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笔记侠
-1~6岁CEO都在看的第一手笔记干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房频K姐说楼市  ·  珠实天河新项目来了,案名你说了算 ·  2 天前  
低维 昂维  ·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Mat. ... ·  4 天前  
水浑调研  ·  一些信息 1222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笔记侠

我们,都活在自己的偏见里

笔记侠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8-11-14 22:55

正文


内容来源本文来自莫·乔达特(Mo Gawdat)著书《快乐算法》。笔记侠为合作方,经授权发布。

莫·乔达特(Mo Gawdat)现任Google X商务官,其领导的工程师精英团队堪称谷歌的“未来梦工厂”。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他坚持以快乐为研究主题,不但深入了解相关文献,还和100多个国家的近万人就这一主题展开对话。



封图设计& 责编 | 蔚蔚

第  2693  篇深度好文:8474字 | 20 分钟阅读

读书笔记·文化生活


本文新鲜度:★★★+    口感:海陆披萨


笔记君邀你思考:

  • 你常常会假设事情吗?

  • 如果你假设的事情发生了,你会怎么想?

  • 你会被记忆困扰吗?会别打败一次就不敢尝试了吗?


当你走进办公室,放下随身物品的时候,不小心把桌子上的一根钢笔碰到了地上,而你并没有察觉到。


这件事本身微不足道,但是你的大脑可能会开始以下这番对话:

 

我的钢笔丢了,我到处找都找不到它(过滤)。


我喜欢那根钢笔(情感),没了它我简直不能活了(预测)。


它是我的幸运钢笔(标签),我们一起经历了那么多成功的会议(记忆)。


没有那根钢笔,我将一事无成,我的孩子会没有东西吃(夸大)。


有人偷了它(假设)。一定是小明(假设)。


她很小气(标签)。


只要我让这种事发生一次,就会成为整个办公室的受气包(预测)。今天是一根铅笔,明天就是我的工作(夸大)。



正当你坐下来,陷入消极情绪痛苦无比时,小明从旁经过,说:“嘿,你掉了根铅笔。”

 

我们都经历过类似的场景。


你是否曾经为某个朋友的一句话而反应过激,结果却发现他的意思并不是你听到的那样?你是否曾经在没有任何事实依据支撑的情况下预言大难临头?

 

在上面的场景中,明明只是根笔而已,但是大脑里的想法让它成了你的世界末日。

 

如果我们的想法能够把这种微不足道的小事演变成一场严重的戏剧性事件,那么或许我们就需要问一个显而易见但很少被问及的问题:


我脑子里那些连续不断的负面情绪到底有多少是真的?


一、大脑给你的信息是不完整的

 

大脑为了专注于它认为要优先考虑的事,会将部分真相省略,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从来都不是完整的画面。


事实上,我们的感知大多被过滤掉了,只给我们留下真相的蛛丝马迹。

 

每一天的每一秒,这个世界都在抛给你各种各样的信息。

 

当你想要过马路的时候,视觉向你提供的信息会包括逼近的汽车及其预估的速度和方向。



大脑会计算你需要穿行的距离,并凭借与生俱来的三角学和动力学知识,估算出一个可能的碰撞点。

 

它会指示你的双眼调整焦距,查看是否有红灯或者交通标志,并集中精力去聆听是否有司机对你鸣笛示警。

 

它会协调你的肌肉动作,左看看再右看看,只为了再加一层预防措施,以确保不会发生意外——然后你决定迈步向前。

 

过马路的时候,你绝对不会注意到周围的气味。

 

虽然你会聆听喇叭和汽笛的声音,但同时却让大多数无关的声响哑然,比如拐角处树上的鸟鸣,又比如身后远远传来的婴儿啼哭。


而且如果逼近的汽车快到足够吸引你的全部注意力,那么哪怕是一个穿着短裙的漂亮姑娘从马路对面走过来,你也会视若无睹。


没错,过滤功能就是这么高效。

 

当你走进电影院的时候,也能体验到这种过滤功能。

 

