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魏涛非银资讯
专注非银金融研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商务  ·  春节假期,深圳外贸“欣欣向荣” ·  2 天前  
深圳商务  ·  春节假期,深圳外贸“欣欣向荣”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魏涛非银资讯

【华西非银周报】人身险预定利率如期下调,多方位助力险企缓解利差压力

魏涛非银资讯  · 公众号  ·  · 2024-08-04 19:28

正文

报告摘要:

本周(2024.7.28-2024.8.3)A股日均交易额7,228亿元,环比增加14.3%,同比减少21.7%。2024年三季度至今日均成交额6,639亿元,较2023年三季度日均交易额减少16.6%。2024年至今日均交易额8,271亿元,较2023年日均交易额减少5.4%。沪港通:本周北向资金净流入32.19亿元,2024年至今北向资金合计净流入130.17亿元。2020/2021/2022/2023年北向净流入分别为2,089/4,322/900/437亿元。两融:截至2024年8月1日,两市两融余额14,382亿元,环比增加0.27%,较2023年日均水平(16,057.97亿元)减少10.44%。两市融券余额222.1亿元,占两融比例为1.54%。

本周(2024.7.28-2024.8.3)非银金融申万指数上涨2.16%,跑赢沪深300指数2.89个百分点,位列所有一级行业第9名。细分板块来看,证券板块上涨2.10%、保险板块上涨2.22%、多元金融上涨2.44%、互联网金融上涨3.32%、金融科技上涨3.60%。锦龙股份(+16.58%)、中国银河(+8.96%)、华鑫股份(+8.78%)、亚联发展(+8.50%)、弘业期货(+7.10%)涨幅靠前。ST熊猫(-3.56%)、海通证券(-2.49%)、华铁应急(-0.81%)、江苏金租(-0.60%)、中信证券(-0.26%)跌幅靠前。

券商:多家券商宣布“降息”,利率回落改善资金成本

国内多家券商开启了对客户保证金账户人民币活期利率的调整,利率回落改善资金成本 。7月31日,东吴证券、兴业证券等多家券商宣布,从8月1日起将客户保证金账户人民币活期年利率调整为0.15%。所谓客户保证金,是指投资者股票账户里面的可用资金。对于这部分资金,券商会按照活期利率给投资者结算利息。保证金存款年利率的调整,券商下调客户保证金活期存款年利率,既是顺应市场利率下行趋势的被动之举,也有主动控制成本、保证利差收入的考量。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由于单个客户保证金金额普遍不高,因此利率下调对客户到手的利息影响较小;对于券商而言,考虑到保证金的利差收益是券商利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券商下调保证金账户活期存款利率有望改善资金成本、增加利差收入。

保险:人身险预定利率确定降档,多方位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人身险预定利率确定降档,多方位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财联社和界面新闻等媒体,8月2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正式下发《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1)《通知》明确,自2024年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自2024年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0%;新备案的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2)《通知》首次提出要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3)《通知》还鼓励开发长期分红型保险产品。对于预定利率不高于上限的分红型保险产品,可以按普通型保险产品精算规定计算现金价值。4)《通知》要求各公司在产品备案或审批材料中,应当标明个人代理、互联网代理、银邮代理、经纪代理等销售渠道,同时列示附加费用率(即可用总费用水平)和费用结构。

近年来,利率持续走低、权益投资不确定性增加,另类资产供给减少,保险资金面临 “资产荒”和再投资的双重压力,利差损风险进一步加剧。 此次预定利率挂钩市场利率的调整机制的出台,提高了预定利率调整的及时性,提升险企的资产负债匹配水平 。同时我们认为,虽然此次产品切换过程中,市场主体的炒停售依然会普遍存在,但 考虑到前期市场预期较为充分,叠加多轮炒停售下大部分市场需求已释放,整体来看此次炒停售对业务增量的作用较为有限 。此外,《通知》明确鼓励开发长期分红型保险产品,对于预定利率不高于上限的分红型保险产品,可以按普通型保险产品精算规定计算现金价值,同时针对分红险、万能险的红利演示进行了规范,防止销售误导, 有望促进保险市场的重心向长期分红险等保底+预期收益的产品类型倾斜

风险提示
政策效果不及预期;宏观经济下行风险;资本市场剧烈波动;自然灾害风险。

1.非银金融周观点
1.1.市场及板块行情
非银及子板块的指数表现:本周(2024.7.28-2024.8.3)非银金融申万指数上涨2.16%,跑赢沪深300指数2.89个百分点,位列所有一级行业第9名。细分板块来看,证券板块上涨2.10%、保险板块上涨2.22%、多元金融上涨2.44%、互联网金融上涨3.32%、金融科技上涨3.60%。锦龙股份(+16.58%)、中国银河(+8.96%)、华鑫股份(+8.78%)、亚联发展(+8.50%)、弘业期货(+7.10%)涨幅靠前。ST熊猫(-3.56%)、海通证券(-2.49%)、华铁应急(-0.81%)、江苏金租(-0.60%)、中信证券(-0.26%)跌幅靠前。
1.2. 券商 :多家券商宣布“降息”,利率回落改善资金成本

