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时尚” 是服装行业里少数可以兼顾效率和溢价的品类。Zara 不像大牌一样创造流行,而是尽早捕捉到大牌创造的流行趋势,尽快设计款式铺满全球,靠 200 元一条裙子、一件上衣,创始人 Amancio Ortega 一度成为欧洲首富、世界第三。
2006 年,Zara 正式进入中国。这门生意在中国充满挑战,这里的大众消费更偏爱基本款、性价比,潮流的优先级没有那么高,于是优衣库在中国服装行业的销售额长期位列第一。
追着 Zara 的中国品牌们大多落败。号称 “中国女装第一股” 的拉夏贝尔巅峰时期的店铺数接近一万家,目前沦落至破产清算。甚至 Zara 也在中国加速关店,目前门店仅约 70 家,另一家瑞典快时尚品牌 H&M 颓势则更明显。
在中国的快时尚公司里,Shein 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将大量制衣工厂接入系统,7 天内将一张图纸制成成衣,两周内送往全球,没有门店、也没有自己的设计风格,只在海外线上渠道售卖。这些做法帮助 Shein 避开了中国市场本土的残酷竞争。
而在中国本土快时尚品牌的激烈厮杀中,广州起家的快时尚品牌 URBAN REVIVO(UR)凭借还不错的产品和门店设计、快速的周转,成为了中国市场杀出来的第一名 —— 年销售额超过 60 亿元,门店数超过 400 家,女装类目里,2024 年双十一销售额仅排在波司登和优衣库之后 —— UR 成立于 Zara 进入中国的同年,目前各个维度都超过了 Zara。
UR 在 2014 年进行了两个关键策略:线下,开放加盟;线上,入驻天猫。它们共同助推了 UR 的快速增长,前者帮助 UR 在此后的几年每年开出 50 家门店,后者让 UR 的线上销售额从零开始快速攀升,公开数据里,UR 在 2017 年的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 317%,比 2015 年多了 10 倍。
UR 是中国快时尚品牌里较早出海的一个。创立第十年,2016 年,UR 的第一家海外店铺开在新加坡,此后陆续在东南亚开店,目前 UR 的海外门店将近 20 家,是国内门店数量的二十分之一,且都位于东南亚。
创始人李明光对我们说,“时尚时装品类非常个性化,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很难超过 1%,很少有一个中国的服装品牌能突破 500 亿元销售额,要做大,必须全球化。”
和李明光交流的一个小时里,大部分时间他都在聊 UR 前往欧美市场开店已经做的准备,在他看来,东南亚市场的门店主要负责赚钱和做大规模,把门店开在欧美市场才是真正的出海,用来打造品牌。
2025 年,UR 出海的第 9 年,它将会把开店的重点放在纽约和伦敦地区,还定下了海外门店要在 5 年内突破 200 家的目标。李明光为这两个市场建立了一支专门的运营团队,每个国家都内部选拔出一位负责人,提前培训;为更好了解欧美消费者的需求,他在伦敦设立了一个已有 50 多人的设计中心,员工都是当地的设计师和买手,由他亲自选拔。
对这家已经快 20 岁的快时尚公司来说,在海外开拓市场,还只是开始。
以下为《晚点》与 UR 创始人李明光的对话:
晚点:你们 2025 年的出海动作很多,国内和海外两个市场有侧重点吗?
李明光:我们成立已经 18 年,存量市场是在中国一二线城市已经开出的 400 多家店;未来增量市场主要在海外和国内三四线城市。这两个市场同步在发力,未来 1-3 年更重要的是存量市场,即提升现有门店的经营质量。
目前国内门店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如果已开出店铺的经营质量无法优于同行和全球竞争对手,那进入全球市场会面对更多挑战,评估经营质量最关键的指标是同店同比增长和坪效。
晚点:经营质量怎么提升?
李明光:款式好坏和商品精准,决定了经营质量的 70% - 80%;零售能力、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到店的购物体验,占 10% - 20%;品牌营销和传播属于锦上添花。
产品的设计、款式是否获得消费者喜欢,这是第一要素;第二,现在店铺越来越多,覆盖的城市区域也越来越多,服饰的厚薄、风格和适配人群等都存在不适合的地方,如果配货不精准,会影响销售,最关键的是提升商品管理能力。
我们现在建立了一支独立的零售商品团队,按照气候带,每个人管 12 家店铺,精细化管理到单店、单 SKU 收入,关注每家店的产品企划到最终流通全过程。
晚点:和 Zara 相比,UR 最大的竞争力是什么?Zara 将 UR 视为他们在中国市场最重视的一个对手。
李明光:Zara 的品牌创新能力全球领先,但它的产品更匹配欧美市场,没那么吻合中国的需求。仅从中国市场的角度,我们的版型风格更加本地化,在中国市场的总销售规模(包括线上线下)和店铺数量,这两个指标我们都超过了 Zara。
晚点:Zara 在中国遇到的难题,对你们去海外有什么启发吗?
