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底线思维
深度资讯体验,独家解读分析,政治经济学者每日提供深度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长安街知事  ·  王汉青被查 ·  昨天  
政知道  ·  杨洪波,已主动投案,3年前曾被问责 ·  昨天  
政事儿  ·  俄美会谈,普京表态 ·  3 天前  
中国政府网  ·  今晚油价下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底线思维

有美国这样的“朋友”,乌克兰和欧盟何需外敌?

底线思维  · 公众号  · 政治  · 2025-02-22 11:52

正文


鲍韶山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前总理陆克文政策顾问,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



近日,美国和俄罗斯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了会晤,欧洲国家[注]和乌克兰均未获邀参加,此举引发了各种混乱和恐慌,不仅使得西欧各国政府反应强烈,还在美国及其他西方政治圈层中激起广泛争议。
随后,法国总统马克龙紧急召集部分欧洲领导人组成临时协调机制,商讨应对策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则公开抗议,明确表示如果没有他的参与,乌克兰将永远不会接受美俄之间达成的任何协议。现在泽连斯基和特朗普现在已经开始隔空互呛。
对部分观察人士而言,将欧洲与乌克兰排除在美俄谈判之外实属是其咎由自取。因为参与此类会谈并非固有权利,而是需要通过实力与行动赢取的资格与责任。但在另一阵营看来,此举无异于背弃了西方的“共同价值观”。
这些争论本身终将随着时间淡化,但其折射的本质问题——日益松动的跨大西洋联盟,将成为持续塑造国际秩序的关键变量。
([注]我所说的“欧洲”或“欧洲人”通常是指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欧盟/欧盟委员会、捷克共和国和波兰。波罗的海国家强烈反俄,但都是小国。在本文中,当我提及欧洲或欧洲人时,不包括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因为这两个国家是欧盟/北约国家中主张停战的例外。)
“闭门”谈判?
若无欧洲及泽连斯基所代表的乌克兰力量的支持,无论美俄达成何种协议,持久和平将无从谈起。倘若欧洲大国和乌克兰政治实体无法接受既成的解决方案,破坏性行动与持续性恐怖主义的风险也将居高不下。
俄罗斯始终秉持清晰战略诉求,那就是彻底终结自苏联解体以来长期困扰俄欧关系的乌克兰冲突。这正是为什么俄罗斯一直强调要解决冲突中的“结构性根源”。俄罗斯对“结构性根源”的看法以及对建立新欧洲安全架构的需要是明确的。
俄美两国代表团在沙特举行会谈 纽约时报
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思提到,欧洲和非欧洲国家将在乌克兰部署部队作为“维和人员”,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如果欧洲国家并未参与美俄谈判,他们为什么要遵守相关的协议?若美国期望欧洲承担更多责任,必须征得他们的同意。
这一提议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颇有争议,因为(1)多个欧洲国家明确表示,如果没有美国或《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款的支持,他们不愿承诺派遣自己的部队作为“安全保障”的一部分前往乌克兰;(2)人们逐渐意识到,欧洲既缺乏执行此类任务所需的人员,也缺乏相应的物资;(3)俄罗斯在与美国的会谈中再次重申,反对这一提议。
若欧洲既不愿意也无法承诺派遣地面部队,而俄罗斯又反对任何外国军队进驻乌克兰,美国又该何去何从?欧洲或许希望,此举能迫使美国重新考虑其公开拒绝提供《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集体防御支持的决定,甚至改变其拒绝向乌克兰派遣本国军队的立场。或者,这可能只会加速美国完全退出欧洲。特朗普政府一直要求欧洲增加国防开支,并对自身安全承担主要责任。
