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纸上建筑
有趣的时事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让“接地气”的艺术浸润乡土丨现场评论·新春走基层 ·  22 小时前  
人民日报评论  ·  年轻人正在过一种“很新的年” | 睡前聊一会儿 ·  昨天  
新京报评论  ·  “节后综合征”需要“双向化解” | 新京报快评 ·  2 天前  
后沙月光  ·  “德国油纸包”的回旋镖打到了德国身上 ·  5 天前  
求是网  ·  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家庭根基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纸上建筑

“群体免疫”是否可以?

纸上建筑  · 公众号  · 时评  · 2020-03-14 16:39

正文

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继 “全面防控”的中国方案和“外松内紧”的新加坡方案之后,又冒出了“群体免疫”的英国方案,然而这一最后出炉、本应集众家之所长的方案,却是最令人心惊的方案。

英国首相约翰逊发表讲话称,英国应对疫情的政策将由 “控制阶段”转向“拖延阶段”。基于目前可能高达数万的潜在感染者,试图制止所有人感染已经不可能,而只能延缓高峰的到来,在减少对医疗资源冲击的同时静待大部分人感染之后获得“群体免疫”,以此平稳渡过疫情。在此理念指导下,政府仅会通过号召民众自觉行为减少传播速度,而不会禁止大型聚会,也不会关闭学校。

英国首席科学顾问补充称,此策略大约需要 60%英国人感染轻症新冠肺炎。

英国人能否接受这个方案,暂不知道,但中国人是肯定无法接受的。在措施上,它几乎是放飞自我,甚至有鼓励人们主动感染的意味。而在成效上,即便按照最理想的走向,也需要绝大多数的年轻人成为试验品,和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成为牺牲品。

所谓 “群体免疫”其实跟注射疫苗形成的人群免疫屏障类似。大家都知道,疫苗注射率并不需要达到100%,只要超过80%,即可构成病毒或细菌快速传播的拦路虎,偶尔散发的病例被身边有抗体的人群包围,病菌传不出去,只能自生自灭而无法引起大规模流行。

但是,标题符合科学不等于全文都符合科学,正如很多伪科学雄文也都会冠以一个十分科学的名头。这个群体免疫和疫苗屏障最大的区别就是,用活人代替了疫苗。经过减毒灭活和严格测试的疫苗,并不会真的令人发病,是几乎无风险获得抗体,跟活人感染的危险度大相径庭。

请上街头任意采访一名青年,他是否愿意主动感染新冠来获得免疫力? ——别忘了,在我国的死亡者名单中,也有20、30多岁的年轻人。

第二, 疫苗这个东西,对有些病效果很好,有些病效果不行。基因稳定的病菌,预防率不错,而变异极快的病毒,防不胜防。最典型的流感,每年卷土重来,每年该得还得,疫苗研发追不上病毒变异,常常只有 40%以下的保护率。新冠病毒同样如此,短短几个月已经演变出好几个亚型。因此对类似病毒来说,“群体免疫”并不可靠,甚至根本不存在。流感肆虐这么多年,人类产生群体免疫了吗?

约翰逊称所有政策将以科学为依据,然而千万别着了伪科学的道,要多听听科学界的不同意见。目前来说,这是一个新生病毒,对它的特性不能草率断言,拿一个不可靠的 “群体免疫”来应对,既是冒险,也是忽悠。

长达数月的封锁期,确实代价很大,每个国家都很难下这样的决心,但它是有确定效果的,正如中国的确诊患者越过 8万之后终于止住了狂飙的脚步。现在欧洲的情况并没有坏到这个程度,如果中国能遏制住,欧洲一定也能。事实上我们封城2个月就取得了这样的效果,目前湖北以外地区已经有序复工。

虽然不排除未来还有局地爆发的可能,但是在建立起这套应战体系之后,还可以就地打歼灭战,胜算仍然很大,但局部的代价就小得多。

同目前取得的成效相比,让 10亿人感染一遍的“群体免疫”计划无疑显得疯狂。如果按1%的死亡率那将是1000万人,即便按0.1%的死亡率也是100万。哪怕把拖延的战线拉长到半年、一年,这样的死亡人数也是不可接受的。

欧洲已经取代中国成为疫情中心,其人口总和也达到七八亿之多,同样的算式也将触目惊心。但欧洲各国的应对力度和方向差别很大,情况和效果将格外复杂。如果有的国家严防死守,有的国家放飞自我,很多努力将会彼此抵消。非常有必要携起手来采取共同对策,互相驰援,利用时间和空间筑起防线。

意大利的情况可以作为 “群体感染”的预演,目前仅仅一万多的确诊人数,就造成了超过一千人的死亡,太平间都开始超负荷了。其中既有老龄化的因素,也有医疗资源不敷应对的因素,而同样的因素在欧洲各国广泛存在。仅仅靠“佛系自觉”,能把发病高峰拖到多缓?

聚集性感染有多么快速,韩国的新天地教也已经提供了样本,超过一半的直接贡献,几乎一己之力把韩国拖下了泥潭,如果不是这个因素,韩国可能也就跟日本的情况差不多。因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