李明光:重视度最重要。这个行业不是什么高科技,你要做的就是最早重视它,快速洞察消费者的变化和他们的真实反馈,然后及时解决它。难的是你是否真的把出海当成一个战略,重视并真的给资源,出海不是一个简单的小增量,是承接我们整个集团未来愿景的核心战略。
晚点:Shein 2024 年全年销售额超过 300 亿美元,美国是它最重要的市场,你从 Shein 身上学到了哪些经验?
李明光:我们是两个定位,我把 Shein 叫作超快时尚,更容易更快走向全球市场。Shein 特别重视供应链和研发能力,小单快返、试款,是快时尚很重要的能力,我们会学习 Shein,但不会做那么快,要确保面料和质量稳定。
晚点:你如何规划全球市场的优先级?
李明光:我们在海外的门店分为战术店和战略店,战略店主要打品牌,战术店以规模和利润为导向。
从品牌角度,欧美市场是重要紧急的,我们希望先开出第一家店,把产品风格、款式、版型都打磨好之后,再去开第二第三家;而从规模利润的角度,在中东、东南亚市场我们希望可以快速扩张。
选择东南亚,因为它靠近中国,生活方式、消费者身材也都比较贴近中国,这让我们进入这个市场的难度会比较低。在进入泰国之前,我们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这样,但到今天,消费者的调研和销售结果都跟中国没有太大差异。
当然在中国跟东南亚有一个最大的差异,冬天温度会更高,因此我们在总部建立了一支反季团队,专门为东南亚开发适合当地天气的产品。
晚点:从战术维度,东南亚每开一家店都要求赚钱,这是最重要的目标吗?
李明光:可以这样理解。东南亚没有一个特别标杆的店铺能覆盖整个市场,基本东南亚现在开的都是战术店。东南亚市场的供应链放在国内,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的供应商集中到我们广州的物流总仓再分发。
国内的各种商场、店铺模型比较多,东南亚比较少,但同等级商场客流的角度,东南亚还优于中国一点,像中国七八年前欣欣向荣的情况,消费者购物的意愿度很高,很多品牌进入东南亚市场。
晚点:战术店和战略店有侧重吗?战略店怎么样算成功?
李明光:战略店以打品牌为主,盈利排第二,能盈利最好,不盈利的话我们把它理解为一个品牌宣传的店,不会把它关了。
战略店开在一个国家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商场或者商业街,同时是里面的好位置,店铺的环比、同比增长是判断其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有复购,证明你有成长为一个亿销售规模的可能性。
晚点:你提到直营和加盟将来是并举的状态,什么时候选择加盟,什么时候选择直营?
李明光:东南亚两种模式并存。越南、菲律宾,我们都是跟当地最优秀的零售公司合作,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是直营。一些大的国家,比如美国、欧洲市场、中国,直营优先;一些总体市场规模偏小的国家,优先加盟,如果没有优质加盟商,但我们想进入这个市场,会选择直营。
晚点:你考虑日韩市场吗?人群相似度也比较高。
李明光:2025 年我们要去东京开店,韩国也打算去,但还没找到好位置。东京有点不一样,我们在各个核心商圈都找过,没找到合适的,比欧美都贵。最后我们选择跟日本永旺合作,开在它位于东京的一个商场,给我们的条件很好,但它不在核心商圈。
我们在中国跟永旺有合作,它对我们的品牌比较了解,也希望引入一些新的有潜力的品牌。我们在泰国的暹罗天地店也是如此,它希望自己相比其他商场能有新的东西,所以引入了我们。
晚点:你提到在东南亚开服装店和国内没有太大区别,但肯定还是有不一样,还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吗?
李明光:好像真没有特别大的问题点,在广州开一家店和在泰国开一家店没有明显区别,我们目前在泰国的店全部直营。最早在泰国开店,因为有业主邀请,我们就来了,那时候还没建立团队。业主是泰国 Central World 旁边的 Paragon,做奢侈品最好的商场,和泰国正大集团合资,股份各占一半,背景和运营能力都比较好。
东南亚能给我们在欧美市场的经验是,开店的选址很重要,店首先要选对;第二是要早早建立一支专门的运营团队,这次我们进入欧美市场,在内部选拔,每个国家找一位负责人,提前做人才招聘培训,调研各个时尚品牌的产品风格,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
晚点:本来(BENLAI)是你做的第二个品牌,为什么它比 UR 更早开始全球化?
