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瞭望智库
2015年底,新华社获批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首批10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之一。瞭望作为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与先期成立的瞭望智库一体化运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底线思维  ·  首款国产“鱼鹰”,能军民两用吗? ·  4 天前  
侠客岛  ·  石破茂当选日本第103任首相 ·  6 天前  
政事儿  ·  “90后”唐少云,拟任新职 ·  1 周前  
半月谈  ·  下月起,机票不用打印报销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瞭望智库

人民日报:有领导高高在上,“亲自”做点分内事便觉劳苦功高

瞭望智库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3-13 06:05

正文


物以稀为贵,正因为有些领导干部平时“亲自”得太少了,偶尔“亲自”一下似乎就有了说头。但很多时候,这种“亲自”本身没有让人感念的价值,实质是一种恭维。


文 | 赵兵

本文摘编自《人民日报》,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前些日子,在地方采访完某基层领导干部,与其一同乘坐电梯时,站在电梯按钮旁的领导顺手按了楼层,这时,陪同的工作人员脱口而出:“哎呀,让领导您亲自按电梯了。”这位领导回应:“按个电梯,还什么亲自?”


确实,顺手按电梯而已,何来亲自一说呢?好在这位领导干部也听出了“亲自”一词的突兀。


然而,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却对此不那么“敏感”,很受用这“亲自”。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洗礼,再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淬炼,领导干部的作风得到进一步转变,但改得彻底与否,从“亲自”一词的使用上,或可窥斑见豹。


现在,不少领导干部仍时常将“亲自”挂在嘴边:“亲自下去调研”“亲自与干部谈心”……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甚至还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述:“某领导以普通党员身份亲自参与所在党支部活动”。


“亲自”一词本身,其实并无太多情感色彩,但用来修饰领导干部某些言行时,便让人觉得不那么妥当。究其原因,这种反差乃是群众的期许与干部的作为之间的差距所致。


如交党费、参与支部活动等,本是一名党员的基本义务,作为领导干部更应主动带头,但有的领导干部将此视为无关紧要的小事,偶尔为之,便成了“亲自”。


还有的领导干部觉得自己权力在握,高高在上,对下属和群众常常是一派“官老爷”架势,做点分内之事,便觉劳苦功高,“亲自”也就成了突出其“贡献”的习惯性修饰。


但是,作为领导干部,不要忘了,党和人民赋予领导干部权力,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党的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好这份权力是群众的期许所向,更是领导干部的责任所在,本末不可倒置。



倒是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习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论贡献,他们劳苦功高,但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延安时期,两则故事令人回味:一天,几名党员在大路上散步聊天,发现前面有人低着头拾粪,他们没在意,继续高谈阔论,走近一看,不是别人,正是朱德司令,他低着头拾粪,之后又把粪撒到菜园子里去;同样,有人在一天傍晚看到林伯渠裤脚高高地挽起,戴着一顶破草帽,背着一捆马草,沿着延河岸边往回走,原来,林伯渠刚刚下地干完活,背着一捆马草正往回走。


在这些革命前辈心里,不会有“亲自”二字。推而广之,也正是不搞特殊化,与群众水乳交融,骨肉相连,我们党才能从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带领人民夺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特别是,在革命即将成功之时,针对党内滋生以功臣自居的骄傲情绪,毛泽东向全党发出警告,提出了两个“务必”,并定下“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等六条规定。


正是源于类似的清醒认识和优良作风,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保有先进性,带领群众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境界。


今天,形势越发展、情况越复杂,领导干部更需戒骄戒躁,时时处处以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多一些勤恳踏实,少一些居功自傲,尽到分内之责,作出应有贡献,守住为官底线。


同样,领导干部的身边人,不妨少一些类似“亲自”的恭维,多一分真挚的提醒,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证明自己,也避免让领导干部在甜言蜜语中迷失自我。




附文:


再说“亲自”




文 | 袁浩


时下,在报刊、电视和各种各样的大会小会上,我们经常看到、听到领导“亲自挂帅”“亲自到会”“亲自讲话”“亲自调研”“亲自深入第一线”“亲自检查工作”“亲自宣讲文件”等提法。


不是说“亲自”一词不可用,但很多情况,它确实有泛滥之嫌。面对一些原本不用领导“亲自”的场合或事情,领导“亲自”了一下,以示事关重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强调领导“亲自到场”“亲自过问”,大家同样会感到这一行为本身的特殊意味和分量。而更多的时候,领导亲力亲为本身就是分内之责,如果对此也大加渲染,甚至但凡领导的行为,都要冠以“亲自”,这就让群众反感了。


“亲自”之所以泛滥,与文风不正有很大关联。在一些地方,有的干部无论写讲话、文件,还是主持会议、作报告,都习惯在前面加上一堆客套话,把沾边的领导和单位都挂上,一个讲话、一篇文章、一件小事里硬塞进一本花名册。


如此“面面俱到”的文章和会议,即使后面有实质性内容,也已让人们失去认真看与听的兴致。上下级关系,如果到了恭维、巴结之风盛行的地步,也就必然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从根本上说,“亲自”的泛滥,在于作风的不实。现在,有的干部习惯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材料、发指示,存在“三多三少”现象。浮在上面的多,“沉”下去的少;跟着喊口号的多,具体抓落实的少;务虚的多,务实的少。


物以稀为贵,正因为“亲自”的太少了,偶尔“亲自”一下似乎就有了说头。这种不深入实际、不深入群众、不深入基层,而凭主观发号施令的官僚主义作风,使得很多该“亲自”的事情没有“亲自”,该掌握的真实情况没有掌握,该完成的任务没有真正完成,误了发展大计,误了群众福祉。


领导干部并不高人一等,在很多时候,“亲自”本身没有让人感念的价值。作为领导干部,很多事情必须自己亲自干,这种“亲自”不应当视作一种荣耀。


面对“亲自”的泛滥,让作为一个词的“亲自”二字在各种文本中消失,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也许并不难。但是,让作为一种行为的“亲自”真正变成一种常态,却并非易事,而这恰恰是领导干部最应该做的。


学术合作联系人:周邦民(微信号:i87062760),添加时请注明:姓名+职称+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