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观演,从我做起。由国家大剧院倡导发起,国家大剧院、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北京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北京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文明观演在行动”已经正式启动!活动开始以来,社会各界踊跃参与,积极响应,为文明观演凝聚起多方力量。国家大剧院也将通过自媒体平台向全社会发起以
“文明观演大家谈”
为主题的意见征集活动,开辟活动话题专栏,收集大家对文明观演行为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各大媒体平台定期推送征文成果,通过全社会的积极讨论,引导公众践行文明观演,共享艺术时空。
今天,我们就与大家分享一篇
刊载于《音乐周报》2024年第24期“争鸣”版块
的“文明观演大家谈”征文,也盼望着更多艺术爱好者与我们分享您的感受,让大家听到您的声音。
文明观演:莫怪“老生常谈”,皆因“听不进去”
文 | 建叔
似乎每隔一段时间,“观演礼仪”与“剧场秩序”就会成为广受讨论的话题,加上如今以小红书、微博和短视频平台为代表的自媒体渠道为相关讨论提供了便捷途径,个例事件很快传播发酵为舆论焦点,将“最近剧场秩序更差了”的模糊印象传递给公众。
事实上剧场秩序有没有“变差”很难有量化的标准,且不说不同艺术门类、不同演出环境下的探讨,即使经历同一场演出的不同观众也时常会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而得出迥异的结论。抛开差异化因素和个人情感,我们的确可以尝试分析一下现阶段阻碍剧场秩序进一步提升的根本障碍是什么,这些问题又可能通过哪些方式、在何种程度上加以改善。
笔者想先与大家分享两次并不愉快的古典音乐现场观演经历:一次是去年的某场室内乐音乐会,观众席上“重物坠落”的声音频次之高已经明显干扰到演奏家的状态,越是在静谧的慢板处越是此起彼伏,舞台上的四重奏组合不时相视苦笑、提心吊胆,观众席也不乏资深乐迷的怒目斜视、扼腕叹息。另一次则是不久前的某场交响乐演出,剧场广播和多位场务人员在开演前反复对各种观演事项进行提示,不但明确强调了乐章之间请勿鼓掌,甚至详细到了“请待指挥转身示意后再鼓掌”。本以为这足以保证全场秩序井然,谁知乐章间的掌声一次不少,响亮的手机播报声和短视频录制回放也出尽风头、大煞风景。
经过与同行友人进行了几次探讨后,我们对这两个看似有差异的情况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简而言之就是“听不进去”。前者的所谓重物坠落。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智能手机的掉落,如果我们不将高频率的手机掉落归罪于座椅角度和衣物口袋面料材质,那么根本原因就是为数不少的观众在观演过程中使用着手机,没有将全部注意力聚焦在舞台的演出中,音乐家弓弦之上的精妙变奏和轻柔对话并没有经由耳朵抵达心灵,甚至可能已经在反复确认时间,祈祷何时结束。后一场的情况显然更为直接,剧场给出的多次强调并没有被一部分观众“听进去”,他们不但不了解何为“乐章之间”,更不愿意去尝试按照提示等待指挥转身示意,当乐声停止却要压抑鼓掌的惯性本能,这种额外要求与规训所带来的负担显然与其文娱消遣的心理期待相违背。
在笔者看来,一场演出的整体观演环境如何,实际上在演出尚未开启前便已基本确定。进一步讲,
观众“带着何种心态走进剧场”直接决定了其在观演过程中的种种行为
。不难理解,越是对艺术形式充分了解,对演出内容或艺术家个体抱有强烈期待的观众,越会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舞台之上以求获得极致的艺术体验,对于非舞台的“干扰因素”也自然会更加敏感和抵触。而抱着“体验一下”的观众则不会强求自己在演出的每一瞬间都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如果演出内容本身已经不对其构成吸引,甚至最初走进剧场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打卡拍照、景点留念和不浪费那张票,那么依照其个人理解制造出一些尚在可控范围内的声响、动作似乎也就没有过强的心理负担和自我意识了。
英国指挥大师西蒙·拉特爵士 ©甘源
小提琴演奏家丹尼尔·霍普 著 《我该几时鼓掌》
当然,这番表述绝非先入为主地认定初入剧场的“小白”就是不遵守剧场秩序的源头,更无意以“老观众”的姿态拒新观众于门外。恰恰相反,无论是指挥大师西蒙·拉特爵士在亚洲巡演期间面对记者提问的回答,还是小提琴家丹尼尔·霍普在书籍《我该几时鼓掌》中都谈到了对“不合时宜掌声”的看法。两位来自英国的音乐家都绅士地认为:
“有不熟悉古典音乐观演礼仪的观众出现,证明了这门古老的艺术还能够吸引到新的观众,受众群体还在进一步扩大,这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
可也正是新群体的不断涌入,使得关于剧场礼仪的普及和教育成为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这绝非是令人生厌的老生常谈,因为一切秩序都需要时间去建立,所有观念都需要时间去传播。但如何尽快平衡爱好者、初学者和纯路人这三类观众群体对观演秩序的不同认知和诉求,明确一套大家都能接受、都该遵循的行为标准并坚持广而告之,才是现阶段观演环境改善的关键所在。
多年来我国的表演艺术机构一直在努力推动着观演礼仪的普及宣讲,作为行业标杆的国家大剧院携手多家单位先后联合发起
《剧场文明观演行为倡议》和
“文明观演在行动”,
通过大众媒体的持续传播让文明观演的概念深入人心。在肯定剧院努力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机构在更多情况下只能以倡议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并不适宜以更强硬的姿态去要求、约束观众,更遑论惩戒。
文明的根本源自内心深处的自觉,唯有观众与剧院的双向奔赴,才有可能营造更好的观演氛围。
平心而论,面对着少数“听不进去”醒目提示和曼妙乐音的观众,也许重新恢复剧场内手机信号屏蔽等技术手段才是更为立竿见影的举措。
吕绍嘉、朱慧玲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唱团演绎
马勒《第三交响曲》 ©王小京
在谈及诸多令人不悦的观演行为后,笔者愿意分享不久前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欣赏由指挥家吕绍嘉、歌唱家朱慧玲和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等上百位艺术家奏响马勒《第三交响曲》的美好体验。舞台上的音乐家们全情投入、精益求精,舞台下的观众朋友屏息凝神、醺然陶醉,他们在长达100分钟的演出时长内保持了极佳秩序,最终以爆棚的掌声回馈艺术家们的精彩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