最初,你会注意到空着的座椅、人、爆米花的气味,以及出口标志那讨厌的灯光。


不过,一旦电影开始吸引你,你就会过滤掉所有不相干的东西,只接收电影的信息。


你开始忘却周围的事物,而且如果电影足够精彩,你甚至不会注意到时间的流逝。

 

当所面对的事件超出我们处理能力的时候,过滤可以用来减少我们的疼痛或情感反应。


 

举例来说,在骨折的情况下,极度疼痛会被过滤,这样大脑就能专心求助。

 

众所周知,在失去某个心爱之人的情况下,悲伤过程的第一阶段总是从否认开始,这本身就是大脑用来应对不幸的一种机制,将失去这件事过滤出去和搁置起来,就仿佛它从来不曾发生过。

 

但当我们把过滤功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那种专注的能力就会起到负面作用。

 

有时候,我们会执着于一件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将所有能够改变我们心境的积极信息都过滤出去。

 

而与此同时,我们又会容许越来越多与过滤器相匹配的信息通过,巩固我们苦闷的理由。

 

由于真相被过滤出去,所以你输入快乐方程式的内容变得扭曲了。



你之所以痛苦,不是因为生活没有给予你期望的东西,而是因为你没能留意到生活给予你的究竟是什么。


二、假设只不过是大脑生成的一个故事

 

为了做出决定,大脑需要一套条理分明、通俗易懂的信息。

 

所以在将大部分真相过滤出去之后,接下来大脑就要对看似被遗漏的所有信息做出假设。

 

比如,能够读出一个拼写错误的单词就清楚地证明了它的这种能力。



上图完整的英文应该是:It’s not hard for the brain to assume what’s missing——对于大脑来说,对被遗漏的内容做出假设不算什么难事。

 

试图对被遗漏的信息做出假设或许不是坏事,但是为了符合大脑自己的期望而改变你真正看见的东西就有点儿过分了。


麻省理工学院的爱德华·阿德尔森进行过一项有名的实验,利用一个棋盘的图像说明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这样做的。



在上图中,方格A和方格B哪个颜色更暗呢?答案很明显,不是吗?方格A显然比方格B颜色更暗。


但这是个错误的答案!

 

同样的图,这一次让其他方格都褪色,只看问题中提到的两个方格(你自己可以通过遮住部分图像做到这一点)。

 

现在哪个方格的颜色更暗?只有用这种方法看图,你才会看到真相。

 

原来是圆柱体的阴影让白色的方格B变暗了,暗到足以等同采光很好的方格A的真实色泽。

 

但是由于我们熟悉棋盘的图案,所以大脑就对方格B“应有”的正确色泽做出了假设,并用它作为你最后真正看到的内容。


现在把这个概念从视觉范畴抽离出来,应用于一般的想法,你就会发觉我们一天到晚都在假设这个、假设那个

 

我们假设一个男人比一个女人强壮,假设灰白色的头发象征着智慧,假设富有意味着成功,假设肤色……千万别让我打开这个话题。


我们一直都被困在这些有偏见的假设中。


在现代社交圈子里,各种假设更是层峦叠嶂,把我们对现实的感知都拉伸得变了形。


如今这个世界的威胁不再是老虎,而是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比如讨厌的同事、不忠的爱人,还有经济危机。

 

这类事件太过错综复杂,以至于没人能够了解构成它们的无穷无尽又盘根交错的细节。

 

当我们给这类错综复杂的场景填空的时候,原来的事件就变成了精心编造的故事,真相大部分都被改写了。

 

假如呈现给大脑的现实是“上一季度我的上司没能完成目标”,那么你的假设可能会是,她正倍感压力并因此害怕你的业绩会导致她被取代。

 

这可能会导致你假设她要对付你,因此再一次毫无根据地假设她要想方设法让你一败涂地。

 

综上所述,你会假设上司与你是敌对关系,于是一言一行都把她当成敌人对待。


 

假如你换一种比较积极的心态,那么同样是观察“上一季度我的上司没能完成指标”这个事实,你就会构思出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

