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食品与生命科学
介绍食品与生命科学相关内容的公众号
51好读  ›  专栏  ›  食品与生命科学

天气开始热了,时常想打盹?可是打盹真的好吗

食品与生命科学  · 公众号  · 食品安全  · 2017-05-21 23:15

正文

打个盹(Naps),午睡,不管你管这种睡觉方式叫做什么,毫无置疑,如今其已经被很多人接受作为一种睡觉的方式,当然其受欢迎程度的增加并不奇怪,据美国CDC数据显示,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每天晚上并不能获得推荐的7个小时的睡眠。



不充足的睡眠不仅会影响到机体的整体性能,而且还能够影响某些生理功能,比如激素、代谢因子以及机体免疫力的改变;从商业的角度来看,不充足的睡眠引发的工人工作效率的降低往往会转化为利润的减少,这就使得某些公司,比如谷歌公司、耐克公司以及冰激凌巨头本杰瑞公司开始鼓励并且允许雇员在工作中小憩一会,而且这些公司还为雇员提供了一些休息的设施,比如睡椅以及安静的房间等。



孰轻孰重


打个盹被认为能够有效减少并且将不充足睡眠引发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比如相比没有打盹儿(小睡一会儿)而言,打盹儿能够有效减少疲惫的感觉,同时还能够改善个体对工作任务的认知表现,比如个体的反应时间和警觉性,同时打盹儿还能够帮助改善短期的记忆力和机体整体的情绪。


此外,当打盹儿结束时这些改善效应还能够持续数个小时,相比其它常用的抵御困倦的方法,比如喝咖啡而言,打盹儿或许能够持久性地改善个体的认知表现,并且降低其机体的困倦程度,当然打盹儿或许也会有一些弊端,尽管打盹儿被认为和个体行为表现改善以及困倦程度降低直接相关,但这些好处或许并不会立即产生,打盹儿同时也和一段时间的睡眠惯性(睡后迟钝)直接相关,睡眠惯性是一种类似于醉酒后的感觉,很多刚刚从睡梦中醒来的人都会经历过这种睡后迟钝的感觉。


睡眠惯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个体表现能力的降低,比如反应时间减缓以及身体协调性降低等。当个体打盹儿后,这种睡眠惯性的效应基本上会在15分钟至60分钟内逐渐消退,但个体反应性降低以及东倒西歪期间或许会让其处于某种风险之中,比如那些在醒来后不久需要在最佳水平下发挥作用的个体,比如运输、航空以及医疗行业的人群等。


打盹儿后睡眠惯性就会发生,而且这种睡眠惯性会发生于困倦感减少以及机体表现能力改善之前。有研究就发现,打盹儿或许能够影响个体晚上入睡的能力,当午后或者晚上小睡一会儿后,个体夜晚的睡眠持续时间或许就会缩短,而且很容易被干扰,但关于这种结论目前还存在一定争议,大部分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打盹儿对个体夜晚睡眠的影响微乎其微。



或许和时间有一定关系


打盹儿(小睡)对机体帮助或妨碍的程度大部分取决于打盹儿的时间和持续时间,长时间的打盹儿(两个小时及以上)或许和个体机体较长时间的表现直接相关,而且相比短时间打盹儿(30分钟及以下)或短暂小憩(10分钟及以下)而言,长时间打盹儿也能够明显降低个体机体的疲惫感。然而长时间打盹儿也会让个体更易于出现睡眠惯性,从而也会使得个体在打盹儿后的表现能力变得更差;而短暂小憩(10分钟及以下)显然会立即发生,而且也并不会出现睡眠惯性引发的副作用。


相比较短时间打盹儿而言,长时间打盹儿(两个小时及以上)会对个体接下来的睡眠时间产生巨大影响,其或许会降低个体的睡眠压力,而睡眠压力往往会使得个体出现睡眠困难等不利的症状。白天打盹儿的时间或许也会影响打盹儿给机体带来的益处,清晨打盹儿或许会加剧个体睡眠惯性的效应,相比在午后打盹儿而言,清晨打盹儿也并不会使得机体快速恢复过来。



最近就有研究人员表示,人类或许并不会睡一觉,其会存在一种双模式的睡眠,也就是每天两个较短时间的睡眠来替代一个较长时间的睡眠;当然目前在科学界仍然存在一定争议,即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到底有多高,似乎睡眠产生的数量并不会对个体醒着时候的机体表现产生任何较大的影响。


每天7-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似乎对机体的表现会产生最大的影响,以这种方式来拆分睡眠或许有可能会影响不同的睡眠阶段,比如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些睡眠阶段或许会对机体的一般健康和幸福产生长期的影响,然而研究者后期还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对这些效应进行更为深入的调查。


当然,打盹儿或许还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比如睡眠惯性,在很大程度上,个体表现力以及机体困倦感改善的效益会明显大于缺点,而低于30分钟的打盹儿或许就能够为机体带来最大的好处,其能够最快速地改善机体的表现力,同时所引发的副作用还是最小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