俄罗斯正意图利用这一契机,解决“结构性根源”。需要警醒的是,所谓“结构性根源”的核心问题正是北约(NATO)东扩。而美国作为北约的主导者,长期以来对此推波助澜。要彻底终结冷战后这一历史篇章,还有比美国同意撤出欧洲更好的解决方案吗?赫格塞思、万斯等人的政治布局已为此埋下伏笔。
约翰·米尔斯海默认为,俄罗斯可能不愿看到美国在欧洲的撤退。因为俄罗斯视美国为一种“平衡”的力量,以制衡更加狂热的欧洲国家。然而,这种观点或许夸大了其中的考量。可以想象,俄罗斯可能会把自己的最佳利益定位于一个没有美国的欧洲。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可以与欧洲大陆的邻国直接谈判。鉴于欧洲的军事能力已被削弱,俄罗斯是否真的需要保留美国作为平衡力量,确实值得商榷。
在什么条件下?
尽管如此,美国人开始认识到,不能永远把欧洲人和乌克兰人排除在外。正如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利雅得会议后所说,“参与冲突的各方都必须接受和平协议,协议需要得到各方的认可和接受。”
因此,问题在于欧洲和乌克兰将在什么条件下,在什么时间,加入这一进程。
当然,只要欧洲和乌克兰坚决反对通过谈判达成和平协议,他们就不太可能为这样的解决方案做出贡献。现在俄罗斯的核心诉求是乌克兰不加入北约,并承认乌东四州和克里米亚永久属于俄罗斯。从实际考虑出发,若欧乌始终拒绝接受这一条件,那我们又能期望他们在谈判中做出什么贡献呢?
乌克兰和欧盟在什么时间、什么条件下加入谈判进程,恐怕不是自己能说了算的(资料图)
与特朗普政府相比,俄罗斯并不着急。会谈仍在继续,但消耗战将有增无减。
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俄罗斯在战场上的进展越多,整个西方的战略损失就越明显。更糟糕的是,从特朗普的角度来看,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他就越有可能被迫分担这场失败的责任。美国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的事实,无助于特朗普与这场日渐颓势的战争划清界限。
无论如何,特朗普引以为傲的“政治金身”将面临现实考验:在其任期内,美国向乌克兰提供了超10亿美元的安全援助和致命武器,以增强乌克兰军队对抗俄罗斯的实力。尽管特朗普极力否认,但这场战争的政治责任,既属于拜登,也同样属于他。
特朗普唯一可行的话术,就是坚称如果自己仍在总统之位,这场战争根本不会爆发。这种论调的精妙之处在于,这是一种不可证伪的反事实,完全依赖支持者的盲目信任——信者恒信,疑者恒疑。
围绕慕尼黑安全会议的一系列行动表明,美国特朗普政府试图与乌克兰问题划清责任。特朗普与普京的通话;赫格塞思关于“现实主义”的惊人言论;以及万斯告诫欧洲的演讲似乎是协调一致的,目的是在特朗普政府与欧洲之间制造尽可能多的距离,将战争和损失归咎于欧洲和乌克兰,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归咎于特朗普的前任乔·拜登。
毫无疑问,乌克兰战争的结果是整个西方的战略失败,这包括美国和欧洲。特朗普将不遗余力地减少任何有损其声誉的指责。他抨击泽连斯基,暗示他并非美国的代理人,而是自行其是,这是其混淆视听的一部分。
欧洲人对美俄谈判的强烈反应,以及万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出言不逊,给特朗普协调欧洲立场带来了重大挑战。如果欧洲仍希望继续支持战争,而特朗普不愿如此,那双方立场便难以调和。欧洲是否愿意承担因坚持现有政策而导致美国撤军,进而引发不可控后果的风险。毕竟,赫格塞思明确表示,驻欧美军可能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在这场胆小鬼博弈中,欧洲大概率会率先退缩。美国有随时抽身的资本,而欧洲则不然,他们害怕被抛弃。欧洲或许有心延续战事,但不论是倚仗美国还是自力更生,他们都没有足够的物质资源。
这就是乌克兰战争的残酷现实,它揭露了西方军事力量不过是徒有其表的“波将金武装”(Potemkin armed force)。以北约为代表的整个西方,在这场代理人战争中,其军事理论、物资储备、弹药供给、人力调配及其系统性补给、修复和替换能力的缺陷已彻底暴露无遗。现代战争本质上是体系对抗,而西方军事体系已在这场考试中交了白卷。
目前一些欧洲领导人言辞强硬,但人们不禁要问,这些空谈能否转化为有意义的行动。我对此表示怀疑,这意味着最终欧洲人将不得不寻求一个保全面子的方法,从他们自己挖下的死胡同中狼狈逃出。