 

你可能会假设这个季度你们的团队必须完成指标,并因此进一步假设你的上司会竭尽全力地让你成功。

 

综上所述,你会假设上司与你是同盟关系,于是一言一行都把她当成盟友对待。


这两种都是貌似真实的场景,但都不是无可置辩的事实。它们都只是一连串的假设,需要通过更多的真凭实据来验证。

 

每天都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发生。为了跟上节奏,我们的大脑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做出假设,然后采取行动。

 

这常常让故事的内容以假设为主,以实情为辅。

 

不幸的是,由于爱发牢骚的大脑被设计成了生存优先的模式,所以往往会编造出一个通篇牢骚的故事,免不了让你伤心或担心。


但是别忘了,那些故事都不是真的,因为:假设只不过是大脑生成的一个故事,它不是真相。


三、预测只是大脑生成的未来的可能性

 

既然大脑会做出假设来填补缺口,那么最大的缺口是什么呢?是未来。

 

我们对于即将到来的事情一无所知。

 

未来或许有100万种可能,其中没有一种是确定的,但是我们的大脑不会因此止步,它会厚着脸皮填补缺口。

 

大脑能将过去和现在的两个或多个数据点连接起来,建立某种趋势,然后再投射出完全以推断为基础的虚构的未来场景。

 

如果你最好的朋友的男朋友背叛了她,而且上午那部肥皂剧里的性感小伙子也背叛了他的女朋友,那么你的大脑就会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建立一种可能的趋势:所有的男人都会背叛。


然后又在这种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断,你的男朋友也注定要背叛你。

 

接下来,你的预测引擎就开始构思一个故事:记得上周你的男朋友对你的邻居说了一声“嘿”,正是那个邻居,一年前还有一次跟他打情骂俏来着。

 

这简直就是赤祼祼的背叛啊!

 

于是你知道剧情会如何发展了。你以为自己的预测真实得毋庸置疑,于是预测了故事的结局。准确吗?差得远呢,但至少故事是完整的。

 

这时事情就开始变得更加有趣了。

 

当你预测自己的男朋友要背叛你的时候,就开始表现得好像他已经背叛了你一样,然后他就真的可能会背叛你。


 

而如果他真的背叛你了,你就会说:“看到了吧?我告诉过你这种事难免要发生。哦耶,我的预言成真啦!”


但那到底是预测还是起因呢?


有多少次是我们对未来的恐惧帮助造就了让我们恐惧的现实?我们永远都不得而知。

 

我只知道这一点:预测某件事的发生往往要为它的发生铺平道路。

 

我们总是推断、预测、预言,而且由于我们的预测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态度,所以最后常常会让预言成真。

 

这种事发生得越多,我们就越相信自己的预言即真相。


你聪明的大脑不再把预测呈现为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的未来场景,而是将那种未来场景呈现为评估当前事件时必须考虑在内的一个事实。


于是你的快乐愿望也就泡汤了。

 

但事实在这儿呢:请记住!

 

你的预测只不过是大脑生成的未来的可能性而已,它们还没有发生,它们不是真相!



四、记忆只是对你以为发生过的事情的记录


接下来,我们的大脑会追忆往昔,将我们对当前事件的感知和对过去的记忆混合在一起。


例如,我们在工作中假设某件事不会成功,而理由竟是之前曾经尝试过并且失败了。

 

这样的偏见其实忽视了一个可能性,那就是之前那次尝试的客观条件如今可能已经彻底改变。


只因为之前一次努力的记忆就对当前这个前置词视而不见,将会导致最后做出的决定并非完全基于当前的现实情况。


这种混合每个人都会做。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对某个初见者的印象常常来自对某个相似者的记忆。


我们会将自己的记忆与当前的现实混合在一起,然后创造出一个被过去赋予了色彩的加强版看法。

 

如果你把一种看不见的污染物——比如一种病毒——混入那一加仑水里,那么你面临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控的。


但是如果你又把那一加仑水丢进你的主要供水渠道,那么大可放心,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你的每一滴水肯定都是被污染过的。


