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事做的有快有慢,真的是因为笨吗?
孩子的性格习惯和生活环境差异性都不是很大。在同一学校、同一班级,他们读着同样的课本又被同一个老师所教,智商也没本质的区别,可为什么有的同学学得好、学得快、学得轻松?而有些则会在班级后面愁容满面呢?
这就是习惯不同,方法不同。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行为。因此,行为决定结果。今天,我们的学生和家长采取了抢先一路的行为,也会有领先一路的结果。
19世纪末期,美国出现了一位非常伟大的人物,叫泰罗。他对人类作出的贡献甚至可以与牛顿和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贡献相媲美。他是一位工程师,在一家纺织厂工作。在长期工作的过程中,他发现一个大家司空见惯,而又很不平常的现象:有些工人每天来得非常早,走得很晚,不要以为他们是什么劳动“模范”,生产“标兵”,这些人因为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定额任务,不得已才这样做。而那些优秀的熟练工就能很轻松地做到。
于是,他开始观察这些工人在劳动中的动作。他发现,这些做得慢的人第一不笨,第二动作并不慢,第三不偷懒,但用的时间长。他感到非常纳闷儿,又去观察优秀的熟练工。
最后发现,这些做得非常好的工人,在做工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动作比别人快,
而是因为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很少有多余的动作
。那些做得慢的人,在操作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无用的动作。这些多余的动作耗去许多时间,致使效率降低。
于是,泰罗把所有的优秀的熟练工召集在一起,观察他们的劳动程序。在这些优秀工人的动作中,把无用动作去掉,保留下最有效的动作,从而制定出一套“标准化”的动作程序。于是,他把这套“标准化”的动作程序在全厂内推广、实施。
结果,同样的车间,生产同样的产品,仍然是由同一群人去做,效率却提高了几倍。
泰罗的“标准化理论”由此而诞生了,泰罗也因此被尊称为“现代企业管理之父”。
泰罗的伟大并不是因为发明了什么新工具,他只是对现有的工作程序做了优化组合,采用了 “标准化的工作程序”,从而提高了手工劳动的效率。
我们在工作中可以有“标准化的工作程序”,其实孩子在学习中也可以有“标准化的学习程序”。
那么学生标准化的学习程序有哪些呢?
(一)预习
(二)听课
(三)复习
(四)作业
(五)考试
(六)错题档案
大部分孩子都有很大意愿去努力学习,同时也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在学习上,但是学习成绩还是不理想。究其原因,最重要是还是孩子没有掌握“标准化的学习程序”,在学习时盲目,无计划,哪个急抓哪个,最后什么也没有抓起来。
从现在起,逐渐培养孩子“标准化的学习程序”,这样才能让孩子忙而不乱,逐步提高。同时,也能够帮助孩子树立自我规划意识,不管是哪个学科的学习都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来源:艺博教育/作者:翟海霞/ 编辑:新媒体运营部)
在文末留言区,回复:
#日历# +您此刻的心情和态度的经典语句
我们会认真选出其中一条留言,
做成日历发布在第二天文章的结尾。
亲爱的家长,您这么做是在逼老师“放弃”您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