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当东西的人,才最不是东西
有人是电影迷,有人不喝咖啡不舒服斯基,还有人是手表控……这些事物像标签一样,装点着我们,证明了我们的存在。这样没什么不好,也不一定代表着拜物教。
毕竟,一个人的存在,总是需要一些外在的东西来加持的,谁还没个特点和爱好了?
不怕把物品当人一样去爱,怕的是,把人当作物品一样去爱。
| 电影《香水》
毕竟,“女孩拒绝富二代男同学示爱,被对方从19楼扔下死亡”;“女生因拒绝男生表白,惨遭毁容” 这样的新闻,还少吗?
与其说他们在示爱,不如说他们展示自己的贪婪与占有欲,把别人变成自己的一件物品,就像日上三竿要喝一杯咖啡一样。
等到真的在一起,他们大概是想把另一个人囚禁在家中,磨掉棱角和爱好,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最好受害人还能像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一样,对施加在自己身上的暴行摇旗呐喊。
| 电影《房间》
而对这些施虐者而言,他们早已丧失了对世界的交往和理解能力,只剩下唯一的与世界交往的手段:观看和占有。
于是就有了收藏家和看展的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像约翰 · 福尔斯在小说《收藏家》中说的那样:“收藏家是对生活的反动,是对艺术的反动,对一切事物的反动。”
| 电影《蝴蝶春梦》截图
约翰 · 福尔斯的小说《收藏家》讲的就是一桩谋杀案。
一个男人,杀死了他暗恋的一个陌生女人。
这么简单的故事,却被写成了300页,一口气读完意犹未尽。
我真的只能感叹一句,虽然福尔斯很有思想,但是他更会讲故事啊。
相较于大家熟知的《法国中尉的女人》,《收藏家》是福尔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读起来像在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故事性强,且经得起回味。
男主人公弗雷迪是一个内向、孤僻的普通职员,像加缪笔下的主人公,荒谬冷淡,不近人情。从小寄养在姑妈家,没有家庭的羁绊,但也同样缺少家庭的温暖。
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弗雷迪,是那种感官失能,爱也无能,性也无能的人,要说人生的两大爱好,就是制作蝴蝶标本,和一个叫米兰达的陌生女人。
| 根据《收藏家》改编的电影《蝴蝶春梦》中的弗雷迪
有一天,弗雷迪中了足球彩票,这既是一个恩赐,又是一个陷阱。一夜暴富之后的他,想的不是环游世界,更不是进修学习,而是那个陌生女人米兰达。
你以为接下来要上演一部浪漫爱情故事?
No!弗雷迪喜欢米兰达,喜欢她的头发,喜欢她画画的样子,却从来没有想过以正常的途径去认识她。
他买了一栋别墅,然后把米兰达绑架了……软禁在别墅的地下室里,彬彬有礼地供她吃穿用度,唯独不给她自由。
| 电影《蝴蝶春梦》截图
他甚至没有性欲,也并不打算对米兰达做什么,只是想把米兰达保存在地下室而已,就像收藏他的蝴蝶标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