不幸的是,当我们将记忆与当前现实混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在做着同样的事。

 

我们把记忆看成是过去事件——真实发生过的事件——的档案。

 

但实际上,记忆只不过是对我们以为发生过的事件的一种描述而且由于我们以为的内容总是在大脑的作用下发生扭曲,所以往往不是真实的。


我们将过去那些可能并不准确的故事强加在当前事件的纯净现实上,生产出一种危险的混合物,却还以为那就是真相。

 

你和你的女朋友可能是第一次去某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却以吵架收场,于是你对那个地方的记忆就被标记为伤心。

 

等你下次再去的时候,对那个地方的感知会被上一次的记忆污染,于是你对它的评价就偏向于伤心。这就相当于你那一加仑被污染了的水。

 

接下来情况甚至会变得更加糟糕。

 

因为你又把新的体验——由一段当前的现实加上一段过去的伤心记忆构成——标记为一段新的伤心记忆,随时准备在下一段故事中回收利用。

 

随着你周而复始地混合过去与现在,感知的误差幅度就会在每一次重复后成倍增长。

 

这个没完没了的圆圈使你的感知在连续循环中逐渐变得面目全非,把你推得离真相越来越远。


所以,别再污染你对当前现实的感知了。你的记忆只不过是对你以为发生过的事情的一段记录而已,它们往往不是真相!


五、没有情境的标签常常会掩盖真相


贴标签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就连猴子也不例外。

 

在一项很有名的实验中,几只猴子被放入了一只大笼子,随之放入的还有一串挂在一架梯子顶部的香蕉。


当一只猴子发现香蕉,并开始爬梯子去拿的时候,研究人员就朝那只猴子喷射冰冷的水柱,然后再喷射其他猴子。

 

等梯子上那只猴子爬下来的时候,其他猴子都湿漉漉、冷冰冰地坐在地上,非常不开心。

 

然而很快,它们中间又有一只猴子抵制不住香蕉的诱惑,开始爬梯子。

 

于是研究人员再一次用冷水喷射所有的猴子。


没过多久,猴群就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当下一只胆大包天的猴子企图靠近梯子时,其他猴子就会立刻把它拽下来暴揍一顿,以避免再被喷水。

 

那些猴子将爬梯子的动作与一种不愉快的经历联系在一起,生成了一个标签。


哪怕不再有人喷水,它们也还是会避免拿香蕉的举动,因为对它们来说,那种联系已经足够清晰:梯子=冷水。

 

它们之所以会以偏概全,就是因为标签从根本上掩盖了一部分有趣的现实。


标签会先入为主,取代进一步的分析,从而导致我们忽略当前的情境。


既然爬梯子会引发冷水浇头,那么就有必要避免爬梯子,但是当情境发生变化后,那种标签只会让猴子一直忍受不必要的饥饿。

 

而我们之所以忽略那么多的现实,就是因为标签的情境会因文化背景、年龄,以及100万种其他的变量而变化

 

例如,在西方国家,一个身材苗条、皮肤黝黑的女人会被假设为富人并被贴上类似的标签。

 

那些特征似乎说明她有闲暇保持体形,也有时间晒太阳。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非洲的许多地区,有钱的女人往往身材更加丰满,肤色也更淡一些。

 

这种特征说明她们有充足的食物,也不需要总是在烈日下做工。而一个身材苗条、肤色偏黑的非洲女人,则很可能被贴上穷人的标签。


无论妨碍我们接触真相的能力是什么,都会妨碍我们求解快乐。


当我们使用标签的时候,就无异于将事件真实情况的各种可能性拆得四分五裂,最多只留下一个近似的情况——很可能无法反映真相的一种草率判断。

 

而每当把错误的内容输入快乐方程式,我们就肯定得不到正解,于是就会痛苦。

 

除此以外,贴标签还会夺走我们享受完整人生的乐趣,因为这个世界本来是一幅形色无限的拼图,而标签只能以少量颜色和名称来呈现它。

 

当我们贴标签的时候,就是在将人生要给予我们的丰富体验拒之门外。



我对标签有相当深刻的体会,在我儿子大学申请文书中,他曾写到自己十几岁的时候,顶着超酷的发辫在东西方国家之间往来穿行,其间倍感痛苦。

 

在西方国家,他因为自己的名字、种族和信仰而被贴上标签,而在东方国家,他因为自己不被当地文化接受而被贴上标签。

 

他写道:“人们只看到我的种族和发辫,又怎么能看清我是谁的真相?”

