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走到今天,来之不易,长路漫漫。它能够走到今天,正是因为有视觉特效的存在。在电影历史的早年期间,制作者想要给观众带来一场魔术旅程般的体验,超越他们一切的想象。
几天前,美国电影摄影协会(ASC)成员大卫·斯顿普(David Stump)应邀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演讲,他梳理了好莱坞数字电影发展史。他说,“1978年我入行的时候,好莱坞还不拥有任何一项特效技术,我唯一能够依赖的就是存在于大脑中的想象。我要把那些并不真实存在的元素,像拼图一样拼出来。要知道,我们直到1980年代末期才拥有个人电脑”。
最初,大卫·斯顿普和同行们运用最多的是数字绘景(景片),这是一种古老的技术:在前景真枪实弹的真实置景背后,悬挂的是一张巨幅的绘图背景,为的是给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绿野仙踪》及其同时期的很多片子都运用了这种技术。很长一段时间内,神奇的物种被赋予生命是通过定格动画的方式,基本上就是用雕塑的方式来制作动画。
在1933年版本的《金刚》中,这种技术被用在了塑造主角金刚的身上。如果你看得仔细,你可以看到金刚的毛发飘逸摆动的方向很是不自然。这是因为人们要一直用手在他身上弄来弄去,把他的姿势摆来摆去,所以就一直把他的毛发搞得乱七八糟。
《星球大战》更是以对定格动画、微型景观以及当时电影人力所能及的全盘应用著称。它包括把一个工作人员装进机器人当中,并驾驶这个机器人做出各种动作。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对“动作控制”技术的运用,让电影特效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大卫·斯顿普(David Stump)说,“那时候我们已经开始运用电脑拍摄电影。所谓动作控制,就是用电脑控制移动摄影车,镜头,焦点和操纵杆的运动,我们还用电脑控制定时器和触发器”。
在大卫·斯顿普担任特效指导的影片《翌日》(The day After)中,他和团队创造了一团由核爆引发的火红色蘑菇云。这部1983年的电影,特效在今天看来也毫无年代感。他说,“蘑菇云的红色是我们在一台水下坦克里放入的染料,它跟蓝色的背景发生了对比。在水下产生的波纹爆炸效果,是由电脑控制的摄像机捕捉到的”。
接着,从《侏罗纪公园》开始,定格动画最终让贤给了电脑生成的图像。这部电影对视觉特效能力的改变是震天动地的。当在开发过程中,斯皮尔伯格想要看看恐龙的特效看上去是什么样子,他的团队便用了定格动画的方式。斯皮尔伯格恨死了这东西,因为它会在观众眼前暴露每两个动作中间的衔接处,这将毁掉整个电影想要营造的幻觉。为此,斯皮尔伯格几乎放弃了这个项目。
直到他的团队建造了一种技术,可以去掉那些磕磕巴巴的效果。长话短说,他们建造了恐龙的模型,把它们跟电脑联结起来,让做定格动画的哥们儿在电脑的跟踪下去操纵这些模型,再将视觉画面的动感平滑化。据说,斯皮尔伯格还是运用了大量的机器人去创造极度现实、仿真的恐龙形象。
《指环王》先锋性地使用了“动作捕捉”技术:让演员穿着布满动作捕捉小点点的衣服,让他的每一个动作都被摄像机捕捉下来,他的动作被用于生成一个图像。这就是为什么古鲁姆看上去特别真实,这也是为什么新《人猿星球》中那些猿猴看上去那么惟妙惟肖。
最近的一次巨大技术革新,毫无疑问被《阿凡达》所标记。卡梅伦先锋性地将立体技术运用到了电影中,而其他制片厂则紧随其后,趋之若鹜。
步子迈得大是件好事,但真正地乐趣来自于将老方法变得越来越新鲜完美。看看《星际穿越》和《盗梦空间》吧,这两个电影打破了过去的窠臼,并挑战了人们的期待。
特效大师伊恩·亨特(Ian Hunter)就是这两部影片背后,引导了电影特效走向的人。这样的人从来都是凤毛麟角的,去查一下伊恩·亨特的IMDB主页,你会看到除了为他赢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星际穿越》,他名下还有近70个最为显赫的、世界级佳片名单。
现在,伊恩·亨特,大卫·斯顿普以及另外几位居住在中国的特效大师,在创始人孙广宇先生的联合下,创立了一个新的视觉特效公司Particle 81,它正在改变我们的观影体验。在特效大片《寻龙诀》中,这家公司的总制片人基斯·科尔利(keith Collea)担任3D特效总监,还因此获得美国卢米埃尔3D视觉特效奖。
今年6月即将上映的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特效,也是该公司成员Josh Cole作为特效总监的作品。Particle 81公司创始人孙广宇说,“81粒将采取精益的生产方式,利用高效的视效管理平台,为电影公司提供特效全案服务。从与导演编剧讨论剧本,分拆特写镜头,全局特效创意,到外包给全球化的供应商,再到根据制作节奏,完成特效片段与整体的整合。我们同时还与海外独立制片方紧密协作,着力优质IP内容的孵化。希望能够为中国观众奉上最优秀的作品。”从他们过去的作品看来,他们未来的新作将是一场又一场充满狂想的旅程。