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呆看了一篇关于 “用什么方式能显示力量” 的文章,觉得这个话题很好。在这个世界上,
显示力量的方式大致分为三种
:对事业发展蒸蒸日上、高歌猛进的企业家来说,这种方式是庞大。对掌控趋势欲望强烈、着眼世界格局的政治家、军事家来说,这种方式是胜利。对重视审美品位,苛求深钻课题的艺术家、科学家来说,这种方式是精确。
庞大
、
胜利
、
精确
,
三个词汇的意义包罗万象
,无分国界、跨越领域。
于平凡常人层面,我们会习惯将其带入到工作、生活的种种细节中去:
庞大,会让人联想到对世界观的构建,对未来规划的野心和发展;
胜利,会让人关联到事业成就与金钱人脉的双向成功;
精确,会让人关注到高品质、高标准预定目标下的计划高效达成。
…… ……
着眼当今,年轻人所面临和思考的正是对这三个词汇的现实反思。
在社会认知层面,年轻人有种 “穷” 的气质随影随行,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曾在《工作、消费、新穷人》一书中提出的 “新穷人” 来形容现在的年轻人:
“年轻人的穷有时候是无可奈何,有时候是心甘情愿,有时候是自作自受,但没有年轻人愿意用消费代替真情实感和真人的陪伴。
”
《
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
》
齐格蒙特 · 鲍曼【英】
穷人如何成为穷人、被看做穷人,取决于与他们同在的 “我们” —— 既非贫穷也不富有的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如何赞许或者反对这种生活方式,这些 “如何” 深刻投射了关于我们自身的现实问题。
当生产者的社会转变为消费者居多的社会,“成为穷人” 曾经的意义来源来自于失业;如今,它的意义主要来自于有缺陷的消费者(flawed consumer)的困境。当我们尝试去回顾工作伦理的起源,现代社会的转变,国民福利状况的影响和穷人被社会化生产,以及不同国家里的文化界定认知,或者提及穷人与贫穷可能的未来。我们会渐渐发现:在铺天盖地的鸡汤、时讯、锦囊、教程等等当中,现今穷人的故事里往往存在很多被忽视、被过度解读和被隐藏的不明朗部分,如果贫穷是种社会发展、两极趋势的常态体现,那么,我们每天将面对的贫穷能够用普遍公认的方法来对抗和征服吗?
或许,我们可以在这本书中寻找问题症结的蛛丝马迹。
在国外,很多社会学家、学院教授都非常重视、关注去研究民权、种族、贫困问题以及社会与城市政策。接下来的这本书,阿呆也一并推荐给大家,值得沉下心来看。
《
When Work Disappears:
The World of the New Urban Poor
》
威廉 · 朱利叶斯 · 威尔逊【美】
著者利用大量的调查数据和个人访问记录,审视了美国大城市内城区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衰落,而失业问题正是衰落的核心所在,全球化使得蓝领的工作机会消失殆尽,除此之外,单亲家庭、毒品与暴力犯罪也困扰着内城区。
预计到2030年,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10亿人。这在人类历史上是首次,50岁以上人口数量超过了17岁以下人口。与此同时,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也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老龄化程度的国家。
当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必须供养众多的老年人时,将会是怎样的景象?国家需要数百万名年轻工人,但在国内求之不得时,该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