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回姥姥家,一项佛系的CC小姨很反常。
每天坚持把她家远远从孩子堆里费劲扒拉出来,去学英语。
今年新课改教材大换血,远远三年级正好赶上了,然后,主打一个措手不及。
听说读写的要求全都直线升级。
娃还处于
单个字母蹦的阶段,读一个nice得分成四段,写一个you要抬头看三次书,T怎么读?得把字母表从头背一遍,“ABCDE……”
群里聊天,好些妈妈都emo:感觉不辞个职专门辅导,都搞不定这英语了。
尤其是很多人扬言:
新英语教材要淘汰掉一批没有经济实力又没文化基础的父母。
一年级、三年级、初一,真的是妈妈辞职高峰期。
这波英语教材改版,天天听身边人吐槽:孩子被难哭了,家长被打懵了!
翻了翻最新改版的教材,我发现,什么样的孩子受冲击最大?
有四个很关键的要点,很多家长包括我自己都没做到位,这里给大家提个醒:
拿到新教材,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老师是直接默认孩子不是零基础。
据说,9月份开学前,英语老师们已经集中培训几天了,可这课该怎么教?
老师们还是懵懵的!
尤其是本次课改的重点一直强调
【听说】
,
可
从“哑巴英语教育”中成长起来的英语老师们
本身听说就比较弱。
再加上一个老师需要面对四五十个孩子,每节课也就45分钟,
每周只有2-3节课,孩子的英语全然指望课内肯定不行。
女儿今年初三,走艺体路线。想着明年要中考,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给孩子狠狠补了补文化课。
英语课线下1v1,每天一个半小时,暑假连上了50天,请的还是资深名师。
以我给CC英语启蒙这么多年的经验看,英语学习没有办法一蹴而就,争得是滔滔不绝,日积月累的复利。
寄希望于每周一两节的课程能稳赢孩子的英语,大概率会失望。
《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一书就提出一个学习节奏:
“每天学习一小时,能达到外语中的高水平,每天学习两小时,能达到接近母语的二语水平,每天学习三小时以上,有可能达到母语水平。”
一周7天,哪怕每天一个小时学习的效果,也比周末一天学习7个小时要好。
这事儿不是说我花点钱,每周把娃扔课外班2钟头就能解决的。
虽然说现在DD的英语启蒙70%外包给了APP确实省妈,但老母亲每日监督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
。
网上最近流传的说法是:
新课改后的英语要淘汰掉没有经济实力又没文化基础的家长。
这种说法,也不算空穴来风,因为未来考试中的
「
听说
」
绕不过去了,只能硬刚。
去年,北京正式提出英语中考改革,
听力、口语单独考试,机考
,占总分100分里的40分。
今年,上海传出2025年春考开始,英语听力退出卷面,单独与口语合并考察,
机考,听、口考试单独计35分
(总分还是150)。
听、口考试采用“机考”,这个改变,大家看懂没?
过去的听力考试,能在纸面上看到题干和选项,很多孩子光看卷子上的关键词,连蒙带猜就能猜出七八成。
而之后机考形式的听力考试,采用人机对话的形式,没有题干和选项,孩子直接
听音选择,
这就对孩子听力要求更高了。
还有更难的
听音转述
,
孩子不仅要听懂,还要能转述说出来,难度不止翻翻。
人机考试肯定会在全国落实,只是早晚的事儿。
30分左右的比重,肯定不能丢。
英文听力最难的点,其实是因为发音不准。听起准的来几句很难。
中国娃发音不准,或者说,说出来的英文都是一股中式味儿,也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英文很多发音位置在汉语里是没有的。
如果身边没有说英语的父母或老师,孩子没法儿观察口型,就get不到单词准确的发音位置。
只要位置不对,发出来的音肯定就不是那个味儿。
二是英文发音很多吞音的。
但咱们的教学模式,都是逐词去读的,如果老师没办法帮孩子拆解这些吞音技巧,
那就算单个词发音在精准,也是搞不定原版听力的。
大家可以听听,同样一句话,前面正常版和后面拆解版的区别。
听说练得还是童子功,6岁前是黄金期,12岁前是关键期,该怎么抓住呢?