 

不过,标签这种事从来没有真的改变过他。无论有多少次被贴上标签,他都坚持活出真正的自己。

 

在他从我们的世界离开以后,他的英语老师写了一封邮件,将他描述为“从不为我行我素而辩解的小伙子”。

 

而在我的记忆中,他是教我以诸多方法看清真相的小伙子,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没有情境的标签常常会掩盖真相。


六、不理智的情感会扰乱我们对真相的感知

 

情感让我们生而为人,但是当把它们与理性逻辑混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判断力就会被削弱。


尽管我们的决定大多受理性逻辑驱动(在理想状态下),但我们的行动大多受情感驱动。

 

我们为了雄心、喜好和愿望而努力工作,我们为了恐惧或害羞而躲藏,就连貌似冷酷无情的警察和企业高管,也是以自豪、焦虑和恐惧的情感为行动激励。


我们的情感是永续存在的,因为它们代表了我们这部生存机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今很少有身体上的威胁,但我们身居现代的大脑还是不允许自己无所事事。它会不断针对虚构的威胁涉入情感,并为此忙得不可开交。

 

我们的穴居祖先从未想过的事情似乎成了我们情感幸福的核心。

 

如果可以,你去问问穴居人的“收入”从何处来,那么他一定会一脸茫然地说:“明天我们就去打猎。”

 

如果什么都抓不到呢?“那我们就后天再出去。”等你年纪大了,不能再打猎了会怎么样?“部落族人会去打猎。”

 

那你的健康保险、孩子的教育基金,还有退休计划呢?“哼啊???”

 

只要将现代的生活方式与过去做个比较,你就能了解生活为什么会变得如此紧张。

 

那时的生活虽然更加残酷,但也简单得多。那是因为我们祖先的情感与动物王国的常态更加步调一致。就像我们一样,羚羊也是会体验到恐惧的。

 

当一只老虎成为迫在眉睫的威胁时,羚羊就会迅速从平静变为恐惧再变为惊慌。它的心脏开始加速跳动,而一种奇迹般的反应即将发生:它会像一阵风一样逃走。

 

在整个追逐的过程中,羚羊急转腾挪,在溪谷间来回跳跃,那速度连威猛的老虎也无法企及。

 

几分钟后,它成功脱离了险境,然后就在突然之间回复到了平静的状态,停下来开始啃食鲜嫩的草叶,就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而老虎呢,既然猎物已经逃脱,也就不再逗留。它不会因为自己在最后那个左转弯速度太慢而自责,也不会在其他老虎面前自惭形秽。

 

一旦猎物逃脱,老虎也会回复到平静状态,默默地坐下来,不为停在自己脸上的那些苍蝇而心烦。多么发人深省的道理啊!


我们现代人类的表现则与此不同。


我们经常涉入某一种情感,而且动辄同时涉入好几种情感,有时甚至是互相矛盾的情感。

 

其中许多情感都会让我们停留在不快乐的状态。

 

然而,我们还是让它们保持活跃——有时甚至是一辈子——却并不总是承认它们的影响。

 

我们在职场关系方面的训练——要求我们理智优先,情感垫底,并且在情感冒头的时候将它们隐藏起来。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的情感至今仍在控制一切。

 

而且我们还掩盖了一个现实,那就是我们往往先是基于情感做出决定,然后再收集数据来支持那个决定。

 

如果你真的想买一台新的电视机,那么很可能会在几秒钟之内就决定将它归为很划算的范畴,然后再开始寻找各种理由为其提供支持。

 

