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便利店服务的不可替代性,反向的引发出另一个思考:从消费者体验角度,像24鲜这类标准连锁便利店的无人结账体验,几乎重叠了无人店的绝大部分体验。而24鲜有人服务的精细化优势,又是无人店并不具备的。
那么,这种口碑无人结账+24鲜便利店,会不会让无人店显得不那么必要?
从消费体验来讲,除了一致的24小时营业时间和自动结账体验,连锁便利店在品类宽度和服务粘度上反而更优。比如,对比24鲜在现加工盒饭、包子、关东煮、茶鸡蛋这些便利店标配即食鲜食上的能力,无人店毫无作为。而基于支付宝APP结账的支付触发行为,貌似也比现有无人店更便利:进店、拿货、扫码、走人。体验流程,确实以秒计算。而无人店那道验证顾客身份和射频感应的环节,都一并得到省却。
双方需要争取顾客的时空维度,或许在时间上看谁拓展布点的更快,空间上,无人店应该能缩短顾客100米的到店脚力。
黄之均站在口碑的角度认为,便利店是需要人去服务的。“我自己的信念,便利店里面一定会有人、有店员服务,这是理念上的差别……不是技术上的差别。”而口碑的无人结账技术,本质上是“助力商家”,就像上文所言,不是大规模干涉商家固有运营逻辑。“24鲜原本长什么样子、应该长什么样子”。在24鲜固有的业态中,让人去做人该做的事情。即把服务做的更好,把人效提升的更高。
当然,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口碑与无人店存在直面竞争的必要。毕竟从赋能商家的角度,阿里自己的无人店技术输出标准——淘咖啡,本身也建立起一套独立的技术体验壁垒。
从口碑的业务需求来说,与24鲜的合作,只是一个开始。假以时日,无人接掌技术向其他便利店、小店及超市输出。即任何具有开放式货架体验的门店,都可以对接上这套技术。商家完全不用自己开发,很短时间内就能改造对接,商家做好前端服务的工作即可。
黄之均透露,口碑现在与7-ELEVEn、全家、罗森都在洽谈中了。只要这些品牌便利店的各项因素能达到24鲜的水平,口碑会毅然决然走下去。“可能再做3年甚至更快,消费者会觉得没有自助结账的便利店,就不是便利店的标配。”黄之均的言谈中,暗示这种标配,如同2014年后的品牌便利店,不可能没有手机支付。
站在24鲜的角度来说,还是先把模式和产品打磨到尽善尽美。“因为我们还有很多东西需要迭代,只有消费者体验够好了,新的东西大家才会习惯”。顾星甚至认为,当消费者像习惯使用共享单车那样习惯无人结账,用户觉得无人结账已经理所当然,没有反而不方便时,大量规模化推广的动作,才到了恰当时时候。“相信这个时间不会太长,以口碑推进的魄力和我们的决心,很快就会出来”。顾星强调到。
新零售大环境下的任何创新,令消费者感到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回不去了”。
这种信心,顾星甚至在对无人结账过程中,产生的防损情况抱有很强的乐观态度。比如在店内装置一个声铃提醒工喇叭,有人结账后会自动提醒:“叮咚,有人买单了”。另外,到9月中旬,双方会对接上蚂蚁金服芝麻信用,对于消费者在支付宝体系的资金管理,也是一个很好的信用提醒。
那么,无人结账技术,从多大程度上,能激活消费者到店消费频次?
毕竟,消费者与便利店关系的建立,更多受到“就近原则”的影响。品类、服务、售价、支付上的便利,都比不过消费者所想即所得。正所谓“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触发消费者主动并习惯去植入了自动结账体验的24星便利店,靠的是什么?
顾星承认,便利店最重要的是立地的便利。现在24鲜已经计划从现在的11家店,到年底25家店,再到明年在上海开到100家店,拓店速度肯定不松懈。在此过程中,24星在鲜食的品质、外卖的上马以及服务上,当然,还有最重要的自动结账的导入,会强化消费者心智的建立。
“以前排队5分钟,现在5秒钟就可走人”。顾星认为,对于连锁布点目前还不够强的24星来说,无人结账在初期发挥的差异化体验,其引流优势会释放的更大。
同为阿里系在支付体验环节的场景性应用创新,9月1日,蚂蚁金服在杭州与肯德基KPRO联合发布了人脸支付技术。阿里系在实体店消费链路的再造,快的有些太快。
(更多零售业干货深度文章,请下载零售老板内参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