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接到
圣马丁
工业设计5.0
面试邀请时我可紧张了,因为它是我们24fall的
新专业
,网上连面经都特少。我就自己翻外网,总结了一套如“你眼中的工业5.0是什么?”之类大概15个问题,背到滚瓜烂熟。
结果没想到整个面试,
圣马丁老师什么都没问!
上来就说:oh~我特别喜欢你的作品集,我也非常喜欢你的手绘和绘画
。然后就开始巴拉巴拉“自我推销”,说他们伦敦的风景有多么好,圣马丁的设备有多么齐全,授课老师的专业背景有多么雄厚,学生过来读书能享受多么好的资源。独自solo了20分钟!
听得我一愣一愣的,之前背的词全忘了,全程就跟着附和:wow!
wonderful!圣马丁真棒!
我俩相视一笑,offer就到手了
。
|本期分享学员|
当时光顾着精神紧绷,现在想想我应该问问面试官,这个
新专业
到底要教些什么?毕竟它是新开的,我这届应该是他们第二批学生,而工业设计5.0这小子在全网都没啥资料。
我个人认为,工业5.0它可能更偏向于对
设计伦理
的思考。它有三个核心的概念:
韧性、以人为本、可持续
。围绕这三大核心去实现工业生产的升级迭代。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正处于工业4.0时代,涌现了很多特别先进的技术,我们人类社会需要结合这些信息化时代先进的生产力,比如AI等,来提高我们自身的生产水平。那到了工业5.0时代,它在此基础上,就是在重视技术革新与创新的基础上,更加强调
如何去整合这种现有的社会资源
。
它
不再单一强调我们要造出多么高深的新技术出来,而是说我们如何整合这些技术。
比方说,它会更关注“以人为本”,如未来工人的生存状况;更关注“可持续”,怎么将技术利用率最大化,不浪费等等。所以我认为工业5.0其实更关注一种设计伦理上的思考。
可惜当时面试时应该多问两嘴!也不知道我理解的有没有偏差。只能等之后上学再慢慢体会了。
Run
而上面这些内容,其实都是我之前狂翻外网文章学习到的东西。我挺
建议学弟学妹在学新知识时,尤其是舶来自西方的新知识,一定要
直接翻外网
。
就像“韧性”这个单词,它在工业5.0的背景下所要表达的意思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我们国内很多杂志文章有时候也是从外网摘几段翻译的,大家看不全。所以
一般我会先去外网找资料、学习,遇见哪里不懂的再去翻知乎或者其他国内论坛来答疑解惑
。虽然这么学有点费时间,但学透了真的帮助很大!
既然都提到了建议,那另外也一起聊了。
就是英语!!!英语很重要!!
我主带
何老师
就经常“恨铁不成钢”,说假如不是我英语偏科太严重,就冲我作品集的质量申那些欧洲院校完全没问题。
要知道我梦校原本是阿尔托,但在申请ddl的最后时刻,雅思还是寄了…(现在回想仍是一口老血哽在心头…
咱就说,如果大家想申英国之外的院校,而你的英语也像我“不太开窍”的话,建议你大三就提前把雅思搞定。
我这一整个升学旅程,其实最初并不算顺利。最初我根本没考虑过留学,当年学习成绩不错,就壮志踌躇地做了个勇敢的决定:
考研
。既然要考那就考最好的学校,把目光瞄准了
同济交互设计
。
而同济不愧是同济,整个考场6、700人去争夺10几个录取名额。我分不算低了,但英语是短板,那些考上的人随便一个英语政治都是70、80分,高到离谱。我爸妈说,要不再考一年吧,就不卷交互专业,回归我老本行考工业设计。
不过我感觉再考一年真的蛮
消耗自己
的,纯粹是天天刷题,又学不到东西。干脆就直接准备出国留学,
国外好学校也很多的
。爸妈也支持我做的一切选择。
谁还没点至暗时刻
然后就开始找机构,来汉艺是因为我有个学长在这儿申到了米理和皇艺,经他推荐就过来试听了,感觉不错遂果断报名。后来我觉得这个决定可真机智~!
