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压力:中国式家庭教育双面观
与多数国家不同,中国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首先被放在家庭系统内考虑:
由此,80、90 后一代的父母,自身在家庭教育上,承担着两个“天然使命”:
观念层——科学育儿的规划者:基于专家建议、科学理论,年轻一代家长不仅要承担学习相关育儿知识的责任。同时,也要基于相关理论,完成带孩子进行教育资源筛选、日常时间安排、发展目标制定的任务。
分工层——家庭育儿的协调者:母亲完成规划、父亲出门挣钱、祖父母辈照顾生活、孩子负责进步,虽然多数中家庭已经摆脱“四代同堂”大家族式的生活方式,但也在现有家庭内,默契地形成了新的育儿分工。而孩子父母,则处于分工与资源协调的位置。
也正是这两大使命,成为了80、90 后父母家庭育儿的直接压力。
科学育儿的行动压力
“行为只是观念的呈现”。中国多数家庭面对孩子,认可的好的“教育”,无非以下几种:
1. 儿童发展有阶段目标——不达成,就落后
科学育儿理念强调,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和育儿博客中,很多父母开始重视所谓的“儿童窗口期”,即在特定阶段如何引导孩子最为关键。
但如果孩子在某一阶段,没有达到特定成就,如几岁会走、什么时候换牙、小学前英语单词没有积累多少,不止是父母内心会有焦虑,总忍不住伸手“拔苗助长”。更大的压力,来自于配套形成的商业营销话语,与学校入学的考评体系,使得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完成阶段性的任务。
2. 个性化教育与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吗?
科学带娃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因材施教”,每个孩子的能力、兴趣和性格不同,育儿的方式也应因人而异。例如,针对孩子天赋的“多元智能理论”成为热点话题,家长们在网上分享孩子的特长和兴趣,并提出“不要让孩子走我的老路”的共鸣。
由此,市场主流的培训服务,从思维到美术,从乐器到运动,如果家长不给孩子试一试,内心中总会有“万一耽误了孩子的某种天赋”的负担。
3. 环境与行为塑造——家庭教育的关键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言行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诸多“虎妈”与“狼爸”式的育儿方式也被不少家长注目。
但无论是“虎妈”还是“狼爸”,都将家庭教育的压力放在父母本身的竞争上。不仅要求父母本身具在心理发展、资源选择、沟通技巧有较高的专业性,自身还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孩子思考和行为的引导。
总结来看,科学育儿的观念,不仅是社会观念中,对科学渴求、竞争焦虑的直接体现。更将父母对孩子的“爱”,具体到几类行为、几个目标、几个期待的工程化思维中。这些观念在传播过程中被简化、过度推崇,成为父母育儿“天职”的压力来源:
1. 科学育儿的工具化
科学育儿的理念在推行过程中,往往被工具化为一套操作性强、可量化的标准,使育儿变成了一种精细化管理。很多家长在接受了这些理念后,试图通过遵循“科学标准”来掌控孩子的成长过程,例如严格按照发展阶段的理论安排孩子的饮食、教育、娱乐等。各种培训课程、育儿产品推波助澜,使得育儿不再是一种自然的、基于爱的行为,而成为了消费品的一部分。
育儿被看作一项投资,孩子的成长被量化为一系列可以管理和控制的结果。
2. 个性教育的理想化
虽然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强调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并非每个家庭或教育环境,都能提供足够的资源,来支持真正的个性化教育,特别是在应试教育压力巨大的环境下,家长常常在追求个性化和现实需求之间陷入矛盾。
3. 过度依赖科学与专家的权威
科学育儿观念推崇依赖专家意见和科学研究,家长往往习惯于从育儿书籍、专家那里获得指导。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长对自己育儿能力的信心,更多依赖外部权威。甚至忽略了自身的经验和直觉,家长逐渐失去了育儿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指出,现代社会通过“知识—权力”的结合对个体进行规训,育儿专家和科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控制”家长行为的角色。父母被告知如何“正确”育儿,而这往往是在一个复杂、充满变量的家庭环境中不切实际的过度指导。
4. 情感依附的双刃剑
过度强调情感依附,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对孩子的“情感投资”不断加深。社会中个体化趋势的增强,使得家庭单位成为个人情感支持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对独生子女家庭而言,父母往往倾注全部情感在孩子身上。
情感依附如果失控,会影响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孩子容易产生依赖心理,难以面对外界挑战。过度情感投入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成为束缚。
虽然多数成年人,都会接受“儿童是独立的、需要被呵护”的常识。但从真正的育儿实践来看,科学育儿不只是高风险的现代社会,对于确定性、合理性追求的体现。更是父母在激烈的社会中,激烈竞争的家庭内延伸,“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可以说,80、90父母,困在“科学育儿”的观念系统里。在此之外,带来更大压力的,则是整个家庭多位成年人的分工与协调。
家庭教育中的性别与分工
1. 作为“教育经纪人”的母亲,与作为“教育投资人”的父亲
我们努力不加入任何的性别权利立场,去探讨家庭中,母亲也父亲分工的话题。但毋庸置疑的是,多数中国家庭的母亲,本身承担着多重的角色和压力:
教育孩子是母亲身份认同的主要来源。当你听到“鸡娃”一词,首先跃入脑海的,是母亲还是父亲?听到“含辛茹苦”一词,后边的主语是妈妈还是爸爸?为孩子择校、选择学区房,首先是妈妈的工作还是爸爸的?
