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公众号“
马格北
”(微信ID:
markthem
)授权转载。
东汉的第四任皇帝刘肇,最近遇上了一件惊奇的事。
句章县石台乡发生了一起杀人案。
杀死辱母者,叫董黯。
董黯家里的条件很不好。
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黄氏,一把屎一把尿把他拉扯大。
有人说,董黯的人生,估计就和他的名字一样黯淡。
然而,这个世界上,名字不能说明什么。叫欢的人未必欢,叫黯的人也未必黯。
虽然只能砍柴为生,考不上名牌大学,董黯却正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
因为董黯是个大孝子。孝到感天动地。
董黯家所在的石台乡,有一个问题。
流经乡里的小河,水的含碱量太高,既咸又苦涩。
平时大家也就凑活着喝呗,就像空气一样,有钱没钱,都同命运共呼吸。
但偏偏董母生病了,就想喝一口家乡的纯净水。
而董母的家乡在大隐溪的上游,叫永昌潭。离此10里,都是崎岖的山路。
董黯不生产水,但为了母亲,他决定做大自然的搬运工。
每天,他来回二十里,去大隐溪永昌潭挑水给母亲喝。
而且,挑水的时候,他的扁担从不换肩!
为什么?谁都知道,换肩更省力、更舒服啊。
董黯说,不能换。我走路的时候,草鞋带起的灰尘会飘进扁担后面那桶水里,这桶不干净的水,我喝。
扁担前面那桶真正纯净的水,给母亲喝。
董黯就是这样的一名孝子。
说也奇怪,喝了董黯挑的水,母亲的病,慢慢痊愈了。而且,身体越来越棒,吃嘛嘛香。
然而,有一天,孝子董黯的母亲,却被人辱骂气死了。
侮辱董母的,是隔壁老王家的孩子,叫王寄。
隔壁老王家很有钱,王寄算是村里的富二代。
但王寄的母亲,却感觉并不幸福。因为王寄并不能算是个孝顺的儿子。
王母和董母经常聊天,两位老太太能聊什么?除了街长里短八卦,就是比儿子。
董黯,就是王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有一次,王母问董母,为什么我家比你家有钱,你的身体看着却比我硬朗结实呢?
董母骄傲的说,因为我们家董黯孝顺啊。更重要的是,我心情舒畅,笑一笑十年少啊!
于是,和很多父母一样,王母每次回家,看到王寄就来气,张口闭口就是你看看人家阿姨那气色,你看看人家董黯。
王寄此时的心情其实完全可以理解,谁小时候没被父母这么说过呢?谁不是把别人家的孩子恨的牙痒痒呢?
但是王寄的心理跟我们不同,他比较变态——成天被妈妈和隔壁家的董黯比,他居然不嫉妒董黯,却恨上了董母。
或者,他根本就是个欺软怕硬的人,知道娇生惯养的自己,不是董黯的对手。
所以,他选择了最下三滥的手段。
有一天,趁着董黯出门,王寄冲到了董家,对着董母又打又骂。
从后来的事情看,也许骂的比打的更厉害。
等董黯回家,董母已经不行了。不久之后,一气之下就去世了。
气死而不是打死,这也许是六扇门并没有出动的原因。
但在董黯看来,气死还是打死、官府管还是不管,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辱母之仇,不共戴天!
这个仇,我一定要亲手报。
明知杀人犯法,我这把刀也一定要捅出去。
然而董黯并没有马上动手。
杀了王寄,我给他抵命,但我死了,谁给母亲守坟?
接下来三年的每个晚上,他都睡在母亲的坟墓边。而他的枕头,就是一把斧子。
这几年,除了他的哭声,大家没听到董黯说过话。只有坟头的乌鸦,每天伴着他哀鸣。
直到守丧期满,可以动手了吧?
董黯说,再考虑考虑。
王母还活着,杀了王寄,谁给王母行孝?这不等于杀了人家的妈妈吗?那我岂不是和王寄一样?
