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全球的目光再次聚焦于这场体育盛宴。从赛前法国官员亲自下河证明塞纳河“足够干净”,到开幕式上各式抽象派的表演,这些话题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各国网友热议不断。一时间,与巴黎奥运会相关的话题成为网络焦点。
本期《畅所舆言》奥运专场,我们将深入探讨奥运会的赛场内外,洞察重大赛事传播的底层逻辑。
分析中西方文化的交互融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热点话题,共同探讨背后的故事与深层含义。
01
整场开幕式以城市做背景、河流为跑道、码头当座席,各国代表团乘坐游论从奥斯特里茨桥出发至埃菲尔铁塔对岸的特罗卡德罗广场参加庆祝仪式。开幕式上,从巴黎大皇宫屋顶上唱响法国国歌《马赛曲》的女歌唱家,到身披奥运五环斗篷的女骑士。在开幕式的众多元素中,最受好评的是在塞纳河上缓缓升起的10座金色女性雕像,
宣扬女性力量,成为开幕式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届奥运会的口号提出:
“Ouvrons grand les jeux”
(奥运更开放),巴黎奥运会主办方也在开幕式上贯彻了这一宗旨,开幕式多个环节都采用了“破次元”的创意,虽然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但其中
“碰瓷”泛宗教文化
,将《最后的晚餐》戏剧化,以及过度放大LGBT群体形象
的做法也让开幕式饱受争议。
02
在8月3日乒乓球女单决赛现场,一些粉丝发出震耳欲聋的尖叫为孙颖莎加油,却对陈梦喝倒彩,甚至做出不雅手势。网络上,更是有粉丝在社交平台对陈梦进行了诋毁。
这种饭圈化的应援方式不仅影响到了比赛的正常进行,也给教练组和运动员们带来了干扰。
这种饭圈文化的介入,与体育竞技中追求公平竞争的精神产生了明显的冲突。一方面,粉丝们的热情支持无疑为运动员们带来了鼓舞;另一方面,这种“我为你好”式的喜欢,甚至可能会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如何平衡粉丝的支持与运动员的比赛表现,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03
在赛事活动筹备期间,就应该要提前梳理好可能涉及的意识形态元素、利益相关群体动态与主张,研判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前施措化解、规避风险,或做好应对预案尤为重要。
在面对可能发生的舆情风波前,提前预判设置预案,往往比舆情发生后在最应对补救措施,成效更加显著一些。
同时,也要做好宣传内容的质量把控工作,避免因不当措辞和过度娱乐化而引发争议。此外,呼吁网民更多地关注体育运动本身,以及关注运动员的努力和成就,不过度关注运动员的私生活等“场外信息”,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共同营造一个更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也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