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讲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历史故事,包括秦国因商鞅变法成为霸主,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后实力大增,以及两国之间的冲突和战争。文章详细描述了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的过程,以及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失败和后续影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秦国与赵国的历史背景
秦国因商鞅变法成为霸主,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后实力大增,两国之间的冲突和战争是文章的重要背景。
关键观点2: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的过程
蔺相如自告奋勇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通过智谋成功将和氏璧带回赵国,为赵国避免了损失。
关键观点3: 长平之战的经过和影响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遇惨败,元气大伤,再也无力阻挡秦军的攻势。此战对赵国的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
正文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加★关注★不迷路
正文↓
在战国末期,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国力大幅提升,成为战国七雄中的霸主。然而,秦王嬴稷的志向不仅在于称霸六国,更是想要彻底统一中原。当时,唯一能与秦国一战的便是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后实力大增的赵国。赵惠文王的朝廷中,有乐毅、平原君等贤臣辅佐,廉颇作为大将军镇守边疆,蔺相如则被封为上卿,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赵国强大的国力,给了蔺相如在秦国与秦王据理力争的勇气和底气。一天,赵惠文王意外获得了一块洁白无瑕的宝玉——和氏璧,这宝物珍贵无比。于是,秦昭襄王给赵惠文王写了一封国书,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但要求先将和氏璧送到秦国,看看是否真的值这个数。对于秦昭襄王的提议,赵惠文王并不傻,他明白这绝非诚意之举。然而,为了不给秦国留下口实,他必须派使者去一趟秦国。这时,蔺相如挺身而出,主动请缨,表示愿意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蔺相如的自告奋勇,不仅显示了他的勇气,也反映了他为国分忧的决心。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抵达秦国后,并没有立即面见秦昭襄王。他以旅途劳累为由,请求先休息几天,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蔺相如暗中派遣亲信打探秦昭襄王的真实意图。他将和氏璧呈上,秦昭襄王看后赞不绝口,但对十五座城池的割让只字不提。于是,他灵机一动,以和氏璧有瑕疵为由,巧妙地将宝玉要了回来,并当众表示,如果秦王有诚意,就立即指明要割让的城池,否则宁可将和氏璧撞碎。但实际上,这只是秦王的缓兵之计,他暗中让蔺相如的亲信将和氏璧送回赵国。数日后,蔺相如回到驿馆,立即连夜派亲信从小路将和氏璧送回赵国。这一举动显然不正常,因为在秦昭襄王的严密监视下,任何人的离开都是不可能的。这只能说明,秦昭襄王有意放水,让蔺相如将和氏璧带走。秦昭襄王的这一招,不仅避免了直接引发冲突,还为后续行动埋下了伏笔。蔺相如成功将和氏璧带回赵国后,全秦国上下都憋着一口气,准备复仇。而秦昭襄王更是借此机会,布置了一场对赵国的全面攻势。次年,秦昭襄王以赵国不守信为由,任命白起为将,率十万大军进攻赵国,正式结束了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赵国北部的匈奴趁机作乱,赵惠文王不得不分兵北上抵抗。结果,在这场南北夹击中,赵国大败于秦军,失去了三座城池,阵亡了上万人。次年,秦昭襄王再次派兵攻赵,双方在河东(今山西南部)激战。连续两年的两次大规模征战,赵国损失惨重,三万余人阵亡,七座城池被占领,三十多万人口沦为秦军俘虏。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再度发动大军,二十五万精兵直逼赵国。这场旷日持久的战斗,双方不断增援,最终秦军人数增至五十万,赵军则倾全国之力,达到了四十万人。长平之战,成为了战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而赵国则陷入困境,不仅国力相对较弱,还遭遇了严重的灾荒,粮食补给严重不足。年轻的赵孝成王缺乏经验,被秦军统帅白起派出的谣言使者所骗,认为廉颇有造反之意,于是将廉颇召回邯郸,换上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一上任,便立即采取进攻策略,结果因轻敌冒进,被秦军包围。近四十万赵军投降,秦军面对如此庞大的战俘,不知如何处置。为防止这些战俘日后动乱闹出事端,秦军决定将他们全部坑杀。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阻挡秦军的攻势。长平之战虽然未能一举摧毁赵国的国都邯郸,但赵国的国力已经遭到严重削弱。此后,秦军继续发起进攻,而东方各国也因为赵国的衰弱而无力抵抗秦国的攻势。经过三十多年的征战,秦军最终攻破了赵国的国都,赵王迁被俘,赵国彻底覆灭。
· 完 ·
/ 推荐阅读 /
▼
咸丰皇帝为什么只宠慈禧?专家:身体一部位异于常人
武则天年过古稀,为何还要找男宠?多年后才知道她有多高明!
发现更多皇宫秘闻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紫极女史】
点亮“在看”,让历史不再是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