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社关注安全、稳健、可持续的指数化投资策略。 建立以指数基金为核心的伊尔定投策略和核心卫星策略。 用一个完善的投资系统,实现财富的复利长赢。
估值表显示,中证500等若干指数的历史估值分位已经在极低区间门口徘徊,这表明这些指数的当前估值水平与其自身相比,已经接近底部。从我的理念看,此时买入这些指数,已经是难得的机遇——虽然我知道它还会跌多少以及多久。
但这种与指数自身历史估值数据进行纵向对比的相对估值法,仍持续受到质疑,理由无非两点:一是A股历史太短,参考性不强;二是绝对估值还那么高,怎么能算低估呢?这个问题,实际上在
《历史估值分位法为何更加有效》
一文中已经有详细说明,今天借中证500难得的低估位置,再作个补充,算是随笔。
对于历史时间短,参考性不强的问题,同样是历史估值分位法的拥趸必须重视的,我们从来就没有忘记历史数据量和有效性在分位法的应用中的重要性。但如果遇到不加分辨的质疑者,这个问题还真得说道说道。历史数据究竟多少才算可靠?美股有100多年的历史数据,港股有约50年的历史,A股只有不到二十年的数据(实际上完整的历史数据最早也只有2005年以后的)。那么,是不是用100多年的数据计算标普500指数的估值高度就更加可靠呢?100年前,汽车、铁路、钢铁、石油是美国的新兴产业。那个时代,也曾出现过凡公司名字中带有“rail"字样的,都遭到暴炒的现象。1929年大萧条发生时,资本市场上大部分是重资产、周期性行业,格雷厄姆的清算价值法就是在那样的背景下形成的。20世纪初至二战前,美国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80%~70%,如今则只有20%,而金融、保险、医疗服务、互联网、专业和商业服务等则占到近80%。这种时代进步导致的革命性的产业结构变迁,全面体现在资本市场不同阶段的估值中。拿久远以前的历史作为今日之参考,同样是不合适的。那么,究竟是50年、30年还是20年更具代表性,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目前在我的估值表中,标普500用了大约30年数据,恒生指数用了约20年,A股指数最长的数据也只有十几年。因为A股的指数市场发展较晚,多数指数是2010年以后才发布的,这是客观事实。但我们完全可以用保守的理念保证足够的安全和合理的收益。我并不能保证当前的中证500指数一定是最低,但如果你对指数未来回归到此价格和估值水平以上持怀疑态度,这个事就没有争论的必要了。
换个角度思考更容易理解。无论你是否有能力对指数定投策略进行回测,也都知道一个事实,对于均值回归确定性强的指数品种,即使开始买在最高点,只要有节奏的越跌越买,长期下来也必定是赚钱的,甚至不需要指数再回到最高点。这种傻瓜式的投资策略不需要任何数据和技能。如果这样都能赚钱,而你却质疑我从50%甚至30%高度以下开始买入的策略,理由却只是”历史数据不可靠“,逻辑在哪呢?我们现在之所以用到价值平均策略、伊尔策略等定投策略,其实质作用无非是帮助大家坚定信心、严肃纪律,再增加一些”傻瓜策略“之上的
额外收益而已。
对于绝对估值高就认为不算低估的观点,
这么说吧,在资本市场上,如果天底下存在一种能够准确判断绝对估值多高才算合理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非常有效,一定会有无数人趋之若鹜,最终,这种情况会反映在资本市场上,资产的价格也一定会停留在这个估值水平上,形成一条直线。
如果不考虑历史,你能告诉我中证500指数的PE究竟是30倍合理、20倍合理还是10倍合理呢?如果只看绝对估值,为什么一部分国家的市场、一部分指数的估值高于另一些国家的市场、另一些指数估值的现象能够普遍且长期存在呢?
历史估值分位法不是完美的方法,甚至不是简单的数据计算和统计的方法,任何投资方法都有艺术性在里头。我也相信巴菲特用绝对估值(判断内在价值)的方法选到了很多优秀的企业并成为股神,但还是想说,不要轻易相信自己能够成为巴菲特,不要轻易相信自己能够准确判断资产的内在价值。就我们而言,比起相对估值的不够可靠,判断内在价值和绝对估值更加不可靠。
或者,你真的要等到中证500跌到10倍以下?我现在开始买入的策略,并不惧怕它真跌到10倍以下;而如果你非要等到10倍以下才可以买入~~祝你长命百岁!
《怎样读懂梧桐社估值表》
梧桐社指数策略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