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头刚过,没文化的编少终于也能跟大家说下布列松了。
我们不谈深度,因为他的照片已经把所有都讲完了...
1933年,25岁的布列松
图片按照拍摄年份由远及近排列
1932年,法国,耶尔的街道。
1932年,法国马赛,躺在草地上的人。
1932年,法国巴黎,一名男子从木梯跳下。
1932年,比利时,围墙外的两名男子。
布列松是20世纪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大师,基本没有之一。这位大师2004年8月2日死于家中,离96岁生日差了不到3个星期。
(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说:“布列松的死使法国失去了一位天才的摄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师,一个他那一代中最杰出的艺术家。”
1933年,意大利里雅斯特,躺在草地上的人。
1933年,西班牙,盯着相机的三位女性。
1933,西班牙,瓦砾中的孩子。
1933年,西拔牙,靠在墙上的孩子。
布列松一生
到过世界各个角落,经历了二战,法国抵抗运动,西班牙内战等重大事件。见证了20世纪的历史事件,1954年他成为第一个进入苏联拍摄的西方摄影师,他也曾到中国拍摄新中国的成立....
1934年,墨西哥,一位性工作者从门框中探出。
1934年,墨西哥,一对夫妇正在激情相拥。
1937年,英国伦敦,毛毛雨下的海德公园。
1938年,法国,星期天的塞纳河畔。
1945年4月,德国,一位比利时妇女与前盖世太保。
1947年,美国新奥尔良,年轻女孩路过一栋木屋。
1947年,美国,火灾后的霍博肯,对面是曼哈顿。
1947年,美国纽约曼哈顿。
1947年,美国亚利桑那州,一列火车从废弃的车架前穿过。
1947年,印度,难民。
1948年,斯里兰卡,向喜马拉雅山背后太阳祈祷的妇女。
布列松只用35mm相机,偏爱50mm标准镜头,不用闪光灯,不事后裁剪照片......他的摄影习惯被后来的众多推崇他的摄影师视为准则。
1948年12月,中国上海,黄金抢税风潮。
1948年12月,中国北京,一个卖菜农民收摊后坐下来吃饭。
1949年,中国上海,游行中的学生。
1952年,西德汉堡,年轻人的脖子上挂了一块牌子写着“我正在寻找任何工作”。
1953年,西班牙。
1953年,英国伦敦滑铁卢火车站。
1954年,法国,男孩。
当然,也有许多摄影师试图推翻他摄影圣经式的教条与主张。他们从反对布列松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布列松成了摄影的一个参照物,一个出发点...
1954年,苏联莫斯科,小学生的世界。
1957年,华盛顿特区,两名黑人少年在湖泊边上。
1959年,美国,一位跨过大西洋的乘客抵达港口。
1960年,美国纽约,曼哈顿的一位银行家。
1961年,希腊,楼梯阴影中的人。
1963年,墨西哥,波波卡特佩特火山。
1967年,妻子的腿。
1952年布列松的作品进入卢浮宫,成为历史上首次在这里举办的摄影展。同年他出版了《决定性瞬间》,这本著作提出了一种影响深远的摄影美学,使布列松闻名全球,并带来众多争议。
1968年,法国,一条森林绿道。
1973年,列宁格勒,涅瓦河上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