在欧乌关系中,薄弱环节是泽连斯基和乌克兰本身。他们像乞讨者一样依赖着美国和欧洲的供给。随着乌克兰的命运日益脱离泽连斯基的掌控,泽连斯基的地位能维持多久?泽连斯基何时下台?如果泽连斯基下台,是否会在西欧大部分地区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基辅的政权更迭将成为欧盟和英国政府态度转变的催化剂。
西欧民众对继续战争的支持仍在缓慢下降,欧洲民众也愈发厌倦经济停滞和国内的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的困境显得微不足道。甚至现在大多数乌克兰人也希望结束战争。
俄罗斯很可能坚持要求,任何和平协议都必须包括北约或欧洲国家各自的承诺。俄罗斯一贯将和解框架定为不可分割的安全,其中北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然俄方在战场上占据明显优势,自然没有放弃这一立场的理由。若没有欧洲的参与,俄罗斯与美国达成的协议是不完整的。
至于乌克兰,泽连斯基很有可能被亲俄的领导人取代。从俄罗斯的角度看,这将成为有效“去纳粹化”的制度安排,这是特别军事行动(SMO)的第二个核心目标。特别军事行动的第三个核心目标是乌克兰的非军事化,这是乌克兰武装部队战败的必然结果。
欧洲和乌克兰将被要求成为和解协议的一方——俄罗斯会坚持这一点。到那时,欧洲人很可能已经受到美国和国内民众的施压,同意和平解决,而不是继续战斗。失败的苦果难以咽下,但现实无法永远逃避。
为什么是中国?
到目前为止,我尚未提及中国。中国在这一困境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值得考虑。尽管欧洲人对中国存在各种疑虑,但他们可能更愿意与中国而不是俄罗斯打交道。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提供了一个缓冲;一个比在克里姆林宫低头认错更体面的选择。鉴于大西洋彼岸的背叛,也许欧洲人会乐于建立一种更加务实的关系,从而开辟一条新的复兴之路。
如果欧洲能够设法与中国实现战略缓和,或可避免完全被美国欺压的羞辱,同时着手解决其深层次的经济结构性问题。不久前,我曾撰文谈到欧洲面临的艰难抉择,欧洲必须开始思考是继续充当跨大西洋霸权的“附庸”,还是成为一个坚固堡垒,深度融合欧亚大陆日益增强的一体化趋势。
在“正常情况下”,容许如此剧烈的变化是闻所未闻的,但如今已非“正常时期”。过去二十五年来,欧洲选择与美国站在同一阵线,不断推动北约东扩,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在2015年作为担保国虚伪地签署了《明斯克协议》。协议中,德国和法国是欧洲的担保国,但后来奥朗德和默克尔表示,他们并没有履行协议义务的打算。相反,他们只是在争取时间,以便让乌克兰得到更好的武装和训练,为与俄罗斯的战争做准备。
毕竟那时,人们相信美国是一个坚如磐石的盟友。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仍然相信。然而,现实已经证明情况并非如此。在这种形势下,一旦欧洲人逐渐接受这一现实以及战场上的局势,他们可能会更清晰地思考自己可能的选择。
乌克兰最近表示中国可能在未来发挥建设性作用。乌克兰外交部长安德烈·瑟比加和泽连斯基办公室主任安德烈·叶尔马克在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会见了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会后,乌方称赞了中国的立场。
与其将关键矿产贱卖给美国,不如争取以更优惠的条件让中国参与开发。美国向泽连斯基提出了一项协议,该协议拟赋予美国在乌克兰关键矿产储备上的商业特权,其中隐含的经济价值提取将超过《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赔偿。有这样的“朋友”,乌欧何需外敌?如果这些资源没有流失到大西洋彼岸,乌克兰和更广泛的欧洲经济状况会更好。
中国也有资金支持战后重建,只要此举有助于停止战争、维持持久和平,那中国很可能会得到莫斯科的支持。中国有能力协助采矿和下游加工,甚至可能与未来在欧洲的工业投资计划相结合,作为更广泛的经济缓和计划的一部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