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试备考的过程中,经常有小伙伴遇到这样的困扰:学习面试的时候知道怎么去说,但是,三道题要答15分钟,就感觉内容很空,很少,几分钟就讲完了,不知道该怎么丰富扩充自己的内容。
总结起来就是很大一部分考生分析问题时不够深刻,只是蜻蜓点水,论述不够深刻,措施不具体,发现不了题目的中心思想。今天小粉笔就来讲讲备考面试如何让内容更深刻更丰富。
其实高水平的思想观点,是建立在对题目涉及内容的深度理解上,而这种理解,需要在培训之后进行有效的消化吸收之后,才能真正形成。
此处温馨提示
大家可以好好利用粉笔近期推出的
【面试辅导】
进行练习
加入【粉笔面试班】或
购买【模拟面试点评次数】
均可兑换【面试辅导】课程
PS:明天会开放一天
【面试辅导】兑换
可兑换本周四-周日的课程
课程范围覆盖国税/部委党群及参公单位/
江苏省公务员/北京市公务员
名额有限,先兑先得喔
兑换详情点击下方超链接即可了解👇
【面试点评】兑换【面试辅导】课程
此外,丰富的积累是内核。当你积累丰富,见多识广,还怕答题没深度吗?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积累才能让思想有深度呢?
积累的主要内容包括:当前国内的热点事件、战略部署、一些优秀的人物事迹、名言警句、政府内规范性表述语言等。如“让网红变长红”、“诚信就像阳光空气水,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
积累的渠道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查阅当前的一些时代楷模、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领导人新年贺词、一些重要会议的讲话内容来进行学习、收集,也可以通过看一些重要的新闻客户端来进行学习,如人民日报、新华网、新京报、学习强国等进行学习。
给大家重点推荐“人民网”时评板块内容和“人民日报”APP锐评板块内容,有非常多针对当下时政发表的精彩、独到观点,非常适合面试复习。
并且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事例和名言警句的积累。例如:理想信念、奉献、乐观、担当、为民等一些通用观点的相关的知识,也包括一些不同系统考试的专项知识积累,如税务局等专项考试特点中的漫画题,对于一些常见寓意的标题积累、社会现象、对策等的积累都十分关键。
下面小粉笔会以社会现象题和态度观点题为例,具体讲讲如何有针对性的进行积累。
从肺炎疫情我们能分析出什么呢?你是否有过思考?疫情下,网络谣言你是否轻信过?网络谣言治理不可缺位!
(1)网络谣言的危害
网络谣言的特质可以用一句古话来形容:“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鲁迅曾在《谣言世家》中,把谣言比喻成“杀人不见血的武器”,在社交媒体时代,耸人听闻的谣言加上裂变式传播,更会让“三人成虎效应”凸显。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谣言在制造恐慌的同时,更会挤占信息通道、浪费公共资源。比起以往口口相传的地域性谣言,网络谣言已然没有任何局限性,网络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等特点,偷换概念、以偏概全,食品谣言防不胜防;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从众心理加速传播。由于真伪难辨、蛊惑性强,网络谣言容易带来严重社会问题,甚至引发社会大规模动荡。
(2)如何治理网络谣言
①
政府应该是主导,应当强化信息公开,降低网络谣言的覆盖面,在传播的关键节点建立信息真伪鉴别机制,可以提供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谣言百科和历史库,在搜索引擎中提高辟谣信息的易得性,对于造谣者依法实施严厉制裁。
②
主流媒体要发挥优势和作用,主动辟谣。热心解读网络热点、消解公众疑虑,积极主动作为,主导话题和关注,引导社会理性、科学、全面看待分析网络舆情,识别反击网络谣言。
③
广大网民也要当“剑客”,不要做“看客”,提高自身媒介和科学素养,提高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比如此次肺炎疫情,应从疾控或医疗机构、权威新闻媒体了解疫情和病毒知识,不轻信和传播各种小道消息,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避免不必要的焦虑和资源浪费。
【故事】
今年95岁的老党员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战士,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5年,张富清退役转业,来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2018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被发现,这段英雄往事重现在人们面前。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点评】
英雄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九死一生的战斗英雄,为什么到偏远山区默默奉献一生?因为他始终牢记入党时的誓言,始终以共产党人、革命军人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任世事变迁,终不改本色。
他的“精神原点”非常明确,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境界高不高,关键看坚守什么样的价值坐标。
枪林弹雨中,张富清以不怕牺牲的战士本色为坐标,奋勇杀敌;战争胜利后,他以为国捐躯的战友为坐标,深藏功名;和平年代,他以服务群众为坐标,克己奉公、甘于奉献。这同样给无数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上了生动一课,诠释了何为舍我其谁、何为朴实纯粹、何为无私无畏、何为淡泊名利。奋进新时代,老英雄张富清又何尝不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应该对照的精神坐标呢?
行动是最好的榜样。
对于理想信念,说到更要做到,张富清不仅做到了,而且成为表率,一直影响着子女。四个子女中,除大女儿长期患病外,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是通过全国高考、公开招考等方式成长成才,无一人被“照顾”。他经常对儿女说,“我是国家干部,要把位置‘站’正”。在人们看来,张富清“正”起来的是一个标杆、一座丰碑。共产党员首先校正自己的精神航向,才能引领身边人脚踏实地、笔直挺拔,进而让无数人接受精神洗礼,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
“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晚年的张富清依旧保持着看书学习的习惯,这段他标记出来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老英雄一生的真实写照。英雄无言,岁月有声,有信仰、有理想的人值得尊敬。
高举共产党人的精神火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就能用奉献与奋斗书写更加美好的未来。
【故事】
黄克智院士是我国著名力学家与力学教育家,长期从事弹塑性力学、薄壳理论和塑性理论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在长达7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始终教书育人、耕耘不辍。投身石油页岩气领域研究,92岁高龄每天仍坚持工作六七个小时。对他而言,“这一辈子我做了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把我的一生奉献给科学和祖国!”
【点评】
70余年坚守科研岗位,矢志攀登科学高峰;40余载桃李满天下,一颗教书育人的初心始终不改。人的一生有无数种方式可以度过,如何才能实现最有价值的人生?黄克智院士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成就出于勤奋,这是我一辈子遵循的法则”。
在苏联进修期间,夜以继日奋发学习,三年没能与家里通上电话,让导师赞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努力的学生”;了解到我国石油页岩气开采产业与世界领先技术仍有差距,85岁时投入到石油页岩气领域研究;年逾九旬一直坚持清晨4点半起床,每天长时间工作,“从不浪费点滴时间”……
为研究奋斗一生,黄克智院士始终孜孜以求、毫不懈怠,以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开辟事业发展的新天地,用勤奋刻苦标注出人生价值的高度。
勤奋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阶梯。
“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古老箴言、“悬梁刺股”“鸡鸣而起”等成语典故,这些代代相传的道理一再告诉我们勤奋的意义。顶着40摄氏度高温在车间苦练本领的宋彪,成长为年轻的大国工匠;一辈子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的袁隆平,年近九十依然忙碌在田间地头;三十多年如一日,坚守在同一个车间、干同一个工种、只专注同一件事——为火箭焊接“心脏”的高凤林……
其实,不管身处哪个时代,不管多大年龄,不管从事何种行业,唯有用汗水悉心浇灌人生的目标,才能绽放出最绚丽的花朵。
“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怕赶不上发展。”70余年,黄克智从来没有停下向前的脚步。在亿万人民同心圆梦的今天,只要每个人都能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奋发进取,就能汇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让个人梦想在时代奋进的大潮中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