析。实证分析方面,除少数案例分析和质性分析研究外,现有的区域经济韧性测度方法主要依赖于均衡视角下的敏感性指数,与既有理论中所强调的演化和适应能力存在一定脱节。文章尝试梳理区域经济韧性相关研究进展,厘清韧性概念内涵、相互关系以及测度方法,并从静态与动态结合、多行为主体和动态适应能力识别三方面展望未来研究议题,以期为区域经济韧性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证视角。

协同学视角下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

分析框架、测度方法与案例实证

李观凤, 许吉黎, 焦华富

摘要:

经济韧性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应对外部冲击、实现转型和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大。鉴于煤炭资源型城市内部多维度要素及能力的关联性和互构性,基于协同学视角以理解其经济韧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相关研究尚且薄弱。文章尝试构建协同学视角下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的分析框架和测度方法,将其应用于安徽省淮北市的案例实证。分析框架上,协同学视角下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取决于抵御恢复能力、适应调整能力和创新转型能力间的协同效应,煤炭资源、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等不同要素间的非线性作用逐步抵御和消解内外部冲击的负面影响,呈现多要素共生性、有序性和动态性演化特征。测度方法上,基于协同学视角构建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的分析框架,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围绕煤炭资源、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展开,遵循“煤炭资源储备与消耗—经济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修复”的评价思路。案例实证上,淮北市经济韧性水平随煤炭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而呈现动态波动上升趋势。淮北市经济韧性演变的影响因素呈现阶段性演变和多维度互动并存的特征。抵御恢复能力、适应调整能力和创新转型能力具有协同增效应,且其协同增效应提升了淮北市经济韧性水平。

长三角地区经济韧性测度

与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谭俊涛, 王子暄, 唐枫霞

摘要:

在全球化和地缘政治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全球经济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其经济韧性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整体稳定性和增长潜力。文章采用多指标核心变量法测度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韧性,从抵抗、恢复和重构3个过程维度分析其动态演化特征,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等方法,揭示了其空间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 长三角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历了上升、下降、波动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增大;(2) 省内经济韧性水平差距由低到高依次为: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整体表现出一定空间集聚趋势,省域差异明显;(3) 长三角地区经济韧性水平表现出高—低集聚和低—低集聚类型前期占主导地位,后期逐渐减少的特征,低—高集聚和高—高集聚类型分布较少;(4) 长三角地区近15年的经济韧性水平持续波动增长,在抵抗阶段和重构阶段均展现了较强的韧性能力。

珠三角经济韧性影响因素

及演化机理分析

段杰, 郭亚楠, 林如玉

摘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公共卫生、贸易争端等黑天鹅事件频发,严重冲击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珠三角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研究其经济韧性特征及风险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经济韧性为切入点,从内外双重视角出发,以珠三角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区域经济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演化机理。首先采用单指标测度方法,测度分析珠三角9市经济韧性水平及其特征;其次运用多元回归和调节效应模型探究产业多样化和战略耦合程度对经济韧性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探讨创新效率在产业相关多样化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 珠三角经济韧性水平由中心向外围递减,从优到差可分为3个梯队:第一梯队为深圳市,第二梯队为广州、佛山、珠海、东莞、惠州市,第三梯队为中山、江门、肇庆市;(2) 韧性水平与战略耦合方式高度正向相关,即拥有更高自主性耦合方式的城市韧性水平也位于前部队列;(3) 产业相关多样化与区域经济韧性呈“U型”的非线性关系;(4) 创新能力可以同时增强产业相关多样化对经济韧性的正负效果。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珠三角经济韧性的相关策略。

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韧性动态水平

与影响机制差异

李连刚, 孙艺嘉, 郭晖, 孙桂婷, 李文佳

摘要:

