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华大基因成立时,创始人汪建写下:
上联:华夏生骄子,共奠科学千秋基业;
下联:大国有精英,同解生命万世因缘;
横批:任重道远。
华大基因的名字也因此而来。
英文简称BGI则是“Beijing Genomics institution”的首字母缩写,意为“北京基因组学研究所”。
2001年,中国科学家成功破译人类 3 号染色体部分遗传密码的事迹,被刻
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并永载人类史册。
此后数年,华大基因持续发力,在水稻基因组计划、家蚕基因组计划、家鸡基因组计划等诸多科研项目中屡立战功,不断填补国内基因组学研究的空白,向世界展示中国科研力量。
从科研服务起步,为全球顶尖科研机构提供高精度基因测序数据,助力前沿科学研究;到科技服务拓展,与医药企业、育种公司深度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再到医学服务深耕,聚焦生育健康、肿瘤防控等领域,为民众健康保驾护航。
华大基因一路高歌猛进,2010年凭借从Illumina购入的128台高通量测序仪,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机构,业务触角伸向世界各地,在全球基因科技领域崭露头角。
NIPT让二代测序第一次大规模的应用于临床,拉开了基因检测与临床服务深度融合的帷幕。
早在2014 年,其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试剂盒便获批上市,成为国内基因测序诊断领域的开创性成果。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更是王牌业务,截至2022年,样本量已突破千万例。
肿瘤防控领域,华大基因同样不遗余力。他们自主研发的多款肿瘤基因检测产品,如华雪安 TM 白血病基因检测(DNA+RNA)、百元级无创肝癌基因检测产品华甘宁等,涵盖白血病、肝癌等多种高发癌症类型。这些产品利用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能在癌症早期精准发现基因突变信号,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显著提升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
感染防控方面,华大基因的 PMseq 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堪称 “火眼金睛”。面对各类疑难、危重感染病症,尤其是不明原因发热、血流感染等棘手状况,该技术能一次性对海量微生物基因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快速、精准锁定病原体,大幅缩短确诊时间,及时挽救患者生命。
新冠疫情中华大基因反应迅速,尽显科研实力与担当。2020 年初,率先成功研制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第一时间通过国家药监局应急审批,成为抗疫战场上的有力 “武器”。
与此同时,“火眼实验室” 横空出世,从国内武汉、北京、深圳等城市的迅速布局,到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星夜驰援,“火眼实验室” 如同一座座希望灯塔,大幅提升全球新冠病毒检测能力,为全球抗疫立下汗马功劳,展现出中国科技企业的硬核力量与大国担当。
华大基因的领航之志,首当其冲体现在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与果敢投入,这是其立足基因科技潮头的根基。
自主研发基因测序仪,堪称华大基因突破国际技术封锁、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一役。
从 2012 年起,科研人员潜心钻研,从基础理论探索到核心部件研发,再到整机系统集成,攻克无数技术难题。终于,首款自研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在 2015 年惊艳亮相,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坚冰。
此后,研发脚步未曾停歇,不断迭代升级,今年 9 月发布的纳米孔测序仪 CycloneSEQ-WT02(“梧桐”)和 CycloneSEQ-WY01(“五岳”)更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实现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华丽转身,让中国基因测序技术在全球挺直脊梁。
作为行业领军者,华大基因的担当不止于技术创新,更体现在对整个基因产业生态的精心培育与无私赋能。
人才培养方面,堪称基因科技领域的 “黄埔军校”,多年来汇聚大批顶尖科研人才,为他们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与前沿科研平台。
这些人才在华大基因历练成长,带着先进技术与创新理念,或自主创业开疆拓土,或流入行业其他企业发光发热,为基因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如今业内众多知名企业创始人、核心技术骨干皆出自华大门下。
随着新冠疫情阴霾渐散,全球防疫政策转向,核酸检测需求如退潮般锐减,曾为营收支柱的新冠检测业务风光不再,业绩大幅滑坡。
2023年,营收约43.5亿元,同比骤降38.33%;归母净利润约9290.04万元,同比暴跌88.43%,“寒意” 尽显。
2024年前三季度更是陷入亏损泥潭。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基因测序领域从蓝海加速变红海,国内外同行竞品频出,技术迭代加速,价格战硝烟弥漫。生育健康、肿瘤防控等细分赛道面对新兴势力与老牌劲旅双面夹击,市场份额与利润空间备受挤压。
地缘政治风云变幻,更添变数。美国《生物安全法案》像一把时刻悬在头顶的利剑,国际贸易合作受限,海外拓展之路荆棘丛生,国际化战略蒙尘。
内忧外患之下,股价随之震荡。从2020年高位跌落超八成,市值蒸发超800 亿,资本市场的 “脸色” 愈发冷峻,投资者信心受挫,质疑声浪此起彼伏。
华大基因也反思了在战略执行的不足之处,并进行相应的调整。虽然第三季度的业绩面临压力,但这并未影响公司对前瞻性布局的信心,依然坚持在核心领域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以确保公司的技术领先地位。
在生育健康管理领域,公司的新生儿遗传病基因筛查、遗传病基因检测等业务实现了超过30%的同比增长。
同时,公司也加大了对6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慢性病防控业务的研发投入,特别是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公司参与了国家“十四五”重大专项,推出了一系列筛查和诊断产品。
在人工智能领域,公司成立了AI专项小组,并发布生成式生物智能范式GBI ALL(Generative Bio-Intelligent),这是一个针对遗传病诊断的智能化解读工具。公司的大模型已经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可,公司将进一步加速模型训练,以全面应用于公司的业务领域,提升公司的技术壁垒。此外,公司也将坚持海外业务拓展的战略,特别是在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等地区,以应对国际贸易竞争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