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娜
今天,是杨绛先生逝世2周年,她是中国最后一位被称先生的女性,钱钟书先生曾说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先生在世时曾说:“我与谁都不争,与谁争我都不屑!”
不知为何,小拇哥脑海里出现的竟是那个“一袭素雅白裙,人淡如菊,读着《牡丹亭》的袁泉。”
安静,文艺的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与世无争,不争不抢!
而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她呢?
那些见过爱的女孩,有什么不一样?
在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节目上,袁泉讲述了11岁离家去北京学戏的往事。
那一年,正在读小学4年级的袁泉,被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的老师选中,离开家乡湖北荆州,去北京学习京剧。父母问她,你自己想清楚了,真的想学京剧吗?
不到11岁的袁泉,自己做了这个人生的重大决定。
妈妈陪她去北京,一个星期后,就回湖北了。
班主任告诉袁泉,妈妈在教室门口站了好一会儿,虽然很舍不得,还是笑着说,“孩子就拜托给你们了”。
董卿问:当时你哭了吗?
袁泉说,当时没哭,但是回到宿舍看到妈妈新买的两双尼龙袜放在床上,就哭了。
说到这里,董卿也忍不住泪盈于睫。
那7年,袁泉靠着和父母之间的300封家书,撑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虽然相隔千里,但是父母的爱从来没有缺席。
节目里,截取了两封小袁泉和父母的书信往来:
“下星期又要扳腿了,我真害怕。基本功还是那样,丝毫没有进步。老师说我还不够刻苦,我听了心里非常难受,因为我觉得已经使出了自己最大的力量。不管怎样我还是要更加刻苦,告诉你们,我的腿离头只有竖着的两根手指那么远了,我争取在11月20日贴上。”
父母在回信中说:
“做父母的理解你,心疼你。我们绝不会在你竭尽全力仍暂时达不到目标的情况下,还要你去拼命。泉泉,切记住,在挫折面前不气馁,要保持良好的情绪,振作起来吧。”
我看到观众席上,很多人跟着抹眼泪。
父母的尊重,肯定,理解和鼓励,对一个人有多重要?
见过爱的女孩,敢于自己做决定,掌控自己命运的航向,因为身后始终有爱的目光,注视和鼓舞着自己,向更美好的地方飞去。
声色犬马的娱乐圈里,袁泉始终有着清冽疏离的气质。
不立人设,不上热搜,没有绯闻,她拒绝站在名利场的风口浪尖,
守护着一颗初心,
低调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儿,在事业和感情面前,有着始终如一的清醒自持。
40岁,因饰演《我的前半生》里的唐晶被更多人熟知,但是面对“大器晚成”、“爆红”这样的评价,袁泉不以为然。
因为接下这个角色,是被
“事业上春风得意,却又很脆弱,”
人物性格矛盾的张力打动。
袁泉始终安安静静地做着演员。
22岁大学还没毕业就拿到了金鸡奖,从《蓝色爱情》的清纯萝莉,到《青春不解风情》里回眸一笑的万种风情,她的每个镜头,都令人隽永难忘。
然后在女演员最鼎盛的时期,30岁,她选择了话剧舞台。
从《琥珀》到《简·爱》再到《暗恋桃花源》、《活着》,她几乎囊括了话剧领域所有奖项。
她从不畏惧年龄。她说“契诃夫的一些话剧,必须是要40岁以后的脸才能演的。”
敢于取舍,敢于做真实的自己是最难的事。多少人被欲望裹挟着,根本分不清这欲望里,有多少
是世俗枷锁。
20年来,袁泉身畔牵着手的,还是那个眼睛清亮的少年。他们经历了分分合合,然后结婚生子,夏雨袁泉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就是“那件疯狂的小事叫爱情”。
见过爱的女孩有什么不一样?
她们不会迷失自己。因为她自信,清醒,一生拥有勇气和温暖,这些内心的笃定,来自小时候被珍视过,爱过,才会从容不迫。
看过一个心理学家说,人在成年后寻找爱情 ,其实是
“重温童年的温暖,弥补童年的缺憾”。
小拇哥经常听到女孩子声泪俱下地讲述她们和“渣男”之间的恩恩怨怨,深究下去发现:
那些情路坎坷的姑娘,大多在原生家庭里,就没有被爱过,她们没有见过爱,拼命寻找爱,然后陷入
“越匮乏越寻找越无爱”
的悲剧轮回里。
没有见过爱,才会被一颗棒棒糖或几句甜言蜜语就骗走,或者拼命地付出,用讨好的姿态祈求对方在感情里的那一丝丝温度。
看了袁泉的这个节目,我也想起很多小时候的事——
据说我出生那年,爷爷只有60块钱,却花了59块给我买了小推车,剩下1块钱用作来回的路费。
爸爸虽然一直很想要一个儿子,但对我这个女儿,真的也是倾尽了所有。
初中学校离家远,他们担心我住校吃不好,在我学校门口租了房子陪我,自己却每天骑很久的车去上班。
他从来没有缺席过我的家长会,每天晚自习放学都站在路口接我。
下雨的时候,常常是天边的乌云刚刚形成,他就拿着伞站在了我的教室门口。
高一那年我眼睛近视了,爸爸带我去市里最大的眼镜店,给我配了店里最贵的眼镜,花掉了他大半个月的工资。
考大学,工作,结婚,他们都尊重我的决定,对我没有任何要求,给了足够的自由。
我大学之前连一只袜子都没洗过。其实我们家经济很拮据,但我还是被当作公主一样宠爱着长大,虽然在物质方面不宽裕,但是心里是满满的爱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