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保研论坛
保研论坛,创建于2009年,为广大保研学子提供“学习、交流、互助、成长”的平台,论坛始终相信:“Efforts enable everything”,愿每一位保研学子最终都能圆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鱼羊史记  ·  女人喜欢男人这4种坏 ·  昨天  
冰山指数  ·  冰山洞见 ·  昨天  
冰山指数  ·  冰山洞见 ·  昨天  
鱼羊史记  ·  男人约女人出来玩的7个最佳去处 ·  2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朱棣刚驾崩,太子就哭着从天牢放出一罪臣,结果 ... ·  4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85年邓小平南巡途经南京,点名要见许世友:我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保研论坛

警惕!“全员保研”争议下的“反向优绩主义”陷阱

保研论坛  · 公众号  ·  · 2024-11-22 19:01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浙江大学发布的一篇关于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的文章所引起的争议,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奖学金宣传、全员保研话题的讨论。文章还讨论了优绩主义和对反向优绩主义的警惕,提醒学生关注自身目标与能力,避免过度比较和焦虑。同时,文章也提供了对保研学生的建议,包括弱化评价体系负面影响、多元探索、享受过程并回归自我。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浙江大学发布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文章引发争议。

浙江大学发布了一篇介绍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的文章,引起广泛关注。然而,文章中的标题和宣传方式引发争议,有人认为将未获奖学生置于分母位置引发了不适和比较感。

关键观点2: 奖学金宣传和全员保研话题引发讨论。

浙大奖学金宣传引发的争议不仅仅是孤立的案例,许多高校都会发布类似宣传文章。这些文章中的主人公通常是高绩点、保研名校等优秀学生。然而,这些宣传也引发了学生群体之间的激烈讨论,有人认为宣传方式过于单一,逐渐丧失激励效果。

关键观点3: 警惕优绩主义陷阱和反优绩主义评价体系的讨论。

优绩主义是一种基于个人才能、努力和成就的社会观念和价值体系。过分追求优绩主义可能导致单一评价体系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时,一些人转向反向优绩主义,以炫耀心态展示自己的多才多能。然而,这仍然是另一种评价体系内的比较,无法真正摆脱比较带来的压力和内卷。

关键观点4: 给学生关于保研的建议。

对于保研的学生,文章建议弱化评价体系带来的负面影响,回归自身关注目标与能力。同时提醒学生跳出单一评价体系,多元探索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享受过程而非过分关注结果,避免给自己过大的压力。


正文

保研论坛BBS

现在

给你发来最新订阅


近日,浙江大学官方账号发布了一篇《24/67656,他们拿下浙大最高层次奖学金!》文章,介绍了获得该校最高层次的奖学金—— 竺可桢奖学金的12位本科生和12位研究生共24位获奖者的优秀事迹, 他们在学术、科研等方面都十分出色。

但文章一经发出,立即引起了强烈关注和广泛讨论。


01


对“分母”敏感的学子们


客观来看, 浙江大学本意只是想宣传这些获奖学生的优秀事迹,以此激励更多的学生向优秀看齐。 宣传优秀学生本身并无问题,然而标题将未获奖的学生置于“分母”,无意中引发了群体之间的“比较”感,引起部分同学不适。


有人认为, 以24/67656这样一个冰冷的数字来宣传获奖学生,好似其余学生都成了陪衬品 ——


一觉醒来就成分母了…

为什么要拉人做分母,里面很多人根本没有评选资格(新生)…


也有人认为, 这仅仅是一种宣传的手段, 不必对被当做“分母”过度反应——

为什么觉得这个分母是拉踩,这不是突出竺奖的含金量吗?

试问哪一个考不上浙大的人没给考上浙大的人当过分母呢?


关于浙大奖学金宣传的争议四起,各方观点纷呈,各执一词。以上只是小编从社交平台上摘录的评论缩影。但在这些争论中, 也有比较积极、中立的观点,在此分享给大家:

“事实上我们往往既是分母又是某种分子。 往坏了讲,这样我们的批判都可以被嘲弄被否定, 但往好了讲,这就是我们互相理解、为彼此发声的起点。”


02


引发争议的“全员保研”


其实不仅仅是浙大, 许多高校都会发布奖学金的宣传文章,推文中的同学也往往都是超高绩点、保研名校等。


特别是每年保研浪潮过后,网上各大高校官媒或其他新闻公众号,都会发布一些文章,如“XXX宿舍,全员保研!”、“‘神仙寝室’,全员保研!”......文章里的主人公们从学习成绩、实践活动、学生工作到科研经历,诸多方面都有着丰硕的成果,几乎每一个都是“六边形战士”。