李明光:和 UR 不同,本来(BENLAI)是一个慢时尚品牌,我把它视为一次服装革命,用功能面料来重新定义基本款。我们对两个品牌的定位是站在全球,早点去全球市场,可以更早获取全球消费者对品牌的反馈,继而调整产品。
一个时尚集团要实现规模化,只有两条路径,一是多品牌,二是单品牌全球化。时尚时装品类非常个性化,很难有一个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能超过 1% ,很少有一个中国的服装品牌能突破 500 亿元销售额,所以必须全球化,触达更多消费者。
晚点:出海之后,你本人的精力如何分配?
李明光:我是一半感性一半理性的一个人,在公司,我主要抓两个方面,战略和创意。公司的管理以外,我的时间会花在去全球旅行度假、去住好的酒店、吃好的美食、看艺术展歌剧,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工作。
晚点:UR 之前去过英国伦敦,上一次给了你哪些经验?你认为怎么去匹配当地市场喜好,又怎么做差异化?
李明光:2018 年,我们的产品款式放在一众欧美品牌旁边,它很亚洲,甚至很中国,不符合当地消费者的喜好。
今年再去伦敦,我们进行了款式的重新定位。和其他欧美服饰品牌相比,UR 总体偏年轻,欧美市场目前有三大分类,18 - 25 岁的 Youth 系列、25 - 35 岁的 Women 系列和 35 - 45 岁的 Lady 系列,这帮助我们的产品在版型和风格上更精准。Lady 系列在 Zara 的占比较大,30% - 40%;在我们的占比不超过 20%,UR 以 25 - 35 岁的 Women 系列为主,占比有 40% - 50%。
晚点:你说过,相比东南亚去欧美才是真正的出海,这个市场最难的是什么?
李明光:最大的挑战是面对不同年龄段的欧美消费者,如何设计出他们喜欢的风格和款式,我们无法精准拿捏产品的时尚度。
我听说 Zara 在中国组建了一个团队专注做中国人喜欢的款式,但今天还没看到太大的改变,所以变,这是最难的。它来中国面对的挑战和我们去欧洲的挑战是一样的,就看谁把它当成重要战略来做。
我们比 Zara 更重视,因为我们要实现规模增长和长期愿景,更具代表性的就是如何在纽约、伦敦、东京这种全球化的都市立足发展,这才能验证我们能否真正全球化。伦敦的设计中心,就是为了进入欧美市场所设立的,产品的风格、款式、版型等会跟中国、东南亚有非常大的差异。
晚点:你什么时候觉得在伦敦建立一个设计中心,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李明光:作为一个中国品牌,中国的研发团队很难了解当地消费者,一定是那边的设计师、买手更懂当地需求,要真正在欧美市场立足,这是必须要做的。
我们伦敦的团队也会挑选国内的款式,如果觉得放在中国卖的产品也可能适合欧美,就会纳入企划,调整版型;如果觉得无法满足欧洲的款式,就自己研发,中国团队辅助他们。现在欧洲设计中心有 50 多人。设计师、设计经理、买手都由我亲自面试。
晚点:你怎么确定他们适合 UR?
李明光:首先要看他自己的过往作品,然后要交作业,他觉得 UR 在欧美市场的产品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买手基本都是欧洲的,设计师有欧洲的也有中国的,我们的设计师主要服务买手,源头一定是欧洲的。
我有一票否决权。服装每一个款都有不确定性,职业经理人很多时候不敢做决定,于是款式就越来越平庸,只有创始人才能够做冒险的决定。
晚点:欧美市场的负责人,他们的权限包括选款吗?
李明光:比如泰国,他们可以自己挑一些符合当地的款式。未来我们会重新设置岗位,产品经理专门看某个国家哪些款合适,偏感性,可以理解为国家买手;商品经理更偏数字一点,买多少件,要多少个款。
产品经理和商品经理是 Partner(合作伙伴),谁都离不开谁,例如商品经理决定这家店铺要做 1000 万销售额,所以必须要买到 1200 万的货品,这里面买什么款呢?由产品经理来决定。
晚点:除了款式设计,欧美市场的物流、库存等难点怎么解决?
李明光:我们未来会慢慢建立靠近目标市场的供应链,但不太会直接建厂,更多是跟当地供应商合作,国内也是一样。如果国家销售有库存,就利用当地的渠道去消化。
扫码加入知识星球,学习跨境出海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