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电影《I,Robot》描绘出2035年芝加哥,人类和机器人共处的场景:清早被快递员的敲门声叫醒,然后从一个机器人手中接过快件;上班穿过市中心广场,人流中,偶尔不小心与你擦肩而过并且撞疼你肩膀的,也是个机器人,他一边说sorry,一边弯腰帮你捡起掉落的公文包;人类报案说机器人偷走了他的干洗衣服,警察在路上追逐一个拿着包狂奔的机器人……
十多年后,这些场景似乎还很遥远。但在金融行业,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AI)、云计算等科技的一大批现实应用,均已纷纷落地投入使用,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一时间,有关“人工智能可能让银行职员和分析师们失业”、“华尔街将失守”等忧虑也随之而来。
在传统金融业抢滩金融科技(Fintech)浪潮的同时,后者真能给世界带来颠覆性变革吗?华尔街会不会像传说中那样“沦陷”?金融科技未来趋势将是怎样的?众多机构及业内人士表示,颠覆或许尚早,但未来的无限可能值得期许。
银行抢滩Fintech
“如果金融科技未来会产生颠覆性的效果,我们希望成为其中的参与者,而不是被颠覆者。”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分析师陈彦甫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全球各大银行都希望在这波洪流中成为抢滩登陆者,摩根大通和高盛早就宣称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
据外媒报道,摩根大通于去年7月投入使用的一款金融合同解析软件COIN,通过机器学习和加密云网络技术,负责处理智能合约以及解析商业贷款协议,在几秒内就能将原先律师和贷款人员每年需要36万小时做完的工作完成,在大大降低错误率的同时保证全年无休。
云处理器Gaia也在去年投入使用,这是摩根大通技术人员参观完苹果和Facebook等科技公司之后自主研发的,其强大的机器学习及大数据运算能力已经提高了2万多名工作人员的效率并节约成本。另一个程序X-Connect则在今年1月投入使用,主要用来检索电子邮件,帮助员工找到与潜在客户关系最密切的同事,然后帮忙介绍认识。
摩根大通还表示,近期将投入96亿美元并聘用专业技术团队专攻大数据、机器人和云基础设施。而摩根大通在区块链方面的投入更是巨大,其与英特尔、微软等企业组成区块链联盟;去年还与区块链创业公司DigitalAssetHoldings共同启动一个测试项目,该公司去年获得来自华尔街的5000万美元投资。
高盛联合Google入股的大数据智能分析处理引擎Kensho也有着强大的杀伤力,其所构建的投资模型引入了一些对外部事件的主题量化,例如“田纳西的飓风会影响哪只股票”、“iPhone6发布后哪些股票会涨”,从而提供了新的数据维度并从新的角度定义量化交易。该引擎可以通过扫描药物审批、经济报告、货币政策变更、政治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地球上几乎所有金融资产的影响等近10万余份资料,立刻为上述问题找到答案。
高盛CEO劳尔德·贝兰克梵(LloydBlankfein)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其实我们是一家科技公司。实际上,高盛雇用的36000名员工中,9000名是程序员和技术工程师。高盛全球技术联席主管PaulWalker曾表示:“我们始终在与创业公司和科技公司竞争人才。”除了纽约总部外,高盛还有大量工程师分布在美国盐湖城以及其他15个国家。
瑞银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将创新和数码化作为战略重点,目前,瑞银财富管理(亚太区)已经启动了包括瑞银顾问亚洲(UBSAdvice)、瑞银数位公事包(DigitalBriefcase)、瑞银领航者(UBSNavigator)等多个项目。另外,在去年推出的“瑞银财富管理”手机应用中,瑞银也尝试了智能投资理财顾问模式(robo-advisory)。陈彦甫称,瑞银目前在新加坡、瑞士苏黎世、英国伦敦都设立科研实验室进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研发工作,同时也会投资一些初创的科技公司。
渣打中国个人金融部董事总经理朱亚明对第一财经表示,渣打去年宣布投资2.5亿美元用于财富管理领域的数字化建设。渣打银行近期在中国国内推出了视频银行服务,能够通过远程客户顾问的协助,为客户提供账户服务、无担保贷款、信用卡等产品的咨询和查询服务。同时还推出了移动投资平台、指纹登录等服务,提升客户的服务体验及资讯和交易的便利及安全。
除此之外,据报道,加拿大丰业银行在本月初宣布已开设一个新的用于提升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的金融科技空间。印尼银行中亚银行在今年初向金融科技初创公司投资了近1500万美元。去年12月,英格兰银行还招募了金融技术公司来帮助该行应对针对金融机构的网络攻击。
金融从业人员要“失业”?
