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编剧帮
创建于2013年4月,目前超过15万编剧、导演、制片人、公司总裁为主的影视专业人士订阅,是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编剧及剧本资源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银幕穿越者  ·  雷佳音赵丽颖获飞天奖优秀男女演员奖 ·  19 小时前  
张小北  ·  //@宋方金:功德无量//@贺奕:谢谢费心整 ... ·  5 天前  
独立鱼电影  ·  消失17年的内娱天仙,突然又翻红了 ·  1 周前  
张小北  ·  //@daboboye://@一领淡鹅黄:不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编剧帮

盘点了过去四十年的票房纪录,《战狼2》胜在哪里?

编剧帮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8-11 21:20

正文

 点击↑蓝字即可订阅

源 |  虹膜(IrisMagazine)  文丨LOOK

截止今天,《战狼2》的票房已经达到了38亿人民币,打破周星驰《美人鱼》创下的纪录。


票房软件预估,此片的票房期待值超过50亿人民币。这个数字放在美国市场,大概可以追平或超越《阿凡达》(7.6亿美元),仅次于《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9.3亿美元)。


《战狼2》(2017)


还记得2015年暑期档,《捉妖记》创下24亿票房时已令人瞠目结舌,没想到两年后这个数字就可以翻倍了。但如果我们把时间拨回三十多年前,50亿票房所代表的一亿多人次的观看量,并非多么令人难以置信的天文数字。


时代在变化,观众在变化,电影这种娱乐形式的社会地位也在变化,下面我想来盘点一番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创下过票房纪录的这些大片,因为数字的背后隐含在很多富有意味的信息,远远超出了一部电影的意义。


《捉妖记》(2015)


改革开放之后第一部在中国引发核爆级观看热潮的电影,是高仓健主演的《追捕》。


由于可靠的资料稀缺,我无法查到《追捕》在中国公映后具体的票房数字。根据《南方周末》的报道,「日本NHK放送文化研究所于1999年10月在中国进行的调查,有80.2%的调查对象看过《追捕》。」


因此,在1978年的年末,当时看过《追捕》的中国人,无论老幼,应该有数亿之多。


《追捕》(1976)


《追捕》引发山呼海啸般的轰动效应,在那个年代可以理解。毕竟这是文革结束后第一部在中国公映的外国电影,还是中国市场极度稀缺、带有强烈娱乐效应的警匪动作片,久旱逢甘露之后的爆发力量自然撼天动地。


但是《追捕》之所以会让当时的国人犹如打了鸡血一般冲进影院反复观看,还有一个很特别的社会原因。影片说的是一个蒙冤昭雪的故事,这强烈地呼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气氛,那正是一个冤假错案亟待平反的年代。《追捕》阴差阳错地击中了国人灵魂深处的敏感点。


《追捕》(1976)


也是从七十年代末开始,中国人恢复了正常的娱乐、文化生活。但也是由于特殊的时代原因,相比同时代的西方世界,那个年代中国人的娱乐方式依然比较单一,于是将娱乐、文化、审美、社交、意识形态教化功能集于一身的电影,成为了全民族最重要甚至唯一的精神工具(有点类似于1930、40年代的美国观众)。


整个八十年代,每年中国影院的观影人次都要突破上百亿,最著名的大众电影刊物《大众电影》甚至创下单期960万册的纪录(不开玩笑的说,这很有可能是电影杂志发行量的世界纪录)。


《追捕》(1976)


根据中国官方杂志《中国电影市场》2013年第5期范丽珍所写的《亿元导演俱乐部频添新成员》一文透露,1982年在中国公映的《少林寺》创造了5亿人次的观看数量、1.4亿人民币的票房。


5亿人次放在今天意味着多少票房?即便以一张票6美元的算法,也打破了《阿凡达》全球27.87亿美元的世界纪录。


整个八十年代,引发上亿观众走入影院的电影比比皆是,且类型多样,有《少林寺》《神秘的大佛》《木棉袈裟》这样的娱乐动作片,有爱情片《庐山恋》,有戏曲片《白蛇传》。


《少林寺》(1982)