区域经济韧性是解释区域经济系统在不确定冲击环境下维持经济稳定、转型恢复发展的关键。文章以山东半岛城市群这一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抵抗力指数和恢复力指数对2007—2022年城市群面对不同属性冲击情境下的区域经济韧性进行动态测度,借助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区域经济韧性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发现:(1) 山东半岛城市群应对不同属性冲击下的经济韧性特征差异较大,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韧性能力较低,城市群更易遭受此类外部冲击的影响,而抵抗疫情冲击的能力较高。(2) 金融危机情境下,山东半岛城市群低抵抗力城市呈现出逐年增加并连片分布特征,区域经济系统路径更新或突破发展能力较差。疫情冲击情境下,山东半岛城市群抵抗力呈现区域差异特征,济南和青岛两个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区域呈现出高抵抗力集聚分布特征,东部沿海地区应对冲击的表现更好。(3) 结构性要素和能动性要素的作用具有时空异质性,而且在不同属性特征冲击下的作用差异较为明显,尤其是在疫情冲击情境下,能动性要素的作用更为重要。即使在同一冲击情境下的不同阶段,要素的作用也存在显著差异。

建省以来海南服务业发展水平

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方远平, 陈家祺, 彭婷

摘要:

长期以来,服务业是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也是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支柱产业。基于1988—2021年海南18个市县面板数据,运用ArcGIS10.8和SPSS22.0软件,通过改进熵值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发展时期海南省各市县服务业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性和相关性。研究表明:(1) 从总体上看,海南服务业发展水平呈增长趋势,各市县间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逐渐减小;(2) 海南省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东北部的海口市与南部的三亚市服务业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西北部和东部;(3) 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旅游业发展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因素对海南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影响起着主导作用。

邻近性与关联性对创新的影响

——以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为例

周灿, 王丰龙, 宓泽锋, 尚勇敏

摘要:

地理邻近和技术关联 (或知识多样性) 对区域创新都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已有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很少同时考虑邻近性和关联性的效应,尤其是很少关注不同空间尺度的技术关联对创新的综合影响。文章将空间溢出效应、本地知识基础多样性和外部知识联系的技术关联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利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申请数据和熵指数方法,构建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着重考察区域本地—外部知识的技术关联水平对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 区域内部知识的关联性 (技术关联) 对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契合地理邻近视角下的Jacobs集聚外部性理论;相关多样性的创新效应强于不相关多样性,表明合适的认知距离能够提高本地知识基础对产业创新的促增效应。(2) 本地—外部知识联系的相似性有利于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创新,本地—外部知识联系的相关多样性对创新的影响却不显著,可见相似性而非多样性对于推动跨地区的知识溢出具有更强的效应。(3) 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机制驱动下,本地产业创新对周边城市产生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简介

《华南地理学报》(South China Geographical Journal)(ISSN 2097-2245,CN 44-1754/P)是华南师范大学主办的地理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前身为《热带地貌》,创刊于1980年。经有关部门审批,2023年起改名为《华南地理学报》新刊发行(季刊)。

《华南地理学报》以促进地理学新思想、新方法、新发现的学术交流和弘扬华南地理学特色为办刊宗旨,主要刊载面向地理学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基础研究成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华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以及具有华南地区特色的综合性区域研究及地理教育相关的教学研究成果,也刊载书评、译稿和对话等能够反映地理学发展动态的学术交流成果,尤为欢迎观点新颖、论证严密、反映学科发展前沿以及具有区域研究特色和国际研究视野的优秀稿件。衷心欢迎各位同仁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

《华南地理学报》通过电子采编系统运转,投稿阅览请登录本刊网站(http://www.geogsouth.com.cn),其它信息也可关注期刊微信公众号:

文字 | 《华南地理学报》编辑部

排版 | 沈弋楠

初审 | 安宁

复审 | 刘洪杰、陈林

终审 | 刘云刚


点击下方即可下载期刊电子版

华南地理学报2024年第2卷第3期.pdf


信息来源

转自华南地理学报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号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号投稿微信:15285546050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欢迎专家学者、相关研究机构给历史地理研究资讯微信公众平台投稿,传播历史地理学的前沿动态、学术研究成果等等,惠及学林!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15285546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