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都是“机不离手”
随着这两年微短剧火出圈
不少老年人
都进入观看大军行列
有的更是在刷剧的同时
一掷千金…
有的消费总额高达上万元
近日,安徽的赵女士(化姓)无意中发现自己60岁的老母亲今年6月份的微信支付账单高达近7千元。付款记录显示,单次支付金额为数十元,支付间隔约十几分钟,收款方大都为“XX视频”、“XX剧场”、“XX网络”等。沟通后赵女士得知,母亲是在充值看短剧。根据赵女士出示的支付记录截图,今年6月,母亲通过微信支付花费了6992.7元。6月27日凌晨1点25分,她向“XX热门视频”支付了49.9元,随后每隔约10分钟就支付一次;
凌晨2点半,她最后一次向“XX热门视频”支付;
凌晨3点过,她又两次向“XX科技”分别支付39.9元;
早晨9点半,她又开始充值,向“XX剧场”支付了49.9元。
这一天母亲总共为追短剧花费548.8元。
▲杜女士6月的部分支付记录。受访者供图
多名网友跟帖表示
他们的父母对微短剧上瘾
并为之投入高消费
记者了解到
一些让人“上头”的付费短剧
往往都在剧情关键处戛然而止
需要付费才能解锁下一集
有的则需要付费才能免广告
急切地想知道后续剧情的观众
往往都会付费解锁
单集费用往往仅需几分钱
但充值时需购买价值几十元的套餐
积少成多,成了一笔“巨款”
记者点击解锁图标后,手机页面跳转到充值界面,可以选择花费“12钻”解锁一集,或购买“44钻”“561钻”等价位的套餐,一次性买得越多,每集越优惠,人民币2元可兑换“12钻”。
“在某些影视平台上充一年的会员也只要两百多元。一个短剧花费这么多,太不合理了。”赵女士告诉记者,她和母亲交流后,母亲得知原来还有免费或更优惠的渠道看剧,告诉女儿自己再也不会看付费短剧了,以后只看免费的剧。
无独有偶
江苏的王女士(化姓)
也有着类似的经历
她61岁的父亲王先生
也为追短剧花了不少钱
王女士说,2023年底,其父亲发现账户里多了一大笔支出,而且“不知道花到哪里去了”。王女士看了父亲的手机,发现他的大笔支出是给短剧充了值。父亲向她解释,一开始只需要充1分钱,后来不知为何竟花了那么多钱。王女士向平台投诉想追回费用,只退回了几十元。
有律师认为
老年人属于特殊群体
在网络付费方面
理应受到法律特殊保护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律师赵良善认为,若收费的形式为自动扣费,应当有单独的提示,而且一定要醒目,否则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6条规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格式条款的,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项和风险警示、售后服务、民事责任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
老人可基于以上两点理由要求平台退费。
律师提醒,消费者在点击提示窗口时也要审慎,熟稔合同内容,对存疑的条款要按下暂停键,切不可盲目地点击选项。
短短几年时间里
微短剧行业呈现井喷式发展
“剧本、演员、导演、摄影与制作、投流,每一环都在‘赌’。”短剧从业者李三平表示无奈,短剧行业每一个链条的成本都在上涨,整体成本较之2023年已攀升50%。
“24小时充值破千万”“50万成本流水过亿”……市场每一天都在流淌出某人凭借短剧而一夜暴富的神话,但“十片九亏”仍是这个行业需要正视的现实选项。好剧本、好演员、好导演的身价飙升,投流的预算水涨船高,短剧投资的成本日益攀升。
“演员薪酬是不可控的。”骑士短剧的符栋栋介绍,爆款演员的日薪高达一万多元,而普通演员则在三四千元左右。
业内人士透露,男频剧“顶流”演员片酬在6千~8千元/天,女频剧的“扛剧”主角则在1万~1.2万元/天。一部现代剧的拍摄周期大约在7~10天,演员的预算已经被成倍拉高。
据业内人士介绍,一部短剧从生产到上线,成本包括剧本成本、制作成本和投流发行成本。
在国内平台投放的短剧
投流成本几乎是
剧本和制作成本总和的十倍
在国外,则是5倍左右
知情人士爆料,国内投流成本如此夸张的原因是媒体方的规则,整体的投入产出比不高,毛利润仅仅只有10%,50万成本的剧,往往投放规模需要达到500万,投流成本占80%~85%,且产出比还可以的情况下,才能回本,如果超出,才能盈利。
例如,今年大火的头部爽剧《无双》和《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投流成本早已破亿。
仅某平台大盘短剧投放广告消耗的费用日均便可达6000万。据《2024微短剧买量投流数据报告》,今年微短剧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500亿元,其中投流规模预计达到约420亿元。
今年6月1日
网络微短剧管理新规定
正式实施生效
新规要求对微短剧
实行“分类分层审核”
所有的增量剧
都要取得发行许可证或备案号
所有的存量剧必须获得备案号
未经审核且备案的
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
此次新规落地,在全国多个省市,针对微短剧的“网络视听节目备案系统”已经投入使用。记者在江苏省广电局也得到确认。一度被认为是“造富神话”的短剧行业,已经过了草莽时代,在更规范的监管下,行业将迎来整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