当你寻找这笔交易好的一面的时候,往往会对不好的地方视而不见,于是最终把那台电视机搬回了家。


反之亦然。


我们不像自己以为的那样理智,不理智的情感常常会扰乱我们对真相的感知。


七、夸大会给现实披上虚构的外衣

 

大脑的惊人毅力让人不得不佩服。


它最坚定的原则是,你怎样小心都不为过。


如果真相不够说服我们采取行动和躲避风雨,那么大脑就会通过将其夸大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雌孔雀更偏好大尾巴的雄孔雀,也使得最强壮的雄性狮子或大猩猩能够俘获所有雌性的芳心。

 

可想而知,在我们这些更高级的物种身上,峰值漂移的特征更是随处可见。

 

为了给自己的后代寻一个合适的父亲,女性会找一个基因良好和生活稳定的伴侣。


她们不但会被肉眼可见的强壮体魄吸引——那意味着良好的基因——也会被显而易见的财富、官位、成功吸引。



而且这些要素越被夸大,对她们的吸引力就越强。

 

所以将自有品牌打造为财富和成功标志的行业才会成功,而男人也会本能地被夸大了身材比例的女人吸引——那意味着繁殖能力。

 

他们会被更大的——好了,你知道我想说什么——特征吸引,所以整形美容行业才如此成功。

 

但这些夸大都不是真实的特征,它们只是一种夸张的外形而已,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代表真实的财富或生殖能力。


夸大会误导我们,但更重要的是,被夸大的消极因素会导致我们痛苦。

 

当一个消极事件被夸大的时候,哪怕在统计学意义上它不太可能伤害到我们,也还是会让我们担心。

 

飞机失事、鲨鱼攻击或恐怖主义占据着我们的头脑,但夺去成千上万人生命的日常危险却被视若无睹。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兼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将这称为“可得性启发”(the availability heuristic):如果你想到一件确定存在某种风险的事,那么你——你的大脑——就会夸大它的可能性

 

卡尼曼说:“在你看到马路边有辆车翻了个底儿朝天之后,发生事故的概率就莫名其妙地增加了(在你的头脑中)。”

 

而没有被夸大的事件尽管数量真的很多,却会被忽视。

 

想一想媒体很少报道的那些事件就知道了。

 

俄勒冈大学心理学教授保罗·斯洛维奇说:“‘9·11’恐怖袭击事件在一天之内夺走了3000余人的生命,但是1994年,卢旺达在100天之内就有80万人被杀——也就是这100天里每天都有8000人被杀——而世界人民对此却无动于衷。”

 

通过在我们的脑子里播放被夸大的观点,大脑就可以利用人类趋向于峰值漂移和可得性启发的特征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而且一旦它得逞,就会最终让我们以不必要的痛苦作为代价。我们过分解读一个朋友所说的话,夸大失业带来的威胁,放大每一种恐惧和担心。

 

在这个过于喧闹的现代社会,夸大已经逾越了界限,使大脑呈现给我们的所谓真相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虚高的。

 

夸大以各种形式让我们设定虚高的期望,毁掉我们对生活的满足感,全然不管生活实际上有多么快活。

 

一个被夸大的观点难免让人不快乐。而更重要的是,它连准确性都不具备。夸大会给现实披上虚构的外衣,而那无异于一种谎言。

 

请记住!大于真相就意味着小于真实。

原价:58.00  

现价:46.4(笔记书堂省11.6元)


福利侠来啦~


感谢侠客朋友们一直以来的陪伴、点赞,和打赏(笔芯~)


每当看到“从这里获得很多知识,大爱笔记侠……”这样的留言,都会感到超级幸福。


那么,笔记侠粉丝重磅福利来了:


我们将选出3个留言最走心、

并且也最受用户欢迎(点赞多~)的用户,

送出《快乐算法》各1本


评论放出、赞数统计截止至11月16日12:00

快来分享吧!




笔记侠好文推荐:


龚焱:0到1,1到N,最大障碍是什么?

比天赋更重要的,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又是一年双11,到底有谁成就了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