然而,每年随着这些对“全员保研”事迹井喷式的爆发, 无一例外引发学生群体之间的激烈讨论, 今年争议的声浪更是愈演愈烈。


于是,“浙大奖学金”的导火索引发了“全员保研”话题的共燃, 结合“浙大奖学金宣传体”,社媒上出现了反差宣传版。


“全员保研”作为对优秀学生的认可,其初衷值得肯定。然而,随着这类新闻的频繁宣传, 部分同学认为目前这些宣传似乎陷入了同质化,已逐渐丧失最开始的激励效果 ,同时,高校的宣传策略似乎有过度强调“优绩主义”的倾向, 给部分学生带来过分的焦虑与不安。


03


警惕“反向优绩主义”陷阱


“优绩主义”是一种社会观念和价值体系。在这种观念下,社会地位、财富分配以及各种机会等主要是基于个人的才能、努力和成就来进行分配。


“满绩”、“卡绩”、“高GPA”, 在“优绩主义”的导向下,高绩点成为了众多保研学子竞相追求的目标。 为了获得保研资格,学生们不得不竭尽全力提升学业成绩。 而绩点之外,还有排名。


对绩点和排名的过分追求,导致无止境的内卷现象——放弃感兴趣的课去选择易得分的“水课”、不敢荒废时间在与保研无关的事上等等,课程学习、课外科研、实践操作等 都力求完美 —— 只为在这场战争中获取胜利。


与此同时, 还有一些在“优绩主义”的挣扎中苏醒,拒绝被学历、绩点排名、论文数量、竞赛成果等结果划分为三六九等的人,一百八十度 扭头转向“反向优绩主义” ——带着炫耀的心态展示自己在“优绩主义”评价体系之外的多才多能,更享受自由世界, 不被“优绩主义”捆绑的“松弛感”, 随心玩乐体验,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 殊不知可能是陷入了另一种“反向优绩主义” 只不过比较的结果不是“我绩点排名比你高”,而是“我比你更松弛享受”。


“优绩主义”激励我们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但是如果过分追求“优绩主义”,可能会陷入单一的评价体系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松弛感”提醒我们除社会重要的评价指标外,人生还有很多方面可以发展,然而用“我比你更松弛、享受”去PK“你比我绩点排名更高”,则是 从一种评价体系跳入了另一种评价体系,仍然未跳出“比较”,而无止境的比较正是趋于“内卷”。


若全然以“优绩主义”或“松弛感”的目光看待世界,就永远没有胜出者。 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抛开“优绩主义”与“松弛感”, 当一切尘埃落定再回头看时,曾经努力追求“优绩主义”或“松弛感”的我们,真的获得了我们想要的吗?


***


我们应该对自己的目标和能力做出合理的规划与评估,回归自身, 盲目的去跟他人比较只会徒增压力和焦虑。 要以自己为中心延伸, 构造属于自己的“坐标系” ,把目光聚焦到自己身上,提升自我或探索自我。


毕竟70亿人中,只有一个你。

你是那个1/7000000000。


各位同学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互动!

论坛Tips


对于现在仍困于“优绩主义”的保研同学们,又应该怎样弱化评价体系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呢?

辨别牢笼,拒绝内耗

保研时追求高绩点是必然的,但是这只是反映出一定时期内的学习成果,绝不是衡量个人价值与能力的唯一标尺。过分看重绩点,因课业压力而焦虑,就很容易陷入否定自己的内耗困境,从而忽视自己的其他闪光点。


保研成功不一定更优秀,保研失败也不一定是败者。警惕外在的规范与评价,逐渐内化为内心的枷锁。我们应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需求与长远目标,不能因为社会的评价就轻易迷失自己、否定自己。


跳出单一,多元探索

“优绩主义”的评价体系过于单一片面,不是真正衡量全部价值的标尺。保研时也不用只盯着绩点,科研、竞赛等也在保研考量的范围之内。可以积极联系老师加入感兴趣的项目组,能够以兴趣为锚点多方位提升自我,如锻炼科研水平和协作能力等;可以参加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提升综合素质。 这些经历或许有的并不能在保研加分上派上用场,但是有助于综合发展,且其中可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体验和乐趣。


在准备保研的过程中,不妨跳出单一的评价体系,给自己一些留白空间,去自由探索、去勇敢尝试,不断拓宽视野,多元化发展,实现从“成绩至上”到“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转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