因为真的在汉艺学到了很多很多东西。
我以前以为自己的设计水准还不错,但其实
留学作品集的标准和学校作业它完全不一样
。
我最开始做项目就是拿完成学校作业那一套态度走的,结果做完
怎么感觉自己的东西这么辣眼睛?和往届同学的优秀作品集差距十万八千里
。
因为以往我们在本科学习的更多是一些最基础的设计流程,以及更大类的设计方向。比如服务蓝图、storyboard这种细节的技能基本从来没涉及过,还都是我在汉艺才接触到的知识。具体来说,本科教育能给学生“打好下限”,却实在没精力
帮我们“突破上限”
。
成都天府美术馆看展
再加上和
何老师
上课真的感觉我们非常有默契,还有
汉艺其他诸位老师们的教学质量都很高
,我才体验到了一把被老师们围一圈学习的快乐。
在准备作品集的一年多时间,肉眼可见的,我的设计项目是一个比一个好,对设计的理解也逐渐深化,
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
才能最大化展现我的个人优势,都拥有自己的理解了——
比方说我这本作品集,其实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产品设计作品集。我做了
2个思辨设计、1个偏交互服务、2个产品设计
。
在第一个项目中,我想给考官充分展示自己具备成熟的产品设计思维、设计流程,以及成熟的设计手绘能力。
《荒漠化终结者》项目,帮我拿了IDA金奖
这个项目还是我在
汉艺冬令营
里和另外两位组员一起合作完成的。我们仨还一起拿了不少设计大奖哈哈。
这也是我
第一次
将
产品的内部结构和原理、以及所运用的技术
都设计的非常详细具体,以前更多关注的都只有外观和略粗糙的内部结构,但那称不上是真正的产品设计师。
不仅如此,通过这次小组合作我还收获了很多额外的成长。因为当时我们组人比较少,而且组里另外两位同学是视觉传达和交互设计背景的,她俩对产设建模不是很熟悉。
作为组里的老大哥
,我自觉应该扛起重任
,也没和她们打招呼就
连熬三个大夜把建模都做出来了
,组员们看了都很认可我这版方案。可能就是有了些责任感吧,我对小组合作的期待也越来越高了。
既然第一个项目已经充分展示自己是个
的产设人,第二个项目就没必要继续强调这些方面了。
于是我将目光聚焦到展示自己
具备“系统设计思维”
这一角度,做了一些与系统设计、服务设计相关的东西,同时将目标用户定位在老年群体,提出自己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老年人社区项目
到了第三个项目,我就提出了
思辨设计
方向,表达我是一个非常热爱思考的人。
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项目。不过它话题有些敏感,和
国内的性启蒙、性压抑、性教育
等有关。但我想探索的问题可能更广一些,比如当人长期处于生理压抑的状态,他可能会爆发出
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导致犯罪率上涨,如之前在韩国、日本的那些恶性犯罪案件的发生。
李安电影里中也一针溅血地叙述过,他说中国有些地方之所以会有
婚闹
这类较为低俗的现象发生,其实归根结底是有中国千年压抑性文化的产物,集中在某个点上猛然爆发。
因此我就设计了一款
“腿”形状的棒棒糖
,它里面有一层甜度很高的夹心,让大家可以越吃越爱。
至于为什么把棒棒糖设计成“腿”的形状,这个灵感是来自于
鬼才导演昆汀
,他的很多部电影其实有对女性腿部的特写。另外我还找到了
相关的医疗文献
进行佐证,就是说为什么当我们看到“女性腿部”会进行某些不能播的瞎想,这其实是跟我们大脑中的认知结构是有关系的。
总之这个项目
我做的挺开心的
,毕竟之前在学校里很难去探讨这么思辨的东西。虽说作为一个产品生,好像搞了些“纯艺”的东西很神奇。
不过
何老师也大力支持了我
,他当时就告诉我说,其实有些东西它可能不是真的,或者是一种伪科学。但你依然可以探讨它,并且赋予其可行性,似乎看起来更能够说服人。
设计这东西本来就不是一板一眼的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