国内多家券商开启了对客户保证金账户人民币活期利率的调整,利率回落改善资金成本 。7月31日,东吴证券、兴业证券等多家券商宣布,从8月1日起将客户保证金账户人民币活期年利率调整为0.15%。所谓客户保证金,是指投资者股票账户里面的可用资金。对于这部分资金,券商会按照活期利率给投资者结算利息。保证金存款年利率的调整,券商下调客户保证金活期存款年利率,既是顺应市场利率下行趋势的被动之举,也有主动控制成本、保证利差收入的考量。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由于单个客户保证金金额普遍不高,因此利率下调对客户到手的利息影响较小;对于券商而言,考虑到保证金的利差收益是券商利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券商下调保证金账户活期存款利率有望改善资金成本、增加利差收入。

1.3.保险: 人身险预定利率确定降档,多方位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人身险预定利率确定降档,多方位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财联社和界面新闻等媒体,8月2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正式下发《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1)《通知》明确,自2024年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自2024年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0%;新备案的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2)《通知》首次提出要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3)《通知》还鼓励开发长期分红型保险产品。对于预定利率不高于上限的分红型保险产品,可以按普通型保险产品精算规定计算现金价值。4)《通知》要求各公司在产品备案或审批材料中,应当标明个人代理、互联网代理、银邮代理、经纪代理等销售渠道,同时列示附加费用率(即可用总费用水平)和费用结构。

近年来,利率持续走低、权益投资不确定性增加,另类资产供给减少,保险资金面临 “资产荒”和再投资的双重压力,利差损风险进一步加剧。 此次预定利率挂钩市场利率的调整机制的出台,提高了预定利率调整的及时性,提升险企的资产负债匹配水平 。同时我们认为,虽然此次产品切换过程中,市场主体的炒停售依然会普遍存在,但 考虑到前期市场预期较为充分,叠加多轮炒停售下大部分市场需求已释放,整体来看此次炒停售对业务增量的作用较为有限 。另外,低利率时代,分红险被视为能够兼顾消费者利益与险企风险管控等多方诉求的理想化产品,但由于分红险的销售普遍被认为相对困难,《通知》明确鼓励开发长期分红型保险产品,对于预定利率不高于上限的分红型保险产品,可以按普通型保险产品精算规定计算现金价值,同时针对分红险、万能险的红利演示进行了规范,防止销售误导, 有望促进保险市场的重心向长期分红险等保底+预期收益的产品类型倾斜

2.市场指标

A股成交:本周A股日均交易额7,228亿元,环比增加14.3%,同比减少21.7%。2024年三季度至今日均成交额6,639亿元,较2023年三季度日均交易额减少16.6%。2024年至今日均交易额8,271亿元,较2023年日均交易额减少5.4%。

沪港通:本周北向资金净流入32.19亿元,2024年至今北向资金合计净流入130.17亿元。2020/2021/2022/2023年北向净流入分别为2,089/4,322/900/437亿元。

投行:本周无发行新股;本周上市新股2家,募集资金19.0亿元。2024年至今,A股IPO上市51家,募集金额379.3亿元。2023年,A股IPO上市313家,募集金额3,565亿元。

两融:截至2024年8月1日,两市两融余额14,382亿元,环比增加0.27%,较2023年日均水平(16,057.97亿元)减少10.44%。两市融券余额222.1亿元,占两融比例为1.54%。

自营业务:本周沪深300指数下跌0.73%,中证全债(净价)指数上涨0.39%。上证指数上涨0.50%、创业板指下跌1.28%、科创50上涨0.80%、万得全A上涨0.78%。

股票质押:截至2024年8月2日,市场质押股数3,486亿股,市场质押股数占总股本4.35%,市场质押市值为22,899亿元。

3.行业及公司资讯

【前6月保险业保费收入35467亿元,同比增长4.9%】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24年6月保险业经营情况表显示,今年前6月,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35467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4.9%。其中,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9176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4.5%;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6291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5.1%。(今日保)

【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28.52万亿元】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30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4年上)》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28.52万亿元,较年初增加6.43%。上半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1.54万只,募集资金33.68万亿元。(新华网)

【国务院:建立大病保险待遇激励机制,推动医保与商保协同发展】

8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建立对居民医保连续参保人员和零报销人员的大病保险待遇激励机制。自2025年起,对断保人员再参保的,可降低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对连续参加居民医保满4年的参保人员,之后每连续参保1年,可适当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同时,医保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基本医保与商业保险协同发展,加强多层次医疗保障衔接。(金融一线)

【年内超500亿元保险资金“注入”私募股权基金】

今年以来,新华保险、中国人寿、人保资本先后设立百亿基金,目前险资设立的百亿元规模私募股权基金至少已有3只。私募股权基金正源源不断获得险资“注入”。同时,从险企作为私募股权基金有限合伙人(LP)的出资情况来看,执中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37家险资共进行61次出资,投向了44只私募股权基金,出资金额总计约525亿元。业内人士认为,险资作为耐心资本的代表,股权投资充分体现了“长钱长投”的特点,预计未来股权投资仍将是险资运用非常重要的领域。(证券日报)

【金融监管总局:拟完善保险资产风险分类监管,固收类实行五分类法】

8月2日,金融监管总局下发《保险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征求意见稿)》。此次修订主要内容包括:提升制度约束力,完善固定收益类资产分类标准,完善权益类资产、不动产类资产风险分类标准,完善组织实施管理,增加外部约束。其中,对固定收益类资产风险分类实行五分类法,即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对股权类和不动产类资产实行三分类法,即正常类、风险类、损失类,对金融产品风险分类提出了穿透要求。(13个精算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