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华那点事
爱生活,爱大场。关注社区、关注民生、关注公益。提供最新鲜的大场镇、大华万里、桃浦真如及周边地区生活资讯。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大华那点事

【关注】大场十大非遗传承人集体亮相宝山宜家!

大华那点事  · 公众号  · 上海  · 2017-06-11 20:33

正文


昨天下午,伴随着“锣鼓云庆”的悠扬丝竹声,宝山区大场镇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集体在宝山宜家生活广场开展技艺体验和传承活动。



江南丝竹

现场10个非遗项目展示中的“江南丝竹”为上海市市级非遗传承项目。年过八旬的中国国乐团副团长非遗传承人陆德华说,“江南丝竹”产生于江浙沪一带,已流传三百年,上世纪初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乐队成员都是些小手工业者或农民,白天从事自身职业,挣钱养家,业余练习,闲时演出。常为民间婚嫁喜庆助兴,参加各类社会活动。

“大场江南丝竹”常用扬琴、三弦、笙、阮、秦琴、中胡、古筝等,并加入板鼓、碰铃之类的敲击乐器,乐声呈祥舒泰,洒脱自如,但现在底蕴尚在,后继无人,“你看现场表演的20多位演奏者,平均年龄65岁以上———寻找真正愿意学习的传承人始终是个难题。”


 
不光“大场江南丝竹”,现场的面塑、棕编、易拉罐画、中国结艺、绒绣、剪纸、糖画、灯彩、龙凤字画、手工布艺10个非遗项目通通都有这样的遗憾。今年50岁的第八代棕编非遗传承人马群的摊位前挤满了人,撕、拉、穿、刺……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过后,一只大蚂蚱“跃上”马群的掌心,栩栩如生。不少市民拿起了棕草跟着马群学着编了起来。棕草制品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这是艺术,也是谋生的手段,以前一角钱一只蚂蚱,二角钱一只小鸟……每天还总能赚些钱。”马群回忆起艰辛的谋生时光,“但现在不行了,学手艺太苦,又赚不到钱,不知道还能不能继承下去。”

大场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负责人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他们希望通过此类活动让更多人认识非遗项目,喜欢甚至继承传统手艺,“传习所每周定期开放授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手工体验和传承活动。目前传习所常设十余项手工技艺的传习培训,每年向社区提供近四千人次的公益培训。”

猜你喜欢

大华十年巨变第一季》第二季》 《商业激荡》

●  不再抢车位,大华设置夜间马路泊车位,5元/次!

超大华版《成都》刷爆大华人朋友圈!

催泪爆文:下一站,大场老街!(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