更令人瞩目的是,作为国民导演的谢晋,从《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到《芙蓉镇》,他所执导的这些严肃的历史反思电影都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关注,后两者的观影人次都上亿。


这波全民观影大潮的最后一次爆发,可能让今天的观众回忆起来有些意外又有点亲切,那就是1990年9月在大陆公映的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


《妈妈再爱我一次》(1988)


这部家庭亲子伦理片,充满典型的台式伤感,简单粗暴地贩卖母爱本能,让压抑又无从爆发的国人泪腺彻底崩塌,影院泪流成海。据说,《妈妈再爱我一次》的观影人次超过两亿。


1990年代中国电影建立了更加正规的市场化机制,相对准确的票房统计也是从这时开始的,但人们却开始告别电影院。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经济热潮的兴起、影院设施的老旧等诸多原因让电影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渐渐消失。


因为好莱坞进口分账大片的引进,整个90年代票房名列前茅的电影自然都是好莱坞大片,最具有现象级里程碑意义的是3.6亿人民币的《泰坦尼克号》,这个纪录直到十一年后才被《变形金刚2》打破。


《泰坦尼克号》(1997)


不过《泰坦尼克号》的观影人次不过是1800万,放到八十年代简直不值一提。九十年代的进口分账大片主要以令人瞠目结舌的视觉奇观震撼观众,《泰坦尼克号》是罕见的引发了巨大情感共鸣的例外。


在整个九十年代,《焦裕禄》《周恩来》《鸦片战争》《孔繁森》等主旋律影片也创造过不俗的票房。丁荫楠执导的《周恩来》票房达2.7亿,当然它们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了当时还非常有力的组织动员观影机制。


《周恩来》(1992)


整个九十年代的华语电影,真正有票房扛鼎功能的其实是成龙的贺岁档动作片,其中《简单任务》的票房达到1.1亿,可以和好莱坞大片一较高低。相比之下,大陆电影人在这十年似乎对拍摄商业娱乐片完全失去了兴趣。


《警察故事4:简单任务》(1996)


不过国产片并非没有票房佳绩,以大丰收的1995年为例,年度票房十大包括《阳光灿烂的日子》(5000万)、《红樱桃》(4000万)、《红粉》(4000万),但它们肯定不是所谓的「娱乐片」。


姜文、叶大鹰、李少红都选择从离经叛道的角度,探寻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段,引发观众共鸣。


《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


1997年年末,屡拍屡禁的冯小刚改旗换帜,凭借《甲方乙方》崭露头角,一度成为了中国大陆唯一有持续票房号召力的商业片导演。


不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这些卖座片的票房一般稳定在3000-4000万的级别,只能算「中等意思」吧。按照当时媒体的说法,这是因为冯小刚电影「京味」过浓,没法跨过长江南下。


《甲方乙方》(1997)


中国电影真正再次迎来现象级观影热潮,将电影票房推到一个新标杆的电影,还是2002年年末公映的《英雄》。


2.5亿的天文数字让电影投资商意识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以拆除老影院、在大型百货商场中建设多厅影院为核心目标的中国院线建设由此开始加速。


《英雄》的商业运作在很多层面开了市场先河,但它却完全不含好莱坞式爆米花大片的味道,影片的叙事、美学、意识形态,均有很复杂暧昧的含义。


《英雄》(2002)


对中国观众来说,之所以愿意入场观看,宣传、全明星阵容、视觉奇观是最重要的卖点。《英雄》开启了中国影院建设的大潮,也开启了中国式大片的热潮。


陈凯歌、冯小刚、徐克、唐季礼、陈可辛等陆港大牌导演都加入了这个阵营。不过包括张艺谋自己在内,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导演执导的大片的票房都没有实质性的飞越突破,都维持在三亿左右的量级。