“密集母职”首先是一种社会的潜意识,如有母亲企图挑战或不遵循这套霸权机制时,便容易被贴标签或定义为“不称职的妈妈”或“失败的妈妈”。“教育经纪人”,几乎成为多数女性面对孩子的被动选择。
但不能忽视的是,现有城市生活的压力,对于多数家庭来说,都需要“双职工”的收入支撑。而女性,依然要在职场上承担非性别化的、高效的、具备竞争力的职场身份。
并不是父亲要袖手旁观,从文化的默认心理看,父亲本身的承担的角色都与母亲相区别。心理分析学家鲁格·肇嘉在《父性:历史、心理与文化的视野》一书中,专门探讨了传统社会父亲和母亲的角色特点。
他认为,由于母亲在怀孕期便与孩子建立了母子通感,她们比父亲表现出更多的“自然母性”,哺乳赋予了母亲天然的养育优势和“特权”。而父亲的拥抱和爱是刻板的、生硬的,远不如母亲的贴心和温柔,“与雌性对待母亲的身份相比,雄性带着更多的刻板、差异来拥抱父亲这一身份”。
当多数父亲默认选择“家庭顶梁柱”的身份时,即代表着他要成为家庭收入的主体、家庭外人脉丰富的社交者、工作中能力高超的担当者。
而在家庭内,父亲正在“被迫”学会成为孩子的看护者,学会成为母亲的助手或者翻版。
2. 祖父母一辈:孩子的照看者与情感支持者
当母亲主要负责监督孩子的学习,父亲主要负责养家糊口,家务劳动和琐碎的抚育工作主要由祖辈承担。祖辈一般负责接送孩子和大部分家务劳动,在带孩子的问题上,少有决策权。在一些小事上,比如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等问题上,老人也要接受年轻父母“科学育儿”的指导。
与此同时,当父母更多扮演着孩子成长的理性角色,负责督促孩子完成成长规划、品质养成目标之时。祖父母则要补位成为孩子情感的支持者,无论是孩子对于零食的渴望,还是学习压力过大时的情绪释放,祖父母都要承担好孩子情绪的承接、引导与安慰的角色。从而让家庭在孩子激烈竞争的路上,起到情感缓冲的作用。
可惜的是,抽象的提炼并不是现实的演进。虽然上文中,家庭教育的分工看似清晰,也给多数读者熟悉之感。但更为真实的,也给年轻父母带来压力的,则往往是这些养育分工在实践中的摩擦。下边这几个场景,或许对于多数有娃家庭来说都不陌生:
场景1:
小明的妈妈是一位公司白领,工作忙碌,早出晚归。白天,小明由奶奶照顾。奶奶认为,小明年纪小,不应该太受约束,想吃的想喝的只要不太贵,尽量满足,孩子开心就好。小明时常对奶奶撒娇,奶奶几乎从不拒绝。
晚上妈妈回到家,发现小明吃了很多零食,作业还没完成。她教育小明:“不能这么任性!必须按时完成作业才能玩游戏!”小明却大哭起来,跑去奶奶那里寻求安慰。
场景2:
小刚的妈妈一直注重健康饮食,认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合理的营养搭配,尤其要避免过多的油腻食物。然而,小刚的爷爷,却习惯于给孙子做一些他认为美味的传统食物,比如油条和腊肉。每次小刚想吃零食时,爷爷总是大方地满足他的要求。妈妈下班后发现孩子已经吃饱了,但全是垃圾食品,这让她非常生气。
场景3:
小杰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他的妈妈认为孩子应该学会独立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比如自己收拾书包、准备学校用品。然而,奶奶总是担心小杰做不好,总是在他身边“帮忙”,穿衣、吃饭都要照顾得无微不至。小杰已经习惯了奶奶的帮助,每当妈妈让他自己动手时,他会找借口让奶奶代劳。
而在处理以上家庭中常见的育儿摩擦中,孩子父母不仅要作为“科学育儿”观念的解释和说服工作,填补两代人育儿的观念鸿沟,更要处理自身作为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羁绊。
同时,日常工作的焦虑与压力,与亏欠孩子陪伴的情感包袱,更是让父母陷入复杂的情绪之中。
一边是看似自然的科学观念,一边是家庭中复杂的情感与情绪处理,再加上社会竞争中,择校与考分的“公平筛选”,不禁让多数80、90 后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天秤中,投入大量心力左右权衡。让许多 80、90 后父母不禁感慨:为什么在中国带孩子,就这么的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