所以,现在还不能动手。
事后看来,这一次考虑实在太重要了。
几年后,王母也生病去世了。
王母落葬之日,就是王寄人头掉落之时。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这一天,董黯砍下了王寄的脑袋,到母亲的坟前祭奠,他写下《歼仇告母文》:
人子酬德,孝为至先。
鞠我育我,诚然信然。
父母之仇,不共戴天。
今已杀寄,祭于墓前。
昔仇已报,更无后冤。
然后他叫人把自己绑起来,去官府自首。
官府是怎么判的呢?
没敢判。
讲真,很纠结。
因为这就是一个好人、孝子复仇的事件。“大其复仇,义其锡类,而杀人者死,国有常宪,持两不能决”。
为父母报仇,是天经地义的伦常。
但杀人偿命,是国家法律的条文。
当伦常和条款冲突的时候,官府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正确处理冲突,持两不能决。
但他们做到了一件事,不能决的情况下,不乱决。
官府决定一层层上报朝廷。
刘肇,是不折不扣的四爷。
9岁那年他登基,成为东汉第四个皇帝。他生于建初四年,是汉章帝的第四个儿子。永元四年,13岁的他一举摧毁窦氏戚族而获得亲政大权。
历史上,能够在位期间亲自从权臣手中夺权成功的小皇帝,一个是康熙,一个是刘肇。
但比起这样骄人的功绩,刘肇的这一次判断,才是他人生的顶点。
当在一堆奏章中看到一层层递报上来的董黯为母复仇一案时,他只有一种心情。
感动。
他看到了董黯的孝行,看到了董黯复仇的正义,也看到了董黯对王母的怜悯。
动刀的,未必都是为了杀人。
杀人的,未必都是坏人。
在这个世界上,谁都没有无故夺去他人生命和尊严的权力。一千多年后废除人殉的明英宗是这么做的,一千多年前的刘肇也是这么做的。
他下诏,董黯无罪。
不仅无罪,还要“旌异行,召拜郎官。”
不仅让全天下都知道你的故事,都要以你为表率,使孝子“海内闻名,昭然千秋”。
而且还要让你做官。
刘肇谥号为孝和皇帝,所以大家都叫他汉和帝。
谥法曰:“不刚不柔曰和”。
至少,在刚性的判决和柔性的道德之间,汉和帝找到了一次平衡点。
刘肇最后只活了27岁,但他开创了东汉历史上最辉煌、最强盛的时代,史称“永元之隆”。
巧的是,董黯的六世祖,正是让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
汉武帝,是西汉的第四个皇帝,在“文景之治”后,把西汉带向了最高峰。
而汉和帝,是东汉第四个皇帝,在“明章之治”后,把东汉带向了最顶端。
不过,汉武帝有东并朝鲜、北破匈奴,奠定领土的基本范围,开辟丝绸之路等等的丰功伟绩。
相比之下,汉和帝似乎没有那么多的文治武功。
但也有人说,实际上,汉和帝比汉武帝要牛那么一点。
董黯被无罪释放了。
他并没有答应汉和帝去当官,而是选择在母亲的家乡隐居,一辈子陪伴在母亲身边,直到寿终。
但他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很多年后,为了纪念慈母孝子,人们把董黯担水的那条大隐溪改了个名字——
慈溪。
到了唐开元年间,县令房琯将“句章县”改名为“慈溪县”。
三国时东吴的虞翻曾写过《孝子董公赞》。
这篇文章,现如今只存下八句32个字。
尽心色养,丧致其哀。
单身林野,鸟兽归怀。
愤亲之辱,白日报仇。
海内闻名,昭然光著。
“愤亲之辱,白日报仇。”什么意思呢?
所谓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杀人放火干坏事的总要掩人耳目。
而董黯的辱母之仇,却是在青天化日之下、朗朗乾坤之中报的。
因为在他看来,这就是光明又正当的行为。
地理 | 令人念念不忘的贝加尔湖:那场与中国的分离,无关利炮坚船与兵临城下,关乎眼界
沙俄与大清最终不可避免地在东、中、西三线全面碰撞,而今天中国人念念不忘的故土贝加尔湖便位于碰撞的中心。谁,最终可以拥有它呢?
△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