一直要到2010年,当年的商业片第一大导冯小刚才终于拍出了真正现象级的票房大片《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2010)


《唐山大地震》的票房达到了6.7亿,并且与之前主要依靠明星与动作奇观支撑卖点的大片不同,《唐山大地震》虽然有着灾难片的奇观外壳,但主要是以两难的伦理纠葛内核成功催爆了中国人的泪腺。


年末的《让子弹飞》更是一部以突破常规方式收获现象级票房的电影。当代中国影坛最具个性的演员、导演姜文,以令人不寒而栗的方式在大银幕上构筑意识形态图腾,深入解剖他所理解的中国人的国民性,重新书写了一次中国革命史。


《让子弹飞》当年公映之后在媒体上引发了空前的讨论热潮,毕竟那是一个「公知」在媒体上还有相当大话语权的年代。


《让子弹飞》(2010)


这之后,因为影院建设升级的速度愈发加快,电影刷新票房纪录的速度也开始加快。仅仅是两年之后,演员徐峥的导演处女作《泰囧》,就创造了12亿的票房。


相比之前破纪录的《英雄》《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等影片,《泰囧》是一部非常纯粹的类型片,一部结合了公路喜剧、搭档片的纯娱乐电影。


已经进入高速消费时代的中国观众,在圣诞之类的贺岁档期,需要的更是宣泄式的狂欢感。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中国影院的建设已经开始深入到三四五线城市,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已经不能完全主宰电影票房的收成了。


《泰囧》(2012)


2015年的夏天,《捉妖记》把票房纪录的数字推到了24亿,次年春节,周星驰的《美人鱼》更上一层楼,数字提升至33亿。《捉妖记》和《美人鱼》接力式的票房爆棚多多少少反应出一定的趋势。


这两部香港电影人拍摄的电影,都充满了过时的无厘头喜剧方式,都适合举家老幼集体观看。一定程度上,是假日档期集中消费的投射,并且更符合四五线城市观众的口味,是中国影院硬件建设获得肯定的重要象征。


《美人鱼》(2016)


今天《战狼2》的票房爆款,马后炮而论,它很强有力地结合了爱国激情与阳刚动作,同时参考了好莱坞电影的叙事节奏与角色塑造方法,虽然被归为主旋律电影,但它和传统的中国爱国主义主旋律电影在手法和风格上缺少可比性,更好参照的是那些推销美国价值的好莱坞大片。


人们把《战狼》和史泰龙的《第一滴血》系列相比,动作场面的风格调度的确很像,但在价值观上,冷战时期的《第一滴血》却有很大不同,两者的人物塑造取向也有很大差别。《战狼》更接近的其实是伊斯特伍德的《美国狙击手》。


《第一滴血》(1982)


《美国狙击手》饱含了伊斯特伍德感时伤怀的家国深情,这是一部意识形态宣传意味浓厚的电影。影片试图重新召回在伊斯特伍德看来失落殆尽的美国梦和西部精神,以至于发展到最后变成了直白的征兵宣言。而正是这股精神刺激到了很多美国人的神经,创下了3.5亿美元的超高票房。


《美国狙击手》(2014)


任何一部电影,如果受众过亿成为了全民话题,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部电影了。《战狼2》固然是对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极限容量的一次深度蠡测,同时也是整个国民心态的准确反映。


从《追捕》到《战狼2》,中国的变化真大。


E / N / D


首届编剧嘉年华

9月23日开幕,合作请加微信gangqinshi01

(或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请备注“编剧嘉年华”及合作形式)

公司、项目合作 ◇ gangqinshi01

项目、影视宣传合作  rene0602

影视公司合作 ◇ zqy24680

编剧合作  ◇ dongmeijuan3274

回复“我要加入分会”加入编剧帮全球分会

投稿  [email protected]


已同步入驻以下平台

今日头条 | 搜狐自媒体 | 一点资讯

界面 | 企鹅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