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贺嘉老师
长江商学院CEO班演讲教练,500强高管私教。 原来事情还可以这样做,教你如何成为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红安  ·  古朴而美丽的传统村落——红安祝家楼 ·  11 小时前  
最红安  ·  古朴而美丽的传统村落——红安祝家楼 ·  11 小时前  
91运营网  ·  DeepSeek如何玩转职场应用 ·  15 小时前  
运营研究社  ·  2025年一定不能错过这30份运营资料! ·  18 小时前  
91运营网  ·  91运营网vip会员早鸟票抢座ing!! ·  3 天前  
运营研究社  ·  《运营总监实战手册3.0》包邮送,真香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贺嘉老师

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终极贫富?这是我听过最醍醐灌顶的答案

贺嘉老师  · 公众号  ·  · 2020-01-23 20:30

正文



欢迎添加
贺嘉老师私人微信号
hejia022


作者 l 老雾
来源 | 雾满拦江(ID:lwwuwuwu)



今天聊聊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但是很少有人会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一,贫富的本质是什么?


第二,又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终极贫富?


本文不煽情不鸡汤,只带你看看真实世界和人性背后的底层逻辑。


文章不长,希望你能静下心来读一读,相信一定会收获不一样的启发。




01

穷人更擅长浪费钱

并且更愿意相信“读书无用论”



麻省理工有对夫妻,再加上他们的一位同事,花了20年的时间,奔走于18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一个现象:


有钱人可以光明正大的小气,穷人只能小心翼翼的大方。


就因为这个发现,他们仨夺得了2019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真是惊心动魄的发现啊。


三位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简述为以下几点。


第一:穷人更擅长浪费钱。


比如,非洲有些农民,世界各种机构给他们资助,想让他们成为有产者,从贫困状态中走出来。


但他们拿到这些钱,咣叽一声,举办一个盛大葬礼,钱就没了。


第二:穷人比富人更大比例消费支出。


非洲有些穷人,拿到钱不是扩大生产,也不投在孩子教育方面,而是买电视来看。


问他们为啥不扩大生产,却要看电视,回答说:电视机比食物更重要。


还有很多种小额信贷,起初的目的也是扶贫的。


但有些人贷到钱之后,不是投入生产,而是购买奢侈品,手机啦包包啦什么的,结果债转债利滚利,很快形成个大黑洞,把自己套进去了。


第三:穷人不相信教育。


研究数据表明,教育是最靠谱的长线投资,每增加一年的教育投入,平均工资就会提高8%。


但穷人不信这个。


穷人认为,让孩子读书这事嘛,就跟摸彩票一个道理。


万一孩子读书好,这就等于摸到了大奖,全家就可以躺下啥也不干了,就等读书的孩子来养。


可万一孩子没有读书的天份,那这钱就白花了,还不如拿孩子当驴去拉磨,挣点是点。


所以穷人最喜欢宣扬读书无用论,无论多少人从教育中获得收益,他们也是视而不见。


说到底,他们不是不信,而是教育无法满足他们的短期欲望。





02
有钱人光明正大的小气
而穷人则小心翼翼的大方


第四:穷人不相信常识,会相信一些奇怪的东西。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非洲,劝说穷人给孩子免费注射疫苗,遭到果断拒绝。

因为村民不相信他们说的。等到孩子病了,再把孩子送到医院,花好大一笔钱救治。

相反,富人家的日子过得极是省心。

他们该打疫苗就打疫苗,该锻炼就锻炼,身体棒,吃嘛嘛香,精力充沛的做他们该做的事儿,不富没天理。

第五:穷人比富人更爱面子。

富人觉得自己的命值钱,你踹他两脚,骂他两句,他赶紧闪开。

你打了他他要进医院,他打了你他要去法院,这对富人来说都是亏钱的事儿,划不来。

富人拿面子换钱。

但穷兄弟气性大,容不得别人说他穷,哪怕你一个眼神扫过,对他都是一种冒犯。

这意味着穷人更频繁的发生社会冲突,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用以应付人际冲突和诉讼。
这一条,就是有钱人光明正大的小气,而穷人则小心翼翼的大方。

第六:穷人缺乏耐性,需要大量的钱缓释他们心中的焦灼。

穷人的生活压力特别的大,承受着更高的皮质醇含量。

所以需要频繁的释放压力,吃吃吃,买买买。

穷人需要不时的凑点钱吃顿大餐,或是凑钱买奢侈品,犒劳犒劳自己。

这样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中,本来就没钱,还要花费时间精力在不赚钱的事情上,就更没心思赚钱了,就更赚不到钱。

赚不到钱就更焦虑,就需要更多的钱释放压力……

如此反复,周而复始。




03
决定一个人终极贫富的
在于他的信念


三位学者花了20年的时间,走访了18个国家之后,得出个结论:

穷人要想脱困,最需要的不是钱,而是改变信念!

万万没想到,这都获得诺贝奖了,最后的解决方案,竟然是端上来一锅陈年老鸡汤。

有没有搞错?

当然没有。

三位学者能够夺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就在于他们道破了贫富的本质。
世间人,不乏白手起家者,也不乏已经登上财富巅峰,又被人家割了韭菜打回原形的。

决定一个人终极贫富的,不在他爹是不是富一代,而在于他的信念。
什么是信念?
信念的第一个字,是你信什么,就是你的世界观、人生观是什么。

信念的第二个字,是你在心里念叨些什么,是你对什么有执念。

如果一个人,相信颓废的、混吃等死的人生,那么他心里念叨着的,无非不过是用最小的付出,占到这世界的最大便宜。

那么他对于投资啦教育啦这些长线的事情,一定是不感兴趣的。

因为这些事儿都意味着极大的成本付出,这不是他的菜,不符合他的人生观,他绝对不会干。

所以这类人的人生,自然就不会有什么积累。

什么事都是浅尝辄止,只计算鼻子尖前的一小点利益,只要感觉还需要多付一点点,他就不干了。

而财富意味着长线的经营,这类人就注定赚不到长线的钱,必然陷入困窘。

这让他们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不时惦念着多吃两口,多买个包包,以补偿自己那颗失落的心。

这也导致了他陷入到人生的恶性循环,连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帮不了你。

反之,如果一个人注意高质量的人生,追求天道智慧,追求知识与技能,他们就会以年为周期,专注人生投入。

这类人未必都会大富大贵,但绝不会沦为全社会救济的孤弱者。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