又是家长的难题。
这几天,小伙伴们送完孩子,手里都能收到一摞摞传单。
学校门口也被各种补习班的地推围攻了,补习班的话术还出现了这样一派:
“新教材改版了,以后考试都是新题型,孩子上来肯定懵。
我们这专业的老师可以带着孩子熟悉答题的方法和规则。”
考察的是在点餐、去游乐场、去电影院等等场景下,怎么正确应答?
孩子要知道怎么说?
不过,
不管是英语教材,还是英语考试,风向已经很明显了:
这也就意味着,2022年的课改,没有放空炮,而是一步步地落地了。未来的英语考察会特别强调:
字正腔圆的播音腔,刻意放慢的语速,重复放两遍音频,这种很舒服的形式不再有了。
以后的听力,有天南海北的不同口音和语速,背景还可能有各种杂音,孩子们要能从里面抓出关键信息。
最终目标,孩子需要根据实际场景,脱口而出或写出地道的英文。
1.阅读量增大,涉及的词汇量,阅读的篇幅都增大了。
2.阅读范围更广,包括虚构与非虚构,涉及传统文化、科学、历史等等方向。
3.直接从原文找答案的题型没有了,要有主观的分析和提炼。
也逐步回归写的本质,用于表达的观点、看法,喜怒哀乐等等,承担起自己与世界链接的桥梁作用。
比如,前面的阅读题目做完,写作部分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它更像是一种书面表达。
之前听说有大神通过背字典,搞定了词汇量,也搞定
了英语这门学科。
现在,这种
点状背单词
的方法,彻底行不通了。
因为,我们需要的不是「词汇」,而是
「应用词汇」
,要能恰当的应用于对
应场景中的词汇。
我们能给孩子提供英文交流沟通的生活环境当然最好。
没有的话, 我们可以想办法复刻这个路径,给孩子海量的“听力”输入。
这个“听”有两个前提:
场景化和可理解。
不理解的话,孩子只会
“听而不闻”
,属于无效磨耳朵
。
就像都知道动画片可以磨耳朵,但是孩子听不懂,也
没有对应的场景,孩子听了不知道怎么用,什么时候用,也就无法过渡到“说”的阶段。
那同样是看动画,如果旁边
坐个
外教真人解说
,
跟孩子互动、教孩子发音,给娃解说剧情
,那吸收率立马大大提升!
积累词汇,我们需要去场景中学,到了类似场景中,就可以直接调用出来。
而不是,先背词汇,再背词汇应用的场景,再一一对应,这个反射弧也太长了。
正确的路径是:
第一步:先在真实场景下,完成听说词汇的积累。
第二步:之后,借助自然拼读、分级阅读等工具,完成听说词汇到读写词汇的迁移。
看着是不是挺熟悉的?
一岁前,主要是听;三岁前先会说话;7岁入学后借助拼音、笔画,搞定读写。
是的,咱们语文就是这么学的。
这也是包括英语在内的、所有语言习得的最直接的路径。
很多云姐妹们看到这,
估计
要忍不住了,
经济实力不足以给孩子无底线的砸钱,又没足够的文化基础可以自己教孩子的
家长,是不是真就没有活路了?
后台已经有不差钱的姐妹疯狂暗示我,推荐外教口语直播课了。
一对一外教肯定是有效果,
不过对于0基础的娃,真的是太烧钱
,还容易有挫败感了。
最近,我跟「口语星球」的Delia老师聊了聊,感觉普通家庭,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平了。
2019年
,
Delia及其团队去支援了山区的孩子学英语。
1年时间,
就让
零基础
的山区孩子达到
口语自由。
不仅能全英文讲故事,还能和外教无障碍交流,而且还有一个孩子惊动了UCL的招生官,被资助去游学。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10月17日、18日的上午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