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译言
发现、翻译、分享中文之外的互联网精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梅德韦杰夫:“无稽之谈!” ·  昨天  
参考消息  ·  美舰船过航台湾海峡,东部战区发声 ·  昨天  
参考消息  ·  缅甸部队出动,捣毁多个电诈窝点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伊朗威胁“关闭霍尔木兹海峡” ·  3 天前  
参考消息  ·  “风险警告”没能吓退来华外国游客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译言

你的一生,离不开不断的学习

译言  · 公众号  · 国际  · 2017-05-05 14:02

正文

教育七律

教育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教育是一个广泛而永恒的话题,它贯穿着每一个人的人生。


格里高利无疑是一名好教师、好校长。这本著作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但仍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任何教育工作者,都不妨以此为镜。它是一本指南册,也是一本警戒书。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这本书也提供了一些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准则与技巧。


学习之律

现在我们要把视线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了。我们已经认识到,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在于激发和引导学生们的自主行为。我们现在要探讨的学生的工作,就是在学习中对这些自主行为的利用。教学之律和学习之律乍一看可能会被认为只是同一个法则的两个不同方面而已,但实际上它们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前者适用于教育者的工作当中,而后者适用于接受教育的人;教学之律包含了唤醒自主行为的种种方法,而学习之律决定了对自主行为的利用方式。


如果我们对一名正在学习的孩子进行观察,密切关注他的行为,会很容易发现,我们需要要求他做的,并不仅仅是集中注意力或漫无目的地努力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完成这样一种清晰而明确的行为或过程——通过运用他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的脑海中,树立起关于课程中某个事实或原理的正确观念。这正是教师努力的目标,也是学生必须被引导到的方向。因此,学习之律可以这样表述:学生必须自己在脑海中再现那些有待学习的真理。


在之前的几条规则中,我们对教师进行了主要的探讨;而面前的这条规则也会对学生有所探讨。它所提出的原则,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定会起到指导作用,这些原则同时也是教育者需要重视和施行的。它告诉教师们应该如何施教,也告诉学生们应该如何学习。


律之哲理

我们说过,仅仅向学生灌输教师所知的内容,这不是真正的教学。现在我们应该指出,真正的学习也不是记住和重复老师的言论和观点。与常见的理解相悖的是,在教育工作中,学生其实要扮演比教师更重要的角色。这个观点在我们之前的讨论中已经提出过,在这里作为基本原理重申一下。


首次发现真理和从别人那里学习真理,这两者我们必须区分开来。发现是通过原始的调查研究的过程完成的,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试探性的、劳神费力的。学习则是一个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轻松而快速。但两者之间也有共同之处:在某种程度上,学习者对所学内容也进行重新发现。真正的学习不是对他人思想的完全重复。最初的发现者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他人所知的事实,而学生在学习中也必须加入自己的亲身体验。他的目标应该是变成知识领域中一名独立自主的探索者,而不只是一名被动的学习者,听凭他人指挥。无论是最初的研究者还是学生,都必须成为新事实和新原则的探索者,都必须致力于树立起关于它们的清晰而明确的概念。学生应该成为一名研究者,这是责无旁贷的。


学习过程中有一些阶段,应该认真地加以注意,这样才能看到并理解学习之律的完整含义。


(1)当学生记住课程内容,能够复述或者逐字背诵的时候,他可能会被认为已经掌握了这堂课。这就是很多学生试图去做、或被教师要求去做的事情。当学生确保能够逐字背诵课程内容,教师就会认为工作已经完成。如果这就算真正的学习,并且可以这样延续下去,那么教育也太廉价、太简单了。


(2)如果学生能够对思想加以理解,而不只是对词句进行记忆,那是一种明显的进步。如果很多教师只关注思想,并且这样教育他的学生们,那就好多了。不过这也有一定的风险,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比如在圣经课程的教学中,理解和记住那些语句还是非常重要的。


(3)学生如果能把那些思想准确无误地转变为自己的语言或其他的表述方式,并对原意毫无损害,那就更好了。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学习,把他自己置身于探索者的位置上。他不但学会了理解他人的思想,也学会了掌控自己的思想。称职的教师能够对此进行识别,体谅那些情有可原的不成熟的表达,然后鼓励学生用更精准的语言进行更准确无误的表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