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率造假问题,已关乎电视行业的生死存亡。
导演郭靖宇声讨收视率黑幕之声,在业内引发的震动不亚于山竹。
近日,导演郭靖宇炮轰收视率造假,透露自己一部戏需要花
7200
万元买收视率,这一事件的爆炸性影响,仍在持续发酵中。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已经迅速表态,会严查收视率问题,湖南卫视、江苏卫视也通过官微对总局的这一做法表示支持。
国家屡屡表态,但收视率造假仍屡禁不止
收视率造假问题可谓由来已久,并且国家也多次出面,表示将深究严惩收视率问题。
早在
2002
年,时任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的张宏森,在“
2002
中国传播论坛——中国电视剧传播学术研讨会”上就曾痛斥假收视率,称“山东省一家电视台有一个栏目已经停播三个月了,但是收视调查公司根本不知道,依旧提供该栏目的收视率,而且收视率还高达
30%
。”
2010
年,《人民日报》就曾连发三篇深度报道揭秘收视率造假问题。
2017
年
3
月
7
日,张国立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文艺界小组发言中痛斥收视率作假现象,“大家想一想这个行业为什么会这样子
?
是我们的从业人员对我们职业的敬畏心没有了。”同年
3
月
12
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对出现统计违法、弄虚作假的现象零容忍,绝不姑息”。
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总局也不是头一回关注收视率造假问题。
2013
年,广电总局发布了
22
条新规;
2014
年出台电视收视率调查国家标准;
2015
年,总局倡议签署了《恪守媒体社会责任,反对唯收视率自律公约》;
2017
年,总局、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人保部等五部委下发了《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要“严厉打击收视率造假行为,切实维护行业秩序。”
可以说,几乎每次收视率造假风波之后,都会有政府部门的治理措施。不过,虽然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主流卫视签署自律公约,行业协会宣誓抵制造假,但是,每次治理不久,新一轮的造假又会卷土重来,现如今,收视率造假产业链每年涉及的费用据估算已超过
50
亿。
国家出手,如何才能真正切断收视率作假链条?
收视率造假问题,已经存在近
20
年,然而,想要根治,在治理手段上,国家必须要有更坚定的决心以及更强的执行力,而非只是出台声明和表态。
一方面,应当积极使用法律手段,对收视率造假行为进行严惩。此前,电影行业出台的《电影产业促进法》,针对“偷票房”、“买票房”等乱象制定了严厉的惩处条款,电视行业也应该拥有专属法律利剑,打造良性健康清朗的新环境,大力破解收视造假问题。
另一方面,收视率易造假,主要是因为样本户较少,控制容易。因此,从当前技术条件看,有关部门必须负起责任,对提供收视数据的机构予以严格监管,督促其不断更新全国样本家庭、扩大样本数量、完善测量和统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