金融科技席卷华尔街,已经造成了数量惊人的“失业”情况。据外媒报道,截至去年9月,高盛已裁员超400人,主要是证券部门的交易员及销售人员。在2000年顶峰时,高盛纽约总部的现金股票交易柜台有600名交易员,而现如今只剩下2名“留守空房”。
花旗银行的一份统计报告也显示,个人金融银行试图借自动化节省人力,预计在2015至2025年之间减少30%的员工,其中,美国和欧洲的银行会裁掉约180万名全职员工,比金融海啸时期失业的人数还要多10倍以上。
事实果真如此吗?“我认为长期是有可能的,”陈彦甫表示,“尤其是单纯处理信息的工作,靠人力去分析解读需要花很长时间和精力,但依靠人工智能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降低出错率。因此,我认为长期来看,单纯的、重复性的、基础性的工作会被取代。”
此前,天云大数据给路透做了一个小引擎,就是对策略师的一个替代。使用NLP文本分类器处理数十万份上市公司公告,增发、重组、可转债等一级市场资金波动的公告都被自动高效分拣出来,金融分析师从原先繁重的人工阅读中得以解放,从事更高阶的智力工作。
万向集团通联数据智能投研总监向伟则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像律师、分析师等日常工作中存在很多重复且可复制工作的职业,会比较容易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替代。不过,身处传统行业中的工作者,如果有能力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自己在这类工作中的效率,那么反而是可以获得先发优势的。
也有观点认为,虽然从长期来看,基础性、重复性的工作会面临威胁,但就短期而言,并不存在大量失业的恐慌。
“我们暂时不需要太担忧被机器人抢去饭碗,在短期内更应该考虑那些比较切实的问题,比如人类如何借助AI来提升技术、优化工作效率,或者通过人机交互,在逐步提升机器智能的同时,反过来也提升人类的逻辑思维能力。”向伟表示。
朱亚明还称,“我觉得分析师们不会失业,他们只是需要新的知识结构去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他认为,人是感性的动物,通过真正的深入交流及充分的沟通才可以了解和明白客户的真实需求和风险偏好。而这种完全跟人、环境、心情、经验以及交流双方的契合度相关的非常人性的东西,是机器所无法替代的。
自从AlphaGo战胜了围棋大师李世石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人工智能产生过于高估的看法。在朱亚明看来,围棋的胜负有一定的规则和明确的标准,但是财富管理的“胜负”标准往往是多样化的,同样一套系统不会适用于所有的客户,也不可能让所有使用者稳赚不赔。
“金融科技对人的替代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不断替代人类的某些低阶工作,从而构建上层高阶的知识体系。”天云大数据CEO雷涛对记者表示。
颠覆尚早,但未来拥有无限可能
将金融科技目前的发展定义在“早期”,这是业内的共识。
纳斯达克日前发布白皮书,提出2017年影响市场基建供货商的七项顶尖科技趋势。分别是数据分析、现场程序化逻辑门数组(FPGA)、移动通信技术、元计算、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网络安全。其中,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无疑是最炙手可热的宠儿。
在瑞银看来,人工智能行业具有稳健的增长前景,保守预计该行业营收将由2015年的50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125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0%。
雷涛向记者具体描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他表示,所谓的“早期”,是指点状的应用正在一个个孵化,应用者还不多,应用领域还在探索期。从BI(商务智能)往AI的升级以及经验规则被大量的数据驱动所取代,这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我们在数据的到达、延展和服务能力上已经进入到一个阶段,当在决策、判断、定价、风险等方面的问题都得到解决后,人工智能便会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在普惠金融时代,科技更多是在做支撑,协助买卖金融产品如移动支付等一些应用。而借助于AI开始出现一个新的趋势,叫作自主金融服务,金融产品本身将发生变化,开始把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资料参与产品生产。”雷涛称。以前,高净值的私人银行用户才能享受某些服务,现在2万美元这个档次的用户也可以选择个性化的服务需求,通过AI技术,根据流动性需求和风险承受偏好自主选择配置多少货币基金、股票或者债券。
再比如区块链技术,圈内普遍观点是目前正处在概念验证(POC)阶段。万云首席产品官程羽表示,“目前区块链产品很多都只处在POC阶段,包括金融行业也都试图突破POC,2017年区块链将穿过POC到达落地的阶段,通过落地让大家真正理解区块链是什么之后,创新会井喷。”
“在新科技革命的历史交叉口,新兴科技全面改变金融行业已是大势所趋。”向伟表示,前两年,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还作为前沿话题被探讨,但今年以来,在不同领域已相继出现初步落地的产品。
BCG在此前发布的《全球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报告中提到,过去,金融科技公司帮助银行优化服务,抗衡竞争对手;现在金融科技公司在金融服务领域中更加积极,亲自上阵,推动金融服务领域的颠覆式创新与重塑。
目前,全球金融科技领域可分为八大主题,支付、保险、规划、借贷/众筹、区块链、交易&投资、数据&分析以及安全。主要目标为零售、大型公司与中小型企业市场,但财富和资产管理与资本市场也开始受到影响。全球科技金融公司总计已达8000余家,融资总额约839亿美元。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
------------------
关于我们:
“金融法视界”(FinancialLaw View)公共账号旨在传播和分享金融及资本市场原创或深度的文章、视点及热点资讯,为金融和资本业界人士提供信息交流平台。
1.01365=37.8;跬步千里,每天进步0.01,一年可进步37.8
0.99365=0.03;不进则退,每天退步0.01,一年则退至0.03
“金融法视界”伴您每天进步1点点!
关注我们:
1、查找“金融法视界”或“flview”
2、扫描二维码
分享: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个人就有两个以上的思想”。知识分享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至朋友圈;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到朋友圈。同时我们热切希望聆听您的见解,热切欢迎您的投稿,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创始人兼总编陈贵 微信账号:adamchen2
免责声明:
《金融法视界》所载信息仅供一般参考,并非适用于某具体案件或情形。虽然本平台已致力于提供准确和及时的资料和信息,但本平台不能保证其准确性,亦不对其中任何观